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石窟壁画中的龟兹飞天形象以及风格造型

2011-08-15任慧婷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2011级研究生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大众文艺 2011年24期
关键词:龟兹石窟飞天

任慧婷 (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2011级研究生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一、龟兹历史文化背景

龟兹,汉时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在其强盛期是古代丝绸之路南北两道之间的枢纽,北倚天山山脉,或称南天山,隔天山与准葛尔盆地相望,南邻塔格拉玛干大沙漠。古代龟兹在西域三十六国中,为一大国,它包括轮台、库车、沙雅、拜城、阿克苏、新和六县。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境内,库车自古就是多名族聚居地区,历史上的龟兹土著匈奴、突厥、柔然、汉、吐蕃、回鹤、蒙古、回等种族和名族都在这一地区留下了生活的足迹,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龟兹范围内有着许多石窟群,如拜城石窟群、库车石窟群、新和石窟群。从公元前2世纪起直到公元14世纪,龟兹都位于中西交通的十字路口,所以成为古代印度希腊、波斯和中国四大文明交流的通道,这四个体系交汇的地方只有中国的敦煌和新疆,而龟兹地区正是这四种文化的交流之地,龟兹文化正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结果。佛教及其艺术随着丝绸之路的传入,又使龟兹成为西域佛教的中心之一。

二、龟兹飞天形象以及舞蹈风格特征

1.石窟壁画中的飞天形象

龟兹石窟始建于公元3世纪,至于公元12世纪,早于莫高窟300余年。就石窟窟形而言,有支提窟、大像窟、讲经窟、毗河罗窟、仓库窟等。龟兹石窟建筑艺术既融合了印度和波斯文化的成分,又融合了中原地区汉文化的成分,更包含有西域文化特征,从而形成了龟兹石窟建筑艺术风格。现存的龟兹石窟有拜城县的克孜尔石窟、台台尔石窟、温巴什石窟、克孜尔察哈石窟、森木塞姆石窟、玛扎托伯赫石窟、苏巴什石窟、阿艾石窟、新和县的托乎拉克埃肯石窟,历史上属于龟兹的温宿县沙拉木石窟、喀拉玉儿浪石窟等,龟兹石窟独有魅力的艺术风格。随着丝绸之路佛教东传的步伐对莫高窟的艺术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龟兹壁画是敦煌壁画的本源与根基,敦煌壁画是对继承与发展,它们之间是不可分割的血与肉的关系。石窟壁画丰富多彩主要内容有,本生故事画、佛传故事画、因缘故事画、供养故事画、佛教人物画、伎乐图画、飞天画、动物画、山水树木画、装饰图案画等,从石窟壁画风格上讲可分为龟兹风格、中原风格、回鹤风格。

龟兹飞天其形象、姿态、色彩、线描和绘制过程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如椭圆的脸型,直鼻、大眼、大嘴的龟兹人物造型、头束圆冠或戴印度式三珠宝冠或波斯式宝冠、身材粗短、上身半裸、腰裹长裙、肩披大巾等龟兹式飞天。龟兹壁画的舞蹈形象里,有大量的彩带和披纱的运用,数身的彩带和披纱随舞而飘逸,为代表的的舞姿造型增添了美感与动感。龟兹壁画舞蹈形象中的彩带披纱是我们能想到中原善于舞绸对龟兹的影响。龟兹飞天主要出现在中心柱形的佛殿窟内,如在走室左右壁的佛说法图上方和主室正方上方,中心柱正壁,以及通道顶部和后空顶部,表示对佛的礼赞和供养,或以佛护法的身份出现于空中。克孜尔千佛洞内左、右壁上方有一幅天宫伎乐图,其28身伎乐乐队正在演奏的形象,弹琵琶、打手鼓、奏排箫、吹唢呐、舞花绳彩、捧花托盘、击掌合拍等。各组乐舞技人情意交流,互为呼应。那神态、体姿、情状各异、或专注闲适、气息犹在、生动可感、神态逼真、栩栩如生。还有更多的千姿百态飞天的形象,这如给森严肃穆的佛国世界带来一派生机勃勃的气氛。还有两个小伎乐天,一舞一乐,一动一静栩栩如生,尤其引人注目。龟兹壁画上往往看到一躯躯飞翔在天空中,手持各种演奏乐器或飘撒着花瓣的天人艺术形象。她们就像从远方仙境飞来,飘飘然然,气象万千。她亲切动人,凝视着大地,飞翔于天空。身上长长的飘带柔和而有力,躯体如一弯新月。她永远活泼轻松,自由自在,然而她又无法冲出固定的圈子,难于越出如来佛手掌。这些体态轻盈、天衣飘然出现在虚空的人物,这就称为飞天。飞天造型的动感非常强,有些跳跃性的姿态同今舞蹈中的燕式跳、双飞燕、吸腿跳、倒踢动作相似。

2.龟兹舞蹈的风格特征

龟兹舞蹈的特点主要是三道弯的形体曲线,身体呈S形,劲健挺拔,柔和流畅的三道弯式的形体曲线是龟兹舞蹈姿态的一个典型特征。龟兹舞蹈的形体曲线虽然柔和流畅,但两臂的线条却多带直硬,极富力度,与柔和的躯干部线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造成了整个舞蹈姿态所表现出来的仍然是雄健刚毅,自然柔和的风格。它还包括翻掌、折指、扭腰出胯、弹指动劲、以及半裸和全裸舞蹈造型,立姿多以头、腰、腿、成S形曲线,双脚立叉是基本造型特征(男子也有S形躯体,双脚外开而立的特征),各种姿势的旋转,是其擅长的舞蹈技巧,时缓时急,起伏对比,面部表情多动律特征。三道弯式的形体曲线体现了键陀罗造型艺术的典型特色。三道弯式的形体曲线既含有希腊艺术的美学特征又有印度艺术的美学韵味,是两大艺术源流多种美学因素的综合表现形式。动与静、急与缓、粗犷与轻盈的强烈对比,构成了龟兹舞蹈节奏的韵律的显著特征。

