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古建筑装饰来理解装饰艺术设计
2011-08-15路苗苗西安美术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陕西西安710065
路苗苗 (西安美术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 陕西西安 710065)
装饰艺术设计,原义是指“器物或商品外表'的“修饰”,是着重从器物外表的、视觉艺术的角度来探讨和研究问题。综合的解释是,所有基于实用与审美的基础上,利用艺术手法和艺术材料以体现文化、哲学、科学、伦理、美学等内涵,来达到精神愉悦感和心理满足感的艺术活动。从这个解释来理解,装饰艺术设计就是依靠物质性和精神性的活动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具备物质性功能和精神性功能的艺术活动。那么如何分析装饰艺术的好与坏,也是有三个作为依据的:一是精神性的文化内涵,二是装饰的程度,三是作为基础的装饰工艺技术。
首先,生活中的一件艺术品的存在,是基于功能之上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性功能和精神性功能。所谓精神性功能,是指满足人的实用性需求的基础上,满足了人的审美、认知、信仰和地位等这些方面的心理性功能。从建筑艺术上来分析,其建筑的物质性功能是防寒、防潮、通风、适度的日照、躲避灾害,以满足人类生活活动的生理性、实用性的需求。中国传统建筑自古以来就不仅仅是以居住为唯一的目的,它还是人们精神需求的载体,在中国传统建筑上包含着明确的阶级地位、等级观念、伦理道德、审美追求和宗教崇拜,体现在建筑装饰的许多东西在精神性功能早已胜过物质上的功能。精神性功能在建筑上的表现,就是将绘画艺术、雕塑艺术等平面或立体、单色或彩色的艺术性的狭义装饰,比如雕梁画栋、镶嵌壁画、雕像装置、敷彩饰面等等,集中并且有概念性地装饰成一些纪念性建筑、宗教性建筑与园林建筑。这些艺术装饰在满足实用性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宗教崇拜、阶级观念、地域特征、种族特征、民族文化、时代风貌以及当代人们的生活理想、艺术情趣和美学追求。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建筑中装饰艺术的精神性功能不仅仅体现在审美上,在审美的基础上,更多的还有一定的崇拜功能。比如说,皇室建筑需要在细节处展示它的至高无上,宗教建筑需要在形式上表现其传教信仰等等。
其次,当建筑具有一定的精神性功能时,实用性功能始终是建筑的首要目的,并不能因为过于繁复的装饰而忽略了实用性,也不能只因满足了实用性而缺乏精神性需求,两者并不矛盾,并且相互依存。这点在建筑艺术上体现得更是尤为明显,永远不可能因为装饰而抛开实用这一个因子,因为建筑的功能虽然不限于实用性功能,但实用确实是其最基本的。而抛开建筑艺术,装饰艺术虽然可以抛开“实用”成为“纯粹的艺术”,但其意义仍不及拥有了”实用“来得更充实。所以,只有当精神性功能与物质性功能相辅相成的时候,就是装饰设计发挥最合适的程度。少之,稍觉单调;过之,颇显繁复。西方艺术史上曾盛行的洛可可和巴洛克的重装饰的建筑,被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的“少就是多”“装饰就是罪恶”等等主张所抨击,这就足以体现,过于多、过于少都无法将装饰艺术最合理的诠释和体现。装饰艺术的度,是以依赖装饰品质而产生装饰文化的一个程度,这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体现为礼制,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具有很高的审美理想,装饰的内容以及装饰的题材、程度和文化都在于礼制,尤其在北京城宫殿建筑上体现的是尤为突出。在封建王朝中最最要的建筑就是宫殿建筑,那么宫殿建筑想必是集中了最精湛的技术、最贵重的材料去创造最高建筑艺术装饰的作品,宫殿的屋脊装饰也必定是布满丰富多彩的造型装饰,但北京的紫禁城里却几乎单一的正吻脊饰、简洁的屋顶。