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山水景观设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11-08-15孙直法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盐城224000
孙直法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盐城 224000)
古代世界曾经有过大约七个主要的独立建筑艺术体系,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如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美洲建筑等,只有以中国园林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代最长,流域最广,成就也就更为辉煌。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成就,更多是益于中国传统文化对它的影响,特别是对山水景观设计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古典山水景观设计
传统文化发展历史上,佛教、道教、儒教、禅宗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各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同时它们又相互溶合,共同作用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互补的特色。这种特色成就了中国山水景观设计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中国古典山水景观追求“模仿自然,高于自然”这样一种艺术形式,其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三个最重要的意识形态方面的精神因素——崇拜自然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1.崇拜自然思想
中国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很早就积累了种种与自然山水息息相关的精神财富,构成了“山水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我国悠久的古代文化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老子时代的哲学家们已经注意到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首先是面对自身赖以立足的大地,人们的悲喜哀乐之情常常来自自然山水。老子从大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鲜明形象主要是山岳河川这个现实中,用自己对自然山水的认识去预测宇宙间的种种奥秘,去反观社会人生的纷繁现象,感悟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万物本源之理,认为“自然”是无所不在,永恒不灭的,提出了崇尚自然的哲学观。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的山水景观设计追求模仿、借鉴自然。
2.君子比德思想
孔子突破自然美学观念,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水的九曲洄流、潮回汐转都可以成为君子人格的象征。这种“比德”的山水观,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感悟,实际上是引导人们通过对山水的真切体验,把山水比作一种精神,去反思“仁”、“智”这类社会品格的意蕴。孔子又是一个对山水情有独钟的人,“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高山巍巍培植了他博大的胸怀;“君子见大水必观焉”,江河荡荡孕育了他高深的智慧。孔子由此把厚重不移的山当作他崇拜的“仁者”形象,用周流不滞的水引发他无限的哲理情思,触发他深沉的哲学感慨。有智慧的人通达事理,所以喜欢流动之水;有仁德的人安于义理,所以喜欢稳重之山。这种以山水来比喻人的仁德功绩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无限深广的影响,深深浸透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3.“神仙”思想
我国传统艺术区别于世界其他艺术的最大特点是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即所谓的“意境”。意境具有虚实相生的特点。调动欣赏者的想像力,由实入虚,由虚入实,由虚悟实,形成具有意中之境“飞动之趣”的审美空间。中国古代山水景观设计十分注意意境的创造。历史上充分体现了静谧恬淡意境山水便在王维的山居别墅式园林——辋川别业中。别业建在终南山中一片树林森森、群山环抱的谷地中。山中有湖水,湖边有亭榭。远方来客来泛舟从湖上入园。王维在《辋川集》诗中曰:“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远山近水,湖光山色,给人以明净秀丽、恬淡幽静之感。沿山沟、溪涧有明净的泉水,汩汩自地下涌出,汇集起来向湖中流去。“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这些诗句都道出了别业水的静谧,含蓄婉转,给游人留下了想像的余地,使游人由景发情,以辞发意,表达了出游人心中的赏景感受。
二、现代山水景观设计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我们今天之所以比前人有更高、更新的科学技术成就,有更辉煌、更繁荣的艺术成果,那是因为我们一直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一个民族要想永远地毅立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继承自己本民族以取得的优秀文化成果,这样才能保持着自己的民族个性。同时,也要不断地创新,这样才能不被时代所摒弃。因此,我们在山水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也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我们还是以崇拜自然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三种哲学观为例,看看是否对我们今天的山水景观设计还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呢?据了解,有关机构专门调查过我国一些城市近年建成的山水景观,其中有许多被废弃不用,或存在活水不活、喷泉不喷、水色发黑、臭气熏人,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赴工期,一些叠石理过于机械,缺乏艺术性等问题。在一些住宅项目中,山水景观更多被用来作为增值和促销的手段,其设计和施工并未考虑长远性。
要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设计就应尊重自然,使人在谋求自我利益的同时,保护自然过程和格局的完整性,虚心地学习自然,借自然的山的形态,尽量利用自然水的净化能力,水循环的规律,以节约用水的态度,用科技的手段来实施。同时要考虑到欣赏者的审美感受,让“知”者有水所乐,“仁”者有山所乐。
当然,中国的现代山水景观设计之所以有别与传统的水景设计,就是因为我们在不断地创新。这种创新除了西方设计思维的影响下,很大的程度是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进行的,即新科学技术的运用,使得现代园林及环境设计的要素在表现手法上更加宽广与自由。近年来,越来越多高新技术的运用,使得城市景观中的水体景观成为城市中最活跃的一种景观要素。巨大的水池可以位于楼顶,犹如“天池”,水从屋顶倾泻而下,形成了巨大的瀑布。从高处的涓涓细流到湍急的水流,从层层跌落的跌水直到轰鸣倾泻的瀑布,整个过程都可以被浓缩于咫尺之间。在一个小的空间既可以感受到“高山流水”的宏幅巨锦,也可以欣赏到“小桥流水”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除了体量外,山水景观设计在手法上也异常丰富,形成了将形与色、动与静、秩序与自由、限定与引导等方法,让石与水的特性与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整体环境设计,既改善城市小气候,丰富了城市环境,又可供观赏、鼓励人们参与。
结语
现代景观中的叠山理水,利用隔、抑、曲的手法造成景观中的参差错落、富于变化,形成景外有景、象外有象,给人以曲径通幽和别有洞天的感受。有山必有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认同的,但我们今天的景观设计没有必要再拘泥于这样的程式,因为现代的科学技术可以让没有山的水也能流动,带来勃勃生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山水艺术的民族个性,在沟通人与大自然中体现了中国独物特的生命精神和生态审美观。科学技术的进步引起了现代山水景观设计的变革,设计手法与思维在不断创新,充分地体现了现代山水景观设计的时代性。
[1] 宗白华著.《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7月.
[2] 凌继尧.徐恒醇著.《艺术设计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2月.
[3] 尹定邦著.《设计学概论》[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