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国音乐的科学性谈起

2011-08-15冯季勇西安音乐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大众文艺 2011年17期
关键词:记谱科学性音色

冯季勇 (西安音乐学院 陕西西安 710000)

以地域性方言为基础的音乐体系是中国音乐的来源,所有的中国音乐的节奏、音高、音调、音阶等都具有特色,基本上都主要是单音体制,并且由属于这一体系的音乐组合而成,并且这种音乐创作将会通过表演等方式传播开来。懂得生活就应该要去懂得这样的音乐艺术。

杨荫浏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语言字调的高低升降影响着音乐旋律的高低升降,语言的句读影响着音乐的节奏。”他的观点从某一方面阐述了中国音乐构建的问题。音乐的种属和风格往往会因为音色和声调上的细微差别而发生改变,方言声调和音色的变化,恰好展现了以单音体制为主的中国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在中国音乐中,古琴 音乐是最能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音乐,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古琴演奏中重音色的变化是它魅力来源的关键。在演奏古琴的过程中,不同的情绪思想是通过“吟”“揉”“弹”“注”来反映的,它可以表现出富于变化的音色。即兴发挥是这种表演方式的主要特点,基于这种特点,音乐的创造和表演就会比较自由。同时,这也反映和决定了音乐的创造发展,目的在于达到一种精神境界,而非一种简单的音乐形式的构成与变化。中国音乐的创作与中国传统画的创作很相似,注重的是笔墨运用过程中的味道,而不仅仅是画面结构的组合与变化。实际上,这种过程不仅是一个审美过程,也是对人类的体味和感悟。口传心授是中国音乐表演、创作、记谱、继承和传播方式等的一个最重要特征,它们是一脉相承的。灵活即兴的表演在中国的工尺谱记谱方式中可以反映出来,这正体现出了中国音乐的艺术性和丰富性,这种记谱方式能够体现出中国音乐发展和变化的特殊规律。中国民歌记谱现在主要采用的是固定记谱法,音乐中声调和音色的特点很难通过这种方法记录下来。民歌要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需要依托字行腔,但是不同的地区方言就会有不同的依字行腔,即不同的音高由不同的声调音色所带来,同时,方言的构词语法对音调和曲体结构也有重要影响 。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包括音乐艺术的发展。在每一种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可以说,都会产生带有时代特点的音乐。特定文化环境中的思维方式都将折射在该时期音乐的特征和表现形式等方面。比方说,伴随着18、19世纪欧洲的工业革命,就产生了欧洲音乐技术理论,这正是西方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产物。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离不开客观存在的条件,它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理,具有特定性和相对性。一定不能把它当成绝对正确的真理,否则实质上就失去了它应该具有的科学性,而科学性本身就应该是变化发展的。

但是自近代以来,19世纪欧洲音乐技术理论却被奉为唯一的科学的普遍真理,这就没有把握音乐的历史文化性和真理的特定性。比如在民歌记谱中,民歌的演唱一般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因需而异、因地而异,不会受太多限制与制约。可以说,它的重要特点就是口传与即兴。但在记谱中却采用僵硬固定的定调方法,完全失去了真实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只有对于事物本身原理的梳理提炼,才能说明事物最本质的特征,才能成为真正具有生命力、有价值的理论。西方音乐技术理论的科学性是建立在西方音乐现象特点及规律的理论之上。中国音乐的科学性,应该从复杂的中国音乐的现象中,找寻出普适性规律,并提炼出自己的理论。任何一种科学性的理论建立,决不能将这种科学性理论作为另一种理论建设的真理信条,但是可以参照并借鉴。

科学在重估一切。现代物理学和数理逻辑改变了经典物理学和形式逻辑所考察的世界图景:从绝对走向相对;从单面性走向系统性;从实在走向模糊;从因果论走向偶然性;从确定走向不确定;从个体性走向系统性;从定域论走向场论等等。科学与音乐有其分野,又有其关联。后现代音乐的出现(如以凯奇为代表的音乐),从观念上完全打破了西方音乐传统二千年以来的机械宇宙观。如音乐时间的“绝对性”,作品意义的“单面性”,作品与演奏唱关系的因果律和确定性,都纷纷转向。

中国音乐艺术风格几千年来丰富多彩,但并未使用西方的复调、和声,这自然是中国音乐艺术的创造。因此中西音乐风格史所体现的声音参项和范式变量的基础,也表现了人类两种不同的认知音乐和组织音乐的方式。如今,绝大多数国家与地区都被卷进了文化本身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世界趋同化趋势与地方本土化意识的冲突。世界音乐文化与地方音乐文化就反映出了这样一种冲突和矛盾。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作曲家、摇滚音乐、电影音乐等的出现,10世纪西方音乐文化传布全球形成了主流文化,产生了世界性影响,但世界音乐文化综合化的概念并不能解决世界文化发展中的许多问题,如音乐文化的垄断和消亡、科技文化与传统音乐的对立等。在世界音乐文化与地方音乐文化在发展关系中,音乐可以说象语言文字发展一样是不断整化与分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一个民族都应保持的自觉意识和世界意识,即立足自身,放眼世界。

[1]《音乐美学新论》王次炤著.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

[2]《音乐美学基础》张前.王次炤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5月第一版.

[3]《音乐美学论集》罗艺峰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1月第一版.

猜你喜欢

记谱科学性音色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说话写句要注意科学性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从辉煌到柔美——七彩音色之西方管乐篇
从有量记谱法到工尺谱
作为文化的记谱方式
基于律制、调式、记谱及社会学角度的中西方音乐元素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