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至深的“海上女神”——浅谈舞蹈诗《妈祖》的形象塑造
2011-08-15雷胜辉宁德市畲族歌舞团福建宁德352100
雷胜辉 (宁德市畲族歌舞团 福建宁德 352100)
一直以来,以妈祖为题材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很多,话剧、京剧、越剧、闽剧、莆仙戏乃至舞剧等国内多个剧种都将“妈祖”搬上了舞台,而最有影响的当属舞蹈诗《妈祖》了。由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歌舞团创作演出的大型舞蹈诗《妈祖》,一经问世就好评如潮,曾应邀参加福建莆田“湄州妈祖文化旅游节”演出,受到来自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艺术界人士和海内外妈祖信众的一致赞誉,称其“是一场具有国际水准的演出,是迄今为止有关妈祖的最好表演”。 该剧曾荣获中国舞蹈荷花奖金奖等各种奖项,研究其成功之原因,对于舞蹈创作乃至其它文艺作品的创作是很有启示与借鉴作用的。因此,本文拟从以下几点探讨其成功的奥秘。
首先是巧妙的选材。妈祖神话唯美的特点用舞蹈诗的表现形式来演绎再恰当不过了。妈祖(公元960——987年),是福建湄州岛一个聪颖的渔家少女,她勤劳勇敢,扶弱济贫,殄灭邪魔,救助海难,沿海一带渔民称之为“海上保护神”。经过千年演进,妈祖信仰已成为一种跨国籍、跨地区的民间信仰,妈祖文化也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诗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中国开始流行的一种舞台艺术表现形式,与舞剧相比,它淡化了故事情节、淡化了矛盾冲突,但同样强调诗的意境和具有抒情大于叙事,写意重于写实的特点。而妈祖短暂的人生历程,体现了妈祖英勇果敢的品格、慈悲善良的美德,充满着人性美、崇高美,特别是当这些大量流传的神奇美丽的传说故事,以大海为背景时,则又处处洋溢着艺术美。《妈祖》剧的编导者十分巧妙地攫取了妈祖许多能充分表现这种美感的史料,进行了粗细、梳密的剪裁,使之适用于舞蹈诗这种艺术形式,故而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其次是严谨的结构。全剧由七个章节组成,共分咏(序)、天孕、海灵、心浴、风泣、云唱、颂(尾声)。结构合理严谨,又可独立成章,却都紧紧地扣紧主题。内容表达丰富、浪漫、又不罗列拖沓,尤其是时间和空间的转换显示出编导者的匠心。如第一场“天孕”,“无助的渔民们挣扎在汹涌的惊涛骇浪中,海难后只留下遍地尸骨,一片苍凉,憾人心弦。就在这时,升起祥云朵朵,紫气东来,天海孕育的美丽的女婴降临人间了,海风亲吻着她,大地呵护着她,她为渔人们带来新的希望……”默娘在大海难之后诞生,具有很强的艺术冲击力又预示她的诞生绝非平常,有着很强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如第二场“海灵”,“迎着晨曦的光辉,在大海的潮声中,小默娘踏着浪花而来,渔汉渔姑们伴着渔歌劳作,描绘出一幅多彩、祥和的渔村图景。可爱的默娘,集海天灵性于一身,观天象,识海潮,与天星对话,与浪花共舞,神游在万里海天。随着美丽的默娘的一声呼唤,归航的渔歌中,丰收的渔网装满了欢乐和希望。”诗的意境呼之欲出。而就在一声呼唤中,小默娘变成亭亭玉立的少女,巧妙地完成了时空的转换,这真可谓是编导者的神来之笔。尾声“颂”,“九万里长空云蒸霞蔚,九万条长河巨帆飞扬,九万片榕叶归依一棵大树,九万颗星辰汇集一个苍穹,九九归一,一支赞歌,千古传唱,九九归一,妈祖光辉,永佑平安。”给了全剧一个完美的结局,完成了《妈祖》剧的艺术创造。
最后是浓郁的风格。《妈祖》剧组的主创人员多次深入妈祖故里——福建莆田湄洲岛及东南沿海等地采风问俗,体验生活,在音乐创作方面,大量地运用了当地的童谣、无词号子、渔歌等,体现了很强的莆仙一带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让观众似乎闻到浓浓的海水的腥味,触到淡淡的海风的吹拂。在编舞方面也紧紧抓住了福建地域舞蹈的特点,揉合古典舞、现代舞等动作元素,舞蹈语汇丰富而饱满,准确而生动,无时无刻不渗透出莆仙的韵味。服饰设计既能体现湄洲传统妈祖服饰的特点,又融进了福建沿海民间服饰包括福清、惠安女服饰的特点,加以艺术再创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由于编导者高屋建瓴,把握住了大海这一背景来进行创作,使得作品整体气势恢宏,流畅激越,情韵感浓烈,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对人和神的把握和处理也很得当。整部作品虚实结合,疏密有致,诗画合一,既有阴柔之美,又有磅礴之气。整台舞剧美伦美奂,艺术欣赏价值极高。
而所有这一切,最后都归结到对妈祖这一人物的塑造。《妈祖》剧编导调动一切艺术手段,竭尽全力塑造妈祖这一形象,使妈祖光辉夺目地立在观众面前,让他们感动、让他们惊叹。可以这么说,妈祖形象塑造的成功,是舞蹈诗《妈祖》成功的根本。从这里是否可以让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尽管舞蹈诗这种艺术样式有着自己的特点,它可以淡化情节,可以无冲突,可以有如散文之散,但它也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塑造好人物形象也是它至关重要的任务。舞蹈诗《妈祖》为我们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海上保护神”的感人形象是难能可贵的。这一形象的塑造成功,不仅为我们献上了一份艺术大餐,也为颂扬妈祖和妈祖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表达华夏子孙同根同源、同宗同脉的民族亲情,以文化为纽带联结两岸骨肉同胞的共同祈求和强烈愿望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