APP下载

数字时代的「文艺复兴」—— Google Art Project 引发的思考

2011-08-31汪彦君

现代出版 2011年3期
关键词:博物馆数字化数字

◎ 汪彦君

2011年2月,谷歌宣布推出 Google Art Project,与全球17家知名艺术博物馆合作,将超过1,000件艺术作品呈现于网络。该项目源于谷歌“80/20计划”,这是由一群爱好艺术的谷歌工程师发起,利用个人20%自由发挥的工作时间来建设,进而发展成的一个全球性合作项目。这场数字时代的文艺复兴正在引发关于交互方式、文化传播以及版权保护等多方面的思考。

一、数字出版视域中的虚拟博物馆

数字出版是指用数字化的技术从事的出版活动,①它包括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的数字化。数字出版的特征包括具有数字技术记录、储存、呈现、检索、传播、交易的特点;具有网络上运营,实现即时互动、在线搜索等功能;具有创造、合作和分享的特性等。200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的会议章程给出的博物馆定义补充说明里,首次把保存生活风俗遗产(Living Heritage)和数字创造行为(Digital Creative Activity)等有形和无形遗产资源的文化中心和实体纳入了博物馆范畴内。虚拟博物馆是一个可通过电子媒体访问的有关历史、科学或文化影响的数字化影像、声音、文本及其他信息的集合体。②在带宽和多媒体技术有限、只有简易网页的时期,虚拟博物馆的概念就开始形成。20世纪末,最早的一批在线博物馆成立,成为了虚拟博物馆的雏形。③简而言之,虚拟博物馆是数字出版的形态之一。

虚拟博物馆的分类一般有四种。第一种是单纯的网站式,即图片、文字、Flash以及音视频等平面媒体的有机集成,如中国科普博览、中国数字科技馆、欧洲虚拟博物馆“Europeana”。第二种是多媒体基础上的立体展示,如2008年为北京奥运会而特别兴建的北京08数字博物馆。第三种是基于网络的虚拟漫游和三维仿真,这一建设模式以卢浮宫、首都博物馆等为典型,即以实体博物馆为基础进行实景重现。第四种是通过虚拟现实设备完成的漫游互动和仿真观赏,但因造价较高未能普及。Google Art Project即属于第三种类型。

2007年5月,应用于谷歌地图和谷歌地球的谷歌街景(street view)技术诞生。该技术通过装备有9个360度全景定向相机以及全球定位仪和激光测距仪的小推车,向用户提供世界许多国家街道的全景展现。

图1 谷歌街景小推车

图2 英国伦敦国家画廊的大厅

图3 小霍尔班(Hans Holbein the Younger)的作品Portrait of The Merchant Georg Gisze

图4 意大利佛罗里达Uffizi画廊的参观界面

基于谷歌街景的室内景观技术,Google Art Project能为特选展览厅内部提供360度的三维虚拟场景的游览。

更值得关注的是此前任何一家虚拟博物馆都未有的尝试,即透过超高解像度的照片撷取技术重现细节,每张照片都几乎可以达到70亿像素,这一精度几乎是普通游览者手里的数码相机的1,000倍。通过缩放和移动功能,艺术作品中甚至平常肉眼难以观察的细节都会非常清晰。

一个出色的虚拟博物馆,应该在信息储备、定位导航上满足受众对信息的基本需求,因为这分别决定了用户使用时获取信息的质量和速度,与界面设计的友好度共同构成影响有效交互的重要指标。

在信息储备上,Google Art Project涉及9个国家11个城市的17家博物馆,385间展览厅,486位艺术家,1,061幅高清晰度的艺术品以及超过6,000个街景的全景图。从信息分类来看,系统提供了收藏功能让用户记录有关这1,000多件艺术品的具体意见,从而建立个人鉴赏库。每幅画作都可以加入评论,而个人收藏更可以随时与朋友、家人分享。

而谷歌在搜索引擎上的优势使其在定位导航的导引系统设计上考虑周全。Google Art Project界面中,左上角提供了对博物馆和作品的文字搜索引擎,右侧提供可隐藏的导航面板和资讯面板,参观者不仅可以直接点击平面图完成直接的空间转换,了解到每个房间拥有的作品信息、艺术品的历史背景资料,寻找有关艺术家的其他作品,还可以观看相关的YouTube影片,将作品分享到Facebook等社交网站,或是直接进入所参观博物馆的网络页面。

二、Google Art Project的价值:公共教育与资源共享

如果说1793年7月,法国政府决定将卢浮宫作为国家艺术博物馆向公众开放的举动被视为博物馆新时代的标志,那么将Google Art Project作为数字出版形态的虚拟博物馆,其基于新媒体技术之上的文化传播则始终肩负着知识普及和公众教育的基本职责。

