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皿中的五感设计
2011-08-15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曹 阳 郭 薇 (郑州轻工业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人们常说的五感,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分别对应了人的五种感官。但这种看似明晰的分类方法是很勉强的,人的感官不是分开、独立的,而是互相影响和转化的。就单一的一种感官来说也是有着丰富又细微的差别。用手指轻轻的碰触和用力的按压,沿着空气飘来的声音和置身于演奏厅中的尽情欣赏,品尝和大口的咀嚼,这些不同的行为方式虽然针对的同一事物,其带来的感触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同时,人在认知的同时也不仅仅是将各种感官感受结合起来,而是敏感的记忆再生装置,能够根据记忆在脑海中呈现出各种场景和物品。
因此,在产品的感知中,感官体验是循序渐进、富于变化的。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行为习惯的改变,我们在设计和操作中所使用和依赖的感官都在发生着变化,或是更加的丰富,新材料的出现也使得我们不能依赖已有的经验去实现这种感官的认知,所以,感官体验中的变化之于设计至关重要。下面将从感官的代偿和畅通感官习惯的消失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感官的代偿
感官代偿指人的某些感官受到损害时,其他感官的功能会相应增强的现象。主要用在无障碍设计中。比如对于视觉障碍者来说,虽然他们无法如正常人那样通过眼睛来觉察事物的形态、颜色等信息,但感官代偿表明,他们的听觉和触觉比普通人更灵敏,且通常还具有较好的记忆力。因此可以用其他的感官来代替视觉。对于普通使用者来说,感官代偿也是被常常利用的。我们在建立对物品的感受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是视觉,通过物品的颜色、形状、状态,对应记忆中的信息,来推测此物体的重量,温度,使用方式等等,形成一个大概的、基础的认知。在接触中,可以感受到器皿的材质、粗糙感、温度、重量,碰撞放置中会听到器皿和桌面、器皿与器皿、器皿与承载物之间的声响,传递过程中会感受到由于温度、环境、承载物的不同所产生的气味变化,从而完成这种认知。看似明确的分工中,感官其实是互相联系和影响的,我们使用以下方式进行代偿。
1.材质和形状中触觉的传递
触感是通过手指或是皮肤与产品的接触产生的,在设计中,材料所带来的第一个影响是它的视觉质感,玻璃的清凉、光滑、坚硬甚至锋利,木头的温润、敦厚、亲切自然,陶瓷的细腻、雅致等。视觉中的触感多半是进行头脑当中的加工后,根据以往的经验得来的。而在产生接触之后,不同的材质、大的、小的、厚重的、轻薄的、用手来拿捏、捧、提所产生的生理的感受和心理的感受同视觉都有很大的区别。产品表面的温度,纹理,粗糙的程度固然会对触感产生很直接的影响,但在真正的使用中,形状和使用方式才会对触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触觉感受往往与视觉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由于这种潜在认知和行为习惯,我们会忽视触觉的感受,但对于特殊人群来说,比如视障人士,触觉感受才是最真实的第一步。想象在完全依赖触觉和听觉的世界里,通过皮肤去判断位置、形状、温度、材质的特殊感受,乃至于对正常的人群来说,快节奏的生活,海量的片段信息,使人们对事物的忠诚度降低,无法专注在一件事情之上。可能我们看着电脑屏幕的同时伸手 会去拿一些什么,所以,我们对于触觉的依赖是慢慢增强的。
这种触感,或者说手感也不单单是使用中由使用者感受的,甚至在制作过程中被强调出来。比如日本的设计,常常最能体现出东方艺术的“小物品”这一倾向。这种小物品指的不是尺寸的大小,而是设计的小型化与精巧的形态。他们重视材质的自然感受,崇尚手工制作,因为在一段时间中,工匠的手渍已融合与自然素材表面的自然质地,再经由使用者使用时的接触、触摸与把玩,使之呈现出与工匠出品前不同的质地变化,增加了使用者的情感依恋,也就实现了人与物之间的共生感情,丰富和完成这种触感的奇妙体验。
2.碰撞和接触中的听觉
听觉是最善于捕捉动态和变化的感官,也是由于这种特性,在静止的认知中容易被我们忽视。之于容器这种功能相对单一的产品来说,听觉所能发挥的潜力就更容易被我们的日常习惯所更深的隐藏了。在使用中究竟哪些环节会发出声响?承载物进入器皿时空腔震动的声音,拿起放下时器皿与台面碰撞的声音,在台面上拖动,倾倒,器皿与器皿之间的碰撞,组合物品,如汤匙等的接触的声音等等。