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就是礼制,中国封建社会以礼治国,礼作为规矩是一种有等级的次序,在台基的高低、房间的数量、以及门钉等各种细节已经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规范。那么既要保持宫殿的整体和严肃,又要表现严格的礼制,所以不需要表现繁复多样的屋脊造型,正是十分简洁的屋顶,造型统一的脊饰,才构成了庄重肃穆的宫廷形象。当然为了显示皇权的尊贵和权威,宫殿建筑选用光彩耀目的琉璃瓦做装饰构件以达到金碧辉煌、美轮美奂的审美效果,同时规定中黄色只能皇室所用。中国传统建筑中曾上檐蓝色琉璃、中层黄色琉璃、下层绿色琉璃,其寓意是,蓝色代表天、黄色代表皇帝、绿色代表百姓,用以象征天、君、民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由此可见,装饰艺术不论从造型、颜色、数量都是体现装饰的程度的,所以不论哪一点的表现都要根据精神性功能的要求,来考虑装饰的程度以达到期待的艺术效果。
最后,一个好的装饰艺术,尤其是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艺术,当然少不了技术的支持。这又在英语单词中有所解释,“architecture”建筑的原意是指巨大的工艺,“tekt”的意思是技艺、工艺,那么建筑首先就是一门技艺、工艺,装饰艺术则是这巨大的技术中的工艺。一个技术的改进不止会改变装饰设计,更会促使装饰艺术因技术的进步而升华到崭新的水平。中国传统建筑里屋脊的艺术作为建筑艺术中装饰艺术表现最为丰富的载体之一,从屋脊上小兽的来源及其发展就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装饰艺术的起源和发扬,并且表现出由建筑技术发展的装饰工艺,同时技术的改进也发扬了装饰艺术。与房屋正面平行的叫正脊,与正脊垂直的屋脊叫垂脊,歇山、廡顶和攒尖屋顶上四个斜向屋角的屋脊叫戗脊。屋顶的正脊大部分都持平不倾斜,而与正脊不同的是,垂脊和戗脊都有一个由上而下的斜度。高于屋面的屋脊顶部多用筒瓦封住,这些从上而下一个一个相接的筒瓦的重量都会压在下面筒瓦的构件上,所以一定要固定下层的筒瓦。固定的办法是用铁钉把筒瓦钉住,后来为了防止暴露在外的铁钉受到日晒雨淋的侵蚀,所以在铁钉的上面扣一小帽,称为“钉帽”。慢慢地,为了美观将屋脊下端的钉帽进行装饰加工,随之形成垂脊和戗脊上的装饰,称为“小兽”。后期由于工匠技术的改进,不再需要下端的筒瓦上的钉帽固定来承受重量,改用泥浆固定时已不再需要钉帽了,但这些由钉帽加工而发展成的小兽已经变为屋脊上无可或缺的装饰了。从这个例子来看,开始由钉帽的存在而发展的装饰构件“小兽”后期仍然保持并且发展变化着,并且因为没有了钉帽,小兽的位置可以随意摆放不一定要处在屋脊的前端,小兽既然成为纯装饰的构建,那么小兽可以变成植物花叶、整条龙形等等各种各样的造型。由此可见技术的进步对于装饰艺术的发展起着很关键的作用,装饰最初因生理性功能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逐渐演化并发展出精神性功能的;但当生理性功能不再为其唯一前提时,精神性功能的需求也会要求装饰继续发展下去。
邱丘尔有句名言:“开始时,人们塑造环境,而后,环境塑造人们。”不论是装饰艺术还是建筑艺术,其最初是由于生理性功能的需求而建立并发展起来的,精神性的需求使得精神性功能日益丰富和发展着,一个好的装饰艺术始终是建立在实用的基础上讲精神性内涵,而一个既实用、又内涵的装饰艺术无不依赖先进的技术来支持。由此可见在生理性功能普遍存在之后,精神性功能的影响日益增大,而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品质需求的不断扩大,装饰的发展也将日益繁荣。
[1] 《老北京建筑•琉璃》 田旭桐.侯芳著.广西美术出版社.
[2]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屋顶艺术》 楼庆西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 《建筑美学笔记》 王振复著.百花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