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剧的传承与发展
2011-08-15余亚飞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福建福州350000
余亚飞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0)
庐剧,亦称倒七戏,它和黄梅戏、徽剧、泗州戏并称为安徽的四大剧种。2006年5月,庐剧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的流行地区在安徽古庐州府治内,庐州府地处江淮之间,为安徽中心腹地。“庐州”之名始于隋,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改合州为庐州,治所合肥,庐州府隶江南省,领州二县六:合肥县、舒城县、庐江县、无为州、巢县、六安州、英山县、霍山县。1从以上方志中可知,庐剧流行区域之广。
庐剧,亦称倒七戏,它和黄梅戏、徽剧、泗州戏并称为安徽的四大剧种。2006年5月,庐剧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的流行地区在安徽古庐州府治内,庐州府地处江淮之间,为安徽中心腹地。“庐州”之名始于隋,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改合州为庐州,治所合肥,庐州府隶江南省,领州二县六:合肥县、舒城县、庐江县、无为州、巢县、六安州、英山县、霍山县。1从以上方志中可知,庐剧流行区域之广。
一、历史渊源疏证
庐剧是在大别山一带的山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了门歌(锣鼓书)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安徽省文学艺术研究所戏剧研究室的赵鸿认为早期的庐剧还受到过湖北花鼓戏的影响,虽然说庐剧形成的确切年代,目前尚无定论,但从其历史上的记录来看,距今至少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1985年,在安徽省巢湖市发现一刻的石碑,碑的上方刻有“正堂陈示”四个大字。碑文约400字,是当年在巢县任知县的陈炳所颁示的禁约。第二条即提到倒七戏。碑文曰:“近倒七戏名目,淫词丑态,最易摇荡人心,关系风化不浅。嗣后,如有再演此戏者,绅董与地保亦宜禀案本县捉拿,定将此戏写戏、点戏与班首人等一并枷杖。”2这块石碑的发现,对其产生年代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线索。
二、地域风格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早期的庐剧的形成是建立在以庐中地区(今安徽省会合肥)为轴,向外“辐射”的,因流行的地域不同,形成了西路、中路、东路,三个地域风格。“西路庐剧”以六安、霍山为中心,向其西北发展,并吸收了安徽淮南端公戏,阜阳的嗨子戏的音乐,其音乐粗犷高亢,跌宕起伏。解放后西路庐剧一向以创排演出反映主旋律的红色文化主题的大型现代戏见长,如《程红梅》《妈妈》《霜天红叶》《刘邓在皖西》等。“中路庐剧”则以合肥、巢县、为中心,向周边的肥东、肥西、长丰、定远、舒城、巢湖等地渗透发展。由于地处江淮之间,经常遭遇洪涝灾害,水利不兴,农民的收成差,因此该地区的庐剧音乐中多使用悲凉凄惨的唱腔。代表剧目有《借罗衣》《双锁柜》《情仇》《讨学钱》《休丁香》《秦雪梅》等。东路庐剧以芜湖、当涂为中心,由于经常和京剧、目连戏同台演出,该地的庐剧无形中吸纳了京剧和目连戏的因素,比如说表演中增加了刀剑等道具,注重表演前的化妆等。音乐显得清秀婉转,细腻平和,具有水乡特色,代表剧目有《失金钗》《采茶》等。
三、庐剧的兴衰成因
新中国解放之前,安徽的庐剧班社大多是民间的私人班社,直到20世纪50年代,庐剧民间艺人们响应文化部门的号召,加入到国营庐剧团的行列。全省共有庐剧的专业团体二十多个,1956年九月,安徽省合肥市庐剧团成立,该团成为庐剧剧种的主要演出团体,集中了许多庐剧表演艺术家,如丁玉兰,孙邦栋、王本银等,其中多人是国家级戏剧、音乐、艺术家协会会员。1957年4月,安徽省庐剧团应邀到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演出了《借罗衣》《讨学钱》等庐剧剧目,庐剧团的演员们还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出版发行了大量的庐剧音像带,代表剧目有《借罗衣》《双锁柜》《情仇》《讨学钱》《休丁香》《秦雪梅》等,其中《双锁柜》《情仇》还拍摄成了电视剧,《借罗衣》拍成电影艺术片在全国放映。60年代改编演出了《梁祝》《罗汉钱》《刘胡兰》《双丝带》等大量传统戏和现代戏,在安徽省及华东地区戏曲汇演中获得戏曲创作、演出等多个奖项。七十年代演出了《江姐》《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等革命现代戏。80年代剧团还根据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改编成中西结合的剧目,都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20世纪50至80年代为安徽庐剧的兴盛发展期,而八十年代以后是庐剧的衰退恢复期,虽然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庐剧剧目,如《霜天红叶》《山乡恋》及革命历史题材的《刘邓在皖西》,但是这一时期,庐剧的发展总体上是呈现出下滑趋势。
