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性
2011-08-15淮阴工学院江苏淮安223001
张 逊 (淮阴工学院 江苏淮安 223001)
一、什么是地域性的设计
地域,通常是指一地的地域空间,是自然空间与人文因素的综合体。不同的地域往往会形成别具一格的地域特征。地域性则是指人们界定一个地方的主要依据,即地域的主要特性,主要体现为区域性、差异性、人文性与综合性等方面。
地域性的设计指的是具体设计形式或设计活动在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融合打上了地域的烙印的一种设计行为,具有独特性。设计的地域性与所处的环境相互融合,具体来说,受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文特点、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景观设计立足于景,讲求因地制宜,依形置景,受地理环境因素的制约更加明显。但从较深层面的文化角度来看,景观具有文化与物质的双重性质,良好的景观设计往往超越了具体的物质形态本身,更是一种文化形态的展示。作为文化形态的景观,一方面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人文等因素的体现,另一方面又反过来影响着社会经济、文化、人文等。从整个设计历史的发展来看,自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讲求文脉、历史、地域、差异、象征的后现代思潮风起云涌,千篇一律的国际主义设计因其欠缺人情味被大家所放弃。地域性作为一种设计的人文关怀成为当今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景观设计的地域性要求既是地理条件的制约,也是人文文化的要求,还是设计历史发展的一种要求。
二、当前的景观的地域性设计欠缺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我国地大物博,地域跨度很大,东西南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人文景观差异都很大。比如,在自然条件上,南方多山脉、丘陵,多水,北方多平原,缺水,南方气候宜耕种,而北方冬季则不宜耕种;在传统居住上,南北方地域特征明显,如西北的窑洞、福建的土楼、湘西的吊脚楼等,都是依照当时的地理条件而形成;在文化上更是由于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和地域的地理环境、资源等的不同,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诸如中原文化、三秦文化、燕赵文化、中州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湖湘文化、蜀文化、巴文化、徽文化、赣文化、闽文化……
多姿多彩的地域,形形色色的地域文化,但在最近的发展中,尤其是城市化进程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千篇一律的景观建设。从寒冷的东北,到炎热的海南,我们发现里面的建筑物、公园、广场、商场等基本上都是一个模式,而地域性的元素运用很少。这里面的原因我认为有下面几种可能:第一,景观设计中存在严重的崇洋媚外现象,在景观设计项目中存在盲目模仿甚至抄袭国外方案,而忽视了设计过程中地理条件、人文要素、审美需求等方面的制约,这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比如盲目选用植被,置本地区现有植被而不顾等。其次,在景观设计中过分强调中国文化,弘扬国粹。但是,中国传统景观设计中的精彩部分在什么地方,究竟该如何使用和选用并没有很深的挖掘,是不是就是简单大屋顶、序列空间、移步换景等的直接嫁接?其实,时代在不断发展与进步,设计形式也在不断地变化,传统中的特色、精华放置在当今文化中并不一定就是合适的。其三,景观方案的决策者层面上存在一些问题,往往存在外行决定内行的情形,决策者往往以自己在外地之所见来决定本地之所建,导致了一个地方对另外一个地方的复制。当然,造成景观设计地域性欠缺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在此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三、景观设计中地域性的实现
设计的地域性实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项目实施中,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
第一,地理环境的考虑。造成地区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该区域与其他区域的地理条件的不同,在景观设计中,对地理因素的考虑当是重中之重。试想,如果将天坛置于埃及沙漠是多么的不可思议,而体量简洁、量感十足的金字塔在沙漠中却显得那么的和谐。再看看值得我们骄傲的苏州园林,那一步一景,山石流水,意境深远,如果将它置于大西北的黄土高坡,园林还是这个园林,恐怕水不是这个水,石也不是这个石了,只因为它置身于江南水乡,和谐的与当地地理条件融为一体,才有了“甲江南”的美称。
第二,气候植被的考虑。植被在景观中有着重要作用,在设计中,对植被的选择与使用影响着设计的审美效果的好坏,也影响着景观建设的成本,还影响着景观的生态环境,甚至可能影响着所谓的风水。在植被选择中,应尽可能地选择本区域的自然生长的植被,这样既便于节省成本,也有益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三,区域文化的考虑。景观是人的景观,必然要考虑人的需要,这里面包含着人的审美需求、使用需求和其他的文化需求。比如,在我国南方和北方,人的身高不一样,这也就要求我们在设计中需要考虑不同的尺度的选用还有就是审美取向来看,东北的豪放、西北的粗犷、津京的稳重、江浙的高雅、闽台的轻盈等,这些在设计中我们都应该有所考虑,以体现设计地域的差异性,避免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