在延伸公共教育资源的价值方面,资源整合过程中所形成的庞大信息库使Google Art Project的信息资源共享性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公众教育的需求。通过多媒体平台对现有零散信息资源的整合,可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独立分类的,且不受时空限制的导介系统,使任何人在硬件配置合理的任何一个系统终端中都能找到所需要的信息,不再拘泥于传统博物馆中的参观路线及观赏角度或受到博物馆设计者的主观意识和客观环境局限的影响。Google Art Project实现了数字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即拓展实体博物馆的社会终身教育功能。公众不仅能通过网络在不影响收藏品的情况下反复使用艺术资源,还减少了获得艺术资源的成本。尼尔森公司的亚历克斯·伯马斯特说:“人们花在网上的时间已达到一个稳定水平,各网站展开激烈竞争以争夺眼球,任何涉及人的位置、节约用户时间以及使网络更贴近现实——特别是从地理的角度——的东西,都是大新闻。”④地域空间差异被缩小,文化差异被放大,作品可以根据年代、主题或更大的范围进行排列展出,这样的信息交流与碰撞无疑将加速人类的文明进程。

Google Art Project同时兼具大众出版、专业出版和教育出版的性质,它既有娱乐性和普适性,又有针对性和专业性。毋庸置疑,儿童和年青人逐渐成为新媒体技术最重要的用户,越来越多公共和商业机构却在调整自己的产品以满足这一群体的需要。谷歌负责工程的副总裁纳尔逊·马托斯认为,“Google Art Project可以让那些不可能实地参观画展的拉美、印度和非洲孩子也能通过网络获得相近的体验。”未来学家阿·托夫勒曾说:“广博的知识并非来自教室,也不来自技术手册。”⑤以数字出版物的形式,青少年不再是简单教条地了解艺术,而是用娱乐的方式回归到可以任意想象的空间。杜尚认为艺术需要观众来最后完成,而这种数字化的表达形式更容易被人所理解和接近,且并不影响艺术的本质。

三、必须直面的问题

必须承认,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结束了文化作为上流阶层的特权进而垄断人类精神生活的历史。精神产品的世俗化对于提高社会整体文明水准,增强较低阶层的公共生活意识具有重大意义。但人们同时注意到大众文化所带来的功能性负效应,即文化的庸俗化。⑥媒介的使用在人们独处的时间更多,有组织行动的时间更少。当青少年把大部分自由时间花在媒介消费上,满足于间接地认识生活,而不是主动直接地干预生活,这带来的危害可以说是灾难性的。普罗瑟与艾迪福特在他们合著的《虚拟博物馆学习》一书中提出,数字出版物的两面性在于获得虚拟对象可读性的同时损失了对于物理空间实物的认识。而如果公众艺术教育的幌子之下是“泛娱乐化”的现实,新媒体传播在行为习惯上可能引发的问题是虚拟方式的抽象化阻碍了青少年在现实学习中的创造性,迫不及待的文化普及降低了青少年在视觉传播之外的艺术审美能力。

此外,数字出版中永远不可避免的话题是版权保护,而Google Art Project的出现似乎让“文化掠夺”也成为了同样值得深思的问题。从谷歌图书到谷歌地球到Google Art Project,谷歌似乎在尝试把世界文明都复制到网络这一壮举,而它的每一次举动总是在被赞扬为开拓者的同时伴随着无数的非议。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利用新的技术和媒介延伸博物馆的公共教育资源是其未来发展方向。尽管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都开始走向数字化,但论资金投入、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源,甚少有能与谷歌这样一个平台相媲美的。不过因为涉及版权保护、知识产权,甚至是实体博物馆盈利等具体问题,艺术财富持有者与谷歌合作起来未免都有些保留。媒体报道最典型的例子是西班牙马德里索菲亚王后艺术中心选择将胡安·格里斯的立体主义油画作为提供给谷歌的超高像素鉴赏代表作,而非其最为知名的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有些质疑是必须面对的:一旦这种网络共享普及并改变受众行为习惯,实体博物馆参观群体的流失和随之而来的经营问题谁来承担?且不说数字出版版权保护在一国之内是否完善,在不同国家之间更是没有统一标准,法律规范与文化共享并不同步,文物安全同样没有保障;再者,谷歌数字化帝国的建立,到底谁会成为真正的受益者,受众在将来的资源争夺战中会扮演什么角色?

博物馆是人类记忆和传承文明的重要方式。文化从来且永远是社会的文化,是大众的文化。笔者相信Google Art Project所引起的反思不仅为艺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也在媒介传播对受众行为习惯的影响上提出了新的话题。在如何建设打破时空限制的数字化艺术公共机构的前进方向上仍然需要后人的不断探索,使其真正作为推动公众教育和信息传播的新形式得到普及。

注释:

① 郝振省.2005-2006中国数字出版产业报告[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

② 祝敬国.中国博物馆数字化若干概念的思考[R].博物馆学会数字化专委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研讨会,北京:2003.

③ 维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Virtual_museum.

④ 苗炜.第二人生、谷歌地球与卢浮宫 [J].三联生活周刊,2009.2.

⑤ [美]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吴迎春,等译.[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⑥ 郝家林.媒介的权力:一种全景透视方法[J].现代传播,1998.1.

猜你喜欢

博物馆数字化数字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数字化赋能农业提质增效
博物馆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数字看G20
露天博物馆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