对于这些声响,可以分成功能性和趣味性,我们对声音的要求也倾向于使之更符合人们的需求或是让声音消失。比如烧开水的时候,水在壶里沸腾的时候发出的声音是物理性的,但是,当水开的时候,发出的尖锐的声响是设计者有意为之,用来提醒人们,并规避由此可能引发的危险;当天然气打开时,火灭了,会有自动报警装置,会用声响来弥补视觉的不足;还有我们在倒水的时候很多人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没有集中注意力在这个事件之上,水很容易便会溢出来,有一款设计便是根据器皿空腔的深度和大小的不同使倒水时不同高度的水面发出不同频率的声音来达到提示的作用。这些功能性的声音不单单是对视觉障碍者有很积极地影响,对于普通的使用者来说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对于趣味性来说,其作用也不是单一的。比如说,很多儿童鞋都会在底部的尾端做出细节的设计,使在行走的过程中会发出亮光和声响,来吸引儿童的兴趣和注意力并且提醒大人儿童的位置情况。再比如声音的类比效果,钟表在运行的时候,会发出啪嗒啪嗒的声音,是存在我们脑中的既定观念,所以在一些其他产品设计中,在等待一项操作运行完的时候,这种啪嗒啪嗒的声音会给人时间流逝的暗示,自然地产生联想。在容器的设计中这也不能不说是个有趣的点,我们自然知道不同的材质在发生碰撞的时候会发出不同的声响,清脆的、低沉的、空灵的等等,由此来推断联想我们所使用器物的材质和量感,因此借助这样一个信息,在设计中可以故意造成这种视觉和听觉的冲突感,产生特殊的趣味效果。
3.变化中的嗅觉和味觉
嗅觉,尽管不容易找到对应的词汇去形容,却能激发人们最为鲜明的联想,很像脑中意象的转换开关,让感知豁然开朗。比如泥土的味道,很难去细致的形容,但雨后的空气中这种味道会让你感受到湿润,柔软,清新,联想到家乡的田野,草原。设计中味道的引入可以说是非常奇妙的体验。正如日本设计师东好美的设计,她把香氛运用到了器皿的设计概念当中去,使陶艺、嗅觉、空间对应出新的体感关系。她认为,嗅觉可以超越语言,直达意向的创造。使你可以闭着眼睛,关上耳朵也可以去认知和感受一件器皿。
二、传统感官习惯的消失
科技以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进步着,他改变了我们身边产品的功能,使用的方式,从而改变我们的行为习惯。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操作模式都不同了,比如电灯的使用方式,最早我们使用拉绳来控制,后来是在墙壁上走暗线,用开关控制,再到用手触碰或是只是做一个手势,甚至是声控,遥感等,操作方式不是单纯的改变,而是发生了颠覆。比如在最近的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中,“可能的世界”这个部分中,有设计师提到“会呼吸的灯”这个概念,此设计是利用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为原理,在城市的街道中设置一款可以通过呼吸作用净化污染的空气并且利用扇叶的成像功能显现附近人的动态,实现人机交互。这种使用的概念是产品拟人化,它的智能使我们会像生命一样对待产品,从而颠覆所谓的“使用和操作”,在这种概念下,我们会使用什么样的感官、如何使用?这可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
对于器皿的设计也是如此,传统意义上,器皿是用来承装的,我们会看,听,触摸,倾倒。但是新的时代背景中,器皿可能同时可以听音乐,可以敲打演奏,可以智能加热等等,那么我们的使用方式也跟着改变了。我们使用感官的方式可能不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而可能是用眼睛去指挥,用振动来调整。新技术带来的新材料也颠覆着我们的记忆,柔软的玻璃、坚硬的木材、冰凉的纺织品等这些不断以新鲜的面孔出现的感官新感受越来越频繁,使大众接受和习惯新的“定义”,甚至失去“定义”。
三、结语
产品设计本身是一门包含广泛的学科,随着时间的推移,“概念”本身被颠覆了,范畴也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材质不再是我们所说的木材,玻璃等等,相应的感官所熟悉依赖的记忆也不能作为我们行为的可靠参考,比如玻璃的概念和清凉、光滑、脆弱已经不存在绝对的对应关系。传统的使用方式也随之改变,三网合一技术的实现,让我们可以使用遥控器控制电话,用电话打开洗衣机;纳米技术,成就了产品的“穿戴”,既定概念里的产品形态可能是块体,但现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更方便的存在于人的身体上。感官可以代偿,可以消失,可以颠覆,感官的概念也被完全的改变了。这些全新的理念和技术也不断地提醒我们去思考,日常生活中我们将使用什么样的感官,如何使用感官,设计又该如何去引导人们。
[1] (日)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2] (美)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 李佩玲,黄亚纪.日本的手感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4] 文艳群.初探视觉障碍者的产品设计方法[J].美与时代(上),2011.01.
[5] 郁欣.联动“五感”产品设计风格[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