究其原因,笔者曾于2010年1月29日采访了安徽庐剧院的庐剧表演艺术家丁玉兰,她认为一方面是政府文化部门投入的财政支持少,以致相关的戏曲文化活动举办的不多。另一方面,庐剧团“整改”工作做的不好,庐剧团的演员的待遇太低,有的演员在庐剧团工作很多年,却只能拿百分之六十的工资份额,很多年轻的庐剧演员不愿意坚持下去,积极性不高,这些都不利于庐剧的创新与发展。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时代的变迁,庐剧不能继续创新,人们的审美观发生了转变,庐剧演员的老龄化,加上黄梅戏等兄弟剧种的发展壮大等,这些都可能导致庐剧的受众人群的日益减少。从安徽庐剧的专业庐剧团锐减,到目前为止,全省仅存有合肥庐剧院、皖西庐剧团和少数县属庐剧团都转入了安徽地方的演艺公司,其生存状况岌岌可危。
四、庐剧传承发展的对策
1.加大政府文化部门的支持,积极打造精品剧目。
庐剧精品少的背后,是庐剧演员的待遇低,创作热情低。九十年代以来,庐剧团培养的人才因待遇低而放弃本行的情况比较普遍,如果相关部门对庐剧团演员福利待遇方面给予改善,对于创作新作品的人才给予奖励,这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提高庐剧演员以及庐剧创作人员的积极性,多创作一些在内容、形式上更加贴近人民、贴近社会生活的精品剧目。
2.培养年轻的庐剧演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个地方的剧种的传承发展下去,就要有后备的新生力量。现在艺术交流合作是一条很好的道路,虽然安徽庐剧团曾经也有过这方面的尝试。但是与黄梅戏等兄弟剧种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庐剧团可以继续与安徽的艺术院校定点培养,由艺术院校开设相关的专业,庐剧团出师资力量,庐剧演员毕业后可以拿到文凭,并由庐剧团择优录用。促使年轻一代的庐剧演员把庐剧这一“非物遗”剧种,继续弘扬发展下去。如现在的福建泉州师范学院就专门开设有福建南音专业,同时学校与政府部门接轨,举办了多次艺术展演活动,均获得好评。
3.加大宣传力度,把庐剧塑造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要让更多的人了解一个地方剧种,除了有精品剧目之外,各种途径的宣传是必要的。文化相关部门可以在每年的艺术文化节、各种旅游项目中安排庐剧专业团体演出精品剧目。政府设立庐剧的专项基金, 作为庐剧专业团体去各地演出。长远来看,各种途径的庐剧的演出,都是有利于把庐剧打造成一个文化品牌。
结语
庐剧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庐剧被国务院批准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近年来庐剧总体上呈现走下坡路的趋势,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之下,面临的是如何传承和发展的问题。本文以庐剧这一地方戏曲剧种为例,就其历史源流、兴衰状况进行分析,提出在新的环境下拓展庐剧的传承与发展的对策,并期待庐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应时而变,推陈出新,绽放戏曲艺术的魅力。
注释:
1.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皖志述略》安徽省人民政府出版事业管理局,1983年出版.第70页.
2.安徽戏曲编纂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下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4年5月第1版第1199页.
[1] 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
[2] 冯光钰.《旅游音乐资源开发与民族传统音乐保护》.《音乐探索》.2005年第3期.
[3] 方小安.《庐剧音乐的发展及改革》《安徽新戏》.2001年03期.
[4] 时白林.《安徽戏曲音乐的源流与特色》《音乐研究》.1993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