三、龟兹舞的种类以及造型

(一)龟兹舞的种类

1.柘枝舞,产生于中亚古国,舞者身着五色绣罗宽袍,衣帽曳拖金铃,垂长带,脚著红绵靴,以鼓乐伴奏为主的女子独舞或双人舞。柘枝舞的特点之一是在舞者入场之前有一步节奏鲜明,旋律极快,音响强烈的鼓乐,然后是三身急促的鼓点,这是舞者入场的信号,稍后舞者入场,舞者以快捷步伐,头、腰、臂、腿的扭、摆、旋手法表演剧情。

2.胡腾舞,最早产生于中亚塔什干,这种舞蹈舞者通过蹲、跪、转、跃、弄脚、弄目、耸肩、双手后手叉腰等形式,突出一个“腾”字,它的动作飘逸洒脱又不失细腻,体态刚健豪放又不失柔美,称的上是刚柔相济。

3.胡旋舞,源自于中亚康国,胡旋舞的特点是轻捷,旋转急速连续。

4.动物模拟物,猴舞、马舞、狮子舞。

5.执物舞,舞者手中拿飘舞、花巾、花绳、碗舞、盘舞、或腰上手鼓而舞。

(二)龟兹舞蹈造型

在龟兹壁画中,有的业已失传,但还有一些仍保持在石窟的壁画当中。龟兹舞蹈受印度的影响比较深。如胯的摆出,手型的多变,面部表情的丰富,撼首,弄目等多为印度舞蹈的特点。但是龟兹舞还是在本民族的基础上,只是吸收和融合了外来乐舞成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1.腾踏的脚步,以速度敏捷,轻快活泼的跳跃舞步作为舞蹈语汇的核心,是龟兹舞蹈中具有典型的一种舞蹈形式。“跷足”是指抬脚高举,迅速翘起的动态造型,舞姿性比较强。龟兹舞蹈姿态是很多见的,如第77号窟之伎乐菩萨头戴宝冠,身后有光环,双手拈绵绳,肩披彩带,上身裸,下身穿长裤,上身右倾,头微左倾,臀部左扭有力度,右脚独立,左足翘起,用力外摆,整个造型赋有动态,透露出轻盈、欢快、载欣载奔的意境,这个造型出现独舞,或出现于双人舞。

2.前掖腿,这个动作也出现在壁画上,克孜尔第77号窟,右通道右壁上出现,舞者双手持花巾,左手高举,右手下压,头戴棉帽,双腿作前掖腿造型。这个造型通常是最后一个动作(或踊、或跃、或挪)的准备。踊和跃都是一种跳动的舞步,所谓大为跃、小为踊,跃去其所,踊不离其所,是指它们跃的成度而言。

3.手的姿态,极其丰富、造型秀美、变化多端,在整个克孜尔石窟壁画的伎乐图中是具有代表性的,用手的姿态变化作为舞蹈的重要表现手段,通过手指间的动律变换传递感情的波澜,这事龟兹舞的又一典型特征。抃,抃击其节也,情发乎中,手抃足蹈,抃者因其声以节舞,所谓抃实质上就是踏着拍子击掌。弹指,是一种通过手指相互间作用,摩擦、挤压、拨击而发出清脆,有节奏音响的技术,弹指应是龟兹古国居民喜闻乐见得伴舞方式之一。弹指与抃的作用是相同的,抃和弹指不仅可以获得明快的舞蹈节奏,而更富于感情的表达和气氛的演染。

4.撼头,龟兹舞蹈有撼头的特点,撼即是摇和动的意思,撼头是说舞蹈中头部的动态比较突出,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而不断出现各种动律的摇和动的姿态。它要求身体其他部分不动,仅颈、头、都部晃动、摆动,用在舞蹈上属一种特技,这种特技特别能表现舞者的内心欢愉、快乐。

5.弄目,是舞蹈者通过眼神的各种神态的表现内心情感的一种特技。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石窟壁画中龟兹舞飞天形象的动感,姿态、色彩和代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特征,而且也能明白的看出龟兹舞的风格以及造型,研究的意义我们也能利用简单道具编排一些气氛活跃,更多带有杂技技巧和运用道具的舞蹈,极具地方特色的通俗舞蹈,如碗舞、花巾舞等,也是对在龟兹石窟壁画中的乐舞的继承和发展。龟兹乐舞也具有独特、美丽、充满激情风格的地域文化。我们更加应该对石窟壁画的研究,积极发源壁画中给我们带来的珍贵的史料,这让我们更加要珍惜这珍贵的记载。

[1] 张平.龟兹历史文化探秘.新疆人名出版社,2004.

[2] 刘锡淦.陈良伟.龟兹古国史.新疆大学出版社,1992.

[3] 王功恪.王建林.龟兹古国.重庆出版社,2007.

[4] 金秋.古丝绸之路乐舞文化交流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5] 张国领.裴孝曾.龟兹文化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4 2006.

[6] 裴孝曾.龟兹史料辑录.新疆人名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龟兹石窟飞天
丝绸之路上的龟兹
石窟与云Sushi Hanzo
飞天之梦
龟兹乐舞
形态各异的石窟(上)
飞天
飞天探月,永不止步
飞天之路
龟兹古乐
夜宿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