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蒙古族舞蹈艺术的创新

2011-08-15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

大众文艺 2011年24期
关键词:塔林民间舞蹈蒙古族

范 晶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1)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传统的马刀舞、鄂尔多斯、筷子、安代、布利亚特婚祀、驯马手、小青马、盅碗舞等,节奏欢快、舞步轻捷,都表现出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精壮的健康气质。我国正经历着一场伟大的变革,整个社会在改革中前进。蒙古族舞蹈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要不断创新发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这就要求从事民族舞蹈创作的文艺工作者认真学习文艺理论,充分掌握艺术创作规律,不断吸收各门类的艺术精华,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努力在创新中求发展,求繁荣。本文以近年来我院舞蹈系编创的几个优秀舞蹈作品如《伊茹乐》《草原酒歌》《塔林毕斯贵》等为例,简析蒙古族舞蹈的艺术创新。

一、《伊茹乐》

舞蹈《伊茹乐》是我院赵林平老师于2000年创作的作品,该作品在全国第六届“桃李杯”舞蹈大赛上荣获了三等奖,是我区参赛作品中首次获得“桃李杯”奖项。《伊茹乐》以蒙古舞中的传统技巧“顶碗”为技术支撑,但是在表演风格上有很大的创新。传统顶碗的技术技巧是舞步以大步子加屈膝和转腰,时而有细碎的小步子,肩部动作以“硬肩”为主,手臂配合大幅度的摆动。最主要是头保持水平动作。由于传统顶碗多是在蒙古包等比较狭小的空间里表演,而且舞者须借助碗这一道具,因此动作较舒缓,适合展示女性的柔美,但明显不符合现代的快节奏生活和人们的审美需求。《伊茹乐》对此作了大胆创新,在表演中大胆运用了“绕碗”、“抛碗”的技巧。使碗这一道具不仅在演员的头上使用,也在手上进行抛接。在步法上使用了双硬肩加横移步,手臂的摆动也改成单臂大绕,结束时的扣碗接碗也变为接碗加下板腰。并且首创了 “跪转”技巧,使得顶碗具有了平面上的层次变化。通过这些创新和改变,使顶碗这种传统舞蹈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动作大气磅礴,富于动律。

二、《草原酒歌》

《草原酒歌》植根于蒙古族丰厚的文化底蕴,将人们心中的激情从弹酒敬天,夸张的大绕圆律动中呼唤出来。《草原酒歌》是一个男女混合群舞,表现了草原儿女把酒狂欢,豪情纵歌的气概。用喝酒、敬酒、顶碗等独特的动作和韵律,刻画蒙古族男性粗犷、豪放的性格。

三、《塔林毕斯贵》

群舞《塔林毕斯贵》(草原妇女)是第六届“荷花奖”银奖作品,这个舞蹈以厚重的蒙古族文化为依托,通过浓郁的民族舞蹈风格,表现了蒙古族女性端庄、典雅、雍容大气的精神內涵;突出了她们勤劳、质朴、善良的性格特征;歌颂了她们热爱草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与以往表现草原妇女题材的舞蹈相比较,《塔林毕斯贵》这个作品的艺术创新更多的表现在对所创造的人物心理和舞蹈意蕴上的突破。以往的舞蹈作品更多的展现草原女性勤劳勇敢、温柔善良的一面,大多以展现草原女性日常生活中的场景,或是体现她们,温柔娴淑,能歌善舞。而《塔林毕斯贵》更多的着眼于草原妇女的雍容华贵、落落大方和端庄典雅。作品中运用了华丽大方的蒙古族妇女服饰,更加衬托出了人物端庄的形象。在技术技巧方面,舞蹈队形的排列上大开大阖,阵型变化较少,更多注重上肢和肩部动作的变化。在舞蹈意蕴方面,注重展现人物悠然自得、矜持高雅,配合以缓慢的步伐移动更展现出草原妇女的仪态万千。

四、蒙古族舞蹈的继承与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蒙古族民间舞蹈必须要与社会发展和人民大众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相适应。而要源源不断地创作出形式多样、风格特色突出并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精神、浓郁生活气息、强烈的时代特征和现代意识的高文化品格、高立意、高水平的蒙古族民间舞蹈作品就必须充分学习、挖掘和继承优秀民族民间舞蹈艺术。

舞蹈艺术是一种“动”的艺术,“无所不动”是舞蹈艺术的特权。即使是那些没有外力作用的静态物,也会随着舞蹈艺术想象力的发挥而创造出同样富有艺术表现力的动态舞蹈形象来。而在一些平庸之作里,本为动作的语言,本为大有文章可作的动作基点,却反而没有了动作。因为拘泥于生活原型的机械舞蹈观,致使其只能是死板僵化地抱守某些生活动作的原型,而不敢越“雷池”半步,致使舞蹈作品形象必然单调化和平庸化。

舞蹈的每一个动作,无论其是幅度力度明显的空间动作、地面动作、上下左右动作,还是幅度力度微弱得几乎达到静止状态的动作,都应该是充溢着人类的精神、人类的灵魂和人类的情感的动作。而不是生活中一般的动作、随意的动作、泛泛的动作、可以没有艺术表现力的动作。

结语

在舞蹈创作中,常常会遇到现有的蒙古族舞蹈动作语汇不能胜任显示和表达人类无比丰富的精神情感世界和灵魂,或不够用的尴尬。于是,富有科学精神的“动作解构与重构”的舞蹈实验方法应运而生。动作的解构与重构,是指对已有的现成动作,尤指已经程式化的动作(包括已成风格的民族舞蹈动作),进行动作元素的分解,然后再从中提取最有性格的动作元素,运用舞蹈动作的基本要素原理,如力度的强弱、幅度的大小、速度的快慢等等,加以创造性地改造、重构、演绎和派生,从而使其原型的动作风格更加浓郁的同时,发展出更丰富、更新颖,并且具有同样民族风格的、能够充分表达舞蹈作品内容的动作语汇来。所以,蒙古族舞蹈艺术的创作,要想创造出更多的艺术精品,就必须改革与创新,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遵循舞蹈艺术本体的艺术规律,来引导自己的创作。

[1] 朱立元《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欧建平《世界艺术史舞蹈卷》东方出版社2002.

[3] 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

[4]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一期.

[5]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内蒙古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2000.

猜你喜欢

塔林民间舞蹈蒙古族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不负塔林——中国石化齐鲁石化55周年发展纪实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塔林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塔林:一座免费享受公共交通的城市
浅析古代蒙古族的信仰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