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赣南采茶舞蹈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2011-08-15王龙生云南艺术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云南昆明650000
王龙生 (云南艺术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 云南昆明 650000)
刘文晶 (赣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江西赣州 341000)
一、赣南采茶
赣南位于江西南部,它东临闽越、西界荆楚、南抚百越、北望中原,地处交通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由于古代中原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故在秦汉之前就有几次大规模的客家先民南迁至此,在南迁过程中,赣南较早地吸纳了中原汉族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成为最早的客家人聚集地之一,亦是客家民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客家人的摇篮”。赣南客家先民以其聪明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的同时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采茶歌舞艺术文化,这些文化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它历史久远、样式各异、色彩纷呈等特征成了客家文化中典型的不可或缺的主体,并已深深地根植于客家文化的土壤里,成为了赣南客家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据悉,赣南采茶始于明清之际,已有400余年历史。它源于茶蓝灯,茶蓝灯之《板凳龙》即是当年采茶三角戏,即今天采茶戏之母本。当时,凡有山必有茶,有茶必有采茶戏,各地都有采茶戏在民间流传,而赣南采茶比福建龙岩和广东河源采茶历史更为久远,影响更为广泛,因此素有“采茶戏祖地”之称。盛行的采茶戏,魅力极强,它以其生动形象的舞蹈语汇,塑造出戏剧性极强、令人捧腹的人物形象。时至今日,春节或是农闲时,各个乡村仍可见这些戏班,他们走着矮子步、甩着长水袖,自由自在地抒发其内心喜悦。这些民间组成的采茶三角班平时隐于民间,到节日或农闲时,便活跃于各个乡村。为了缓解劳作时的疲劳、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庆祝节日以及丰收时的喜庆场面,采茶舞蹈在人们的生活中十分普遍,随后,艺人们在发展过程中又继承和发扬了古典舞蹈的优良传统,融汇了民间舞蹈的精华,通过对自己劳作生活的加工再现,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赣南采茶。赣南采茶以其特有的动作元素美、动作风格美,促进了客家文化的发展,成为赣南地区家喻户晓,人人喜爱的地方戏,已成为凝聚客家民心,团结客家乡情的艺术纽带,为研究客家艺术与民俗文化提供重要的材料。
二、赣南采茶舞蹈发展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一)赣南采茶舞蹈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化
改革开放以后,赣南地区的经济以迅猛的速度突变着,从城市到农村都焕然一新。在构建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下,生机盎然的经济发展与土生土长的赣南采茶舞蹈发生了脱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采茶舞蹈的发展落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曾令客家人高度关注和青睐的赣南采茶舞蹈已失去昔日的光辉和艺术魅力。
1.内在原因 采茶舞蹈本身发展所存在的弊端,新作品的生产速度较慢,有所创新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采茶舞蹈的创作和运作过程中存在片面的追求功利性,过分追求华丽的外表,忽略了内容美的存在,缺乏艺术感染力。舞蹈表现的内容和题材脱离群众生活,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
2.外在原因 赣南采茶舞蹈的发展难以得到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缺乏发展机制。一项事业的发展如果缺乏政府的支持,每前进一步都会步履维艰。赣南采茶舞蹈作为一种乡土文化,本应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发展。作为本地区特有的艺术形式,努力打造成为赣南地区的品牌产业已刻不容缓。
