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山水画理论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

2011-08-15张英博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大众文艺 2011年24期
关键词:赋彩物象意境

张英博 (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辽宁锦州 121000)

一、中国山水画出现在平面设计中的现象

中国传统文化浓郁,特别是山水画艺术硕果累累。如今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国家繁荣昌盛,能否将中国的传统山水文化融入到现代平面设计中?答案是肯定的。南北朝宋代的绘画理论家宗炳说“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像。”他的山水画理论摆脱了汉魏以前的功力教化观念,进入了审美的、艺术的境界。把自然的山水看做有灵性的生命,体现出生态的审美智慧。无论是画山水还是做设计都是讲求意境的。

中国艺术的意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艺术家的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鹫飞鱼跃,活泼生动,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意境”是艺术家在观察体验客观事物现象形象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思维中的意象,经物化成了一种含有主观情意的艺术境界,是我国山水画的灵魂所在。

在现代的平面设计中,一个好的作品也必须要表达出一种发人深省的含义,传达出一种意境。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曾说“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他深刻的阐述了宋乃至之前品评画的标准。作为现代的平面设计者必须要有独特的创新精神。西方好的作品我们应借鉴,但不能照搬。此外,中国画的构图方法,一般都采取的是“动点透视法”根据画家需要移动的视线去表达出广阔深远的境界,只有从不同的角度去深入感受对象,才能形成整体的形象概念。在对象的结构、特征、神态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取景构图,方可抓住对象的本质特征和精神气韵。不同程度上,中国画的构图与设计一幅招贴有异曲同工之妙。怎样去把握、理解则需要个人品格的修养。

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师靳埭强认为,美的原则有三条: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意境不仅仅是中国美学的本质,也应该是中国平面设计的重要审美趋向。艺术创作者在观察大自然和观察社会过程中,产生了思想感情。在有了意念的基础之上,创作出有意义的作品。在绘画上,要把事物最精粹的部分汲取来,经过集中、筛选、加工、改造,融进自己的审美观点、审美感受、审美理想,再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高度概括,用艺术手法充分表现出来,就成为“意境”。画家要具有审美的心胸,必须超越世俗欲念、成见的干扰和束缚,保持内心的静态,才会“胸有丘壑”。苏东坡说“虚,故纳万景”,这样才能感受到美好的事物,才能表现出客观真实的“境”。

二、中国古代山水画理论对平面设计影响的原因

中国艺术博大精深,风格多样,源远流长。沉淀了独具一格的审美标准和美学原则,南齐谢赫在其著作《画品》中提出了较完备的中国绘画理论框架,成为后世衡量中国艺术创作和艺术水准的标准。这套中国绘画理论以“六法论”为核心,宋代美术史家郭若虚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可以说无论是历代的绘画艺术,还是现代的中国设计艺术,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国绘画“六法”的理论原则和思维方式。所以我们要对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设计理念进行梳理,“六法论”就是最好的范例。

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述:“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理解了“六法”的含义,对中国古代的艺术理念就会有个大致的了解,有利于现代艺术设计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1.“气韵生动”

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流露出内在的精神美感。叶朗先生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总结出,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元气论主要概括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概括了艺术本源的一个范畴; 二是概括了艺术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一个范畴;三是概括了艺术生命的一个范畴。“韵”既含有“音韵”的基本意义,又指人物具有的才情、智慧、风度等超凡脱俗的风雅之美。“韵”不能离“气”,“气”只有与“韵”结合才具有审美的品质。艺术设计的气韵之美应该是体现在作品的品位、格调和意境上, 虽然设计兼具商业性和艺术性,但优秀的设计作品首先也应该给人以精神享受和心灵洗练。

2.“骨法用笔”

“骨法”最早大约是相学的概念,后来成为人们观察人物身份和特征的语言,在汉魏很流行。魏晋的人物品藻,除了“风韵”一类词外,常用的就是“骨”、“风骨”一类评语。谢赫借用“骨法”来说明用笔的艺术性,笔力、力感、结构表现等等。

在设计构成中的,限制和管辖基本形在各种不同的编排,即是“骨格”。骨格可以分为在视觉上起作用的有作用骨格和在视觉上不起作用的无作用骨格,以及有规律性骨格(即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等骨格)和非规律性骨格(即密集、对比等骨格)。基本形与骨格的上述这些特性,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而构成千变万化的构成图案:规律性,半规律性,无规律性,单一骨架,复合骨架,无作用骨架,有作用骨架,这和中国绘画的“骨法”接近。

3.“应物象形”

“应物象形”是指造型要以客观物象为依据,真实地、有感受地表现出其艺术形象。这一点,早于谢赫的画家宗炳就以“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画山水序》)”加以说明了。南北朝时代,绘画美学对待观察形象、描绘形象的真实性已很重视了。

设计作为一门艺术, 把握和表现图形的感染力很重要,这种表现就不能只是简单地把空间物体反映在平面上了,而是在尊重客观事物的前提下进行的取舍、概括和想象,提高手绘能力。所以,“应物象形”应用在我们现代设计中,“应物”应该是对客观事物的感应,这是构思的前提;而“象形”则应该是在尊重表现内容的前提下进行的设计上的取舍、概括和联想。

4.“随类赋彩”

是说着色。“随类赋彩”从字面来看好象是指在绘画时要根据所画物象的不同颜色进行着色。但这只是一种非常狭义的认识。其实中国绘画的“随类赋彩”是民族色彩审美心理的表现,是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情感类型的需要而进行着色,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结合的“表情”色彩。

设计同样需要根据主题、内容、形式、文化寓意、受众等的不同,来“随类赋彩”。色彩是设计中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因素,设计者要用色彩准确地传达作品的主题与内容,因此,在平面设计中设计者应该巧妙地应用色彩的感情规律,通过色彩的情调显示,使观者受到一种特定的情绪感染,从而领悟到色彩所要传达的深刻意图。

5.“经营位置”

“经营位置”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构图”。古人谓之“章法”,指构图设计要有选择、有取舍、有组织地缜密思考,在法则上强调主宾、聚散、虚实、繁简疏密等。在绘画创作中常运用平远、高远、深远这三远法进行构图。

在中国的平面设计中,构图的把握是衡量一件作品是否醒目的标准,如果一件平面设计作品涂满了文字和图形,没有主体则让人感觉鱼目混珠,索然无味,既突出不了所表达的思想,也让看无法让人把握宣传内容的主题。

6.“传移模写”

指的是临摹作品。传,移也;或解为传授、流布、递送。模,法也;通摹、摹仿。写亦解作摹。模写的功能,一是可学习基本功,二是可作为流传作品的手段。由此可见“传移模写”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单纯的心追手摹,传承的目的在于创造,而不是泥古不化,师古人迹更要师古人之心,尤其不能忘记师法造化。设计也要不断学习、创新。善于学习、吸收、借鉴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并运用到艺术创作的实践中,才能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得到突破性的发展。

综上所述,透过衡量中国艺术创作和艺术水准的“六法论”对平面设计的影响,不难看出,五千年中国绘画理论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全面影响。在艺术创新上,我们要吸收中国传统绘画精华,珍惜几千年老祖宗留下的丰富文化遗产,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发扬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平面设计。

猜你喜欢

赋彩物象意境
物象再造系列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随意赋彩,对印成像——儿童水墨表现的形式意境与内涵意趣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浅析衢州余东农民画艺术特色
如梦似幻金碧赋彩——贾楠工笔重彩绘画赏析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