现阶段由于人们对于美的定位各具特色,欣赏角度出现多面性,这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新时代的审美危机。对于赣南采茶舞蹈的欣赏,要求我们既要了解它的历史来源,又要结合当今舞蹈的发展,抓住赣南采茶舞蹈独特的动作特点和风格。将对舞蹈动作的欣赏提升到一个深层的拓展空间,不仅仅是因为欣赏而欣赏,而是能够达到探究的层面。对赣南采茶舞蹈内在本质和内在价值等方方面面进行总体的挖掘。
(二)赣南采茶舞蹈人才的缺失
人是实现舞蹈创作的最基本因素。这里的人包括:一度创作——编导,二度创作——演员。如果造成这两方面人才的缺失,那么对于赣南采茶舞蹈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舞蹈编导的素质与创作能力的高低是决定舞蹈作品创作优劣的根本性因素。同样一个舞蹈作品的文化内涵也充分反映出一个舞蹈编导的文化水平。目前,有些编导在舞蹈作品中过分追求形式美,忽略了内容的体现,缺乏真情实感,成为一种简单而又模式化的符号,不能让观众产生共鸣。
舞蹈演员更是作品提升的关键所在,他是作品内容,编导思想传达给观众的重要媒介。如今,人们的审美思想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人们也渐渐远离赣南采茶舞蹈,了解的人越来越少。真正热衷与学习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新一代的年轻人听的大都是流行音乐,跳的都是现代舞。由此可见,在新时期实现采茶舞蹈的快速发展,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方法,切实加强采茶舞蹈的人才培养。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对采茶舞蹈人才的培养力度,拓宽采茶舞蹈人才培养渠道,使得赣南采茶舞蹈后继有人。
三、赣南采茶舞蹈的时代特征
(一)传承和弘扬客家民俗文化的特征
赣南采茶舞蹈的形成是历史的积淀,文化的提炼,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发展。它集中体现和反映了赣南客家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民俗习惯,是赣南客家人民生命、情感、生活以及智慧的象征和客家文化的真实体现。赣南采茶舞蹈已经成为客家文化的形象代表。舞蹈的价值是由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共同决定的。悠久的客家文化铸造了光彩四溢的赣南采茶舞蹈,它不会因为时间的久远而褪色。
赣南采茶舞蹈发展的数百年来,始终伴随着客家人劳动生息、繁衍发展,为客家人的生活带来了精神享受,同时客家人的迁徙又带来了采茶舞蹈的流传。在先秦时期客家先民就经历过几次大规模的中原南迁,为客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历史基础。南北文化的交融构建了具有鲜明特征的客家文化。然而,赣南采茶舞蹈又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从舞蹈服饰文化来看(头带一把抓,身穿三花衣,腰系白堂裙,下穿灯笼裤)体现了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幽默滑稽的舞蹈动作则体现了客家劳动人民团结勇敢、勤劳朴实、善良而风趣幽默的性格特征。赣南采茶舞蹈成为客家先民创造的一项极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
(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特征
1.动作的创新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文化的发展,舞蹈创作也随之呈现出了一个崭新的面貌。赣南采茶舞蹈也成为众多舞蹈文化工作者和舞蹈编导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他们的共同努力和辛勤耕耘下,遵循着“不忘本土,进程创新”的原则,使这支“山茶花”又开出了新的花朵。舞蹈编导将赣南采茶舞蹈的形态动作“矮子步”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改进、创新,使原本已具有规范性动作称号的“矮子步”更加丰满和谐。
现如今,在舞蹈编导的精心努力下利用矮子步的舞蹈动态动作为素材,编创了不少精品剧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客家舞蹈《喊山》《茶韵》等作品,编导通过对矮子步动作元素的加工、美化,还打破了以往男子做矮子步的惯例,在《茶韵》这一女子群舞中也得以出现。动作元素的巧妙运用表现了人物极为丰富、深刻、细腻的情感和思想,充分激起观众的情感涟漪,诱发出丰富的思想和广阔的联想,给人以耳目一新、返璞归真的强力的情感冲击。
“单袖筒”作为赣南采茶舞蹈的特色形态动作,脱掉历史的外衣展现了别样的美。如江西省艺校编导的作品《舞袖》,就采用了“单袖筒”这一传统元素,借鉴了现代舞的编舞技法,把“单袖筒”运用的活灵活现。既根植于采茶舞蹈的传统舞蹈文化,又有自己的发展创新;既符合传统审美情趣,又适合现代人的审美角度。这对于赣南采茶舞蹈的创新是一大突破。
“扇子花”在赣南采茶舞蹈的运用中也同其它两绝一样,都有了新的创作新。像以前的单手执扇,现在也出现了双手执扇。北京舞蹈学院编创的《出走》,将“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都提升了一个高度,加上了一些现代元素的补充。
2.音乐的时代性
赣南采茶舞蹈的音乐丰富多彩,乡土气息浓郁,轻松活泼、优美抒情,除唢呐伴奏外绝大部分是二胡的正反弦,并在过门加了打击乐。其音乐属曲牌体,每个节目均由一些不同的曲牌连缀而成。根据其调式、弦路和功能作用的不同,分为“茶腔”、“灯腔”“路腔”和“杂调”四大类,简称为“三腔一调”。
新时代的舞蹈音乐既要保留特定的音乐风格特点,又要借鉴其他外来音乐,舞蹈音乐与其他音乐在创作上最大的不同点则是舞蹈音乐与舞者的肢体动作相吻合,音乐为舞蹈服务的,它能带给你舞蹈的意境,表情达意。
现代赣南采茶舞蹈的音乐,大多采用电子合成音乐形式,加入一些混声,增强音乐的音响效果和节奏感。顺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在新形势下,多元文化的冲击,使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音乐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从多方面体现时代的发展。
3.题材的适应性——以《快乐标兵》为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喜人局面。赣南采茶舞蹈的创作同样也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由赣州市赣南采茶歌舞剧院创作的《快乐标兵》,它将写实与写意有机融合,时代精神与传统艺术完美结合,是展现地域文化与当代审美情趣的现实主义题材力佳作。该剧目把赣南采茶舞蹈和兴国山歌有机的结合统一在一起,以赣南客家风情和中国当代意识为人文架构,以乐观、健康、轻喜剧的编创风格,围绕脐橙种植大户赖加三和乡亲们讲述一段“标兵”生活故事。
《快乐标兵》在题材处理上有一个重大突破,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描写农村题材的作品有了新的视点和叙事方式。它表现了现代文明元素对农村生活元素的添加和提升,展现的生活空间是开放性的,有着现代生活的与传统生活的强力对比和现实冲击。题材的选择适应当今政府的号召“加快新农村建设”,该剧目的创作为此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和宣传。
如今,赣南采茶舞蹈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不仅从以上几方面进行创新,还从舞台、灯光、道具、服装、表演形式等方面都加入一些现代元素,在保存内涵的基础上,又添加了华丽的外表,可谓“内外兼容”。
(三)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特征
赣南采茶舞蹈历史悠久,它是在地方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舞蹈表演形式,综合保存了大量的民间歌舞元素,异彩纷呈,深受观众喜爱,具有浓郁的地域性、民俗性、草根性。
特殊的地理环境,丰富的人文环境,促使着茶文化在赣南地区的发展,同样也造就了赣南采茶在客家文化中的兴盛。客家先民为了鼓舞劳动热情、缓解疲劳,在采茶时边采茶边唱歌,形成了采茶歌。随着茶叶的发展,茶歌的传唱,客家人每逢过节或是茶山开市,为了能够充分表达茶农们的喜悦之情,由于当地的民间歌舞——灯彩结合,配上茶篮,纸扇,从而出现了载歌载舞的茶篮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采茶艺人们又将其进行人物的分工,内容的编创,形成了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三角班”。赣南采茶舞蹈不但继承了赣南客家民间歌舞艺术的精华,而且还不断地发展创新其艺术风格,使其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和人民审美的变化。时代的发展将赣南采茶舞蹈推向了历史的舞台。整个采茶舞蹈的表演犹如我国古代《诗经 大序》中所说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茶香幽幽,茶艺浓浓。优越的地理位置,充裕的人文环境,为赣南采茶舞蹈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音乐与舞蹈的水乳交融,形成了赣南采茶舞蹈最具特色的风格特征。笔者认为,只有在真正了解传统文化内涵本质的基础上,以现代人的审美观念、研究态度,并以前瞻的意识和发展的眼光,紧抓民族文化特征、追求更深层的文化底蕴。赣南采茶舞蹈的发展创新,需要我们共同去构筑。
1.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4月版。
2.刘斌:《奇绝的采茶舞 幽幽的客家情—析赣南采茶舞的风格特征》,《艺术评论》2006年第11期
3.黄文华、钟哲:《论客家舞蹈的风格特点》《赣南师范学院报》2003年第5期
4.傅丽:《自然•社会•艺术——赣南采茶舞蹈初论》《农业考古》2005年第6期
5.苏子裕:《论赣南采茶的艺术形态和艺术革新》《艺术百家》2003年第2期总第72期
6.《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7.刘斌、杨林:《新时期如何创作出优秀的赣南采茶舞蹈作品》,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