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淡当代中国水墨画的“个性”

2011-08-15甘超存山东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0000

大众文艺 2011年24期
关键词:水墨画画家绘画

甘超存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济南 250000)

水墨画作为历史语言传播的一种工具,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文明的发展历史。在层累的文化积淀中,中国水墨画背负着煊赫而又悲壮的民族精神,融入厚重中国每一根神经,与民族文化、历史、精神、灵魂血脉相连。因此在绘画的历史长河中也涌现出了许多的有着十足个性的绘画作品,作为时代烙印的他们也为我们揭开了一个个历史谜团。而在当下中国水墨画却陷入了种种困境。当今的中国水墨画以多元化的方式发展,从绘画的材料、技法、题材、理念等方面看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也促使产生了许多有个性的绘画作品。中国传统水墨绘画在形式语言上已经无法适应当代的审美需求和市场需求,它已不为传统的样式所束缚,而是以开放的包容性向油画、版画,雕塑等西画艺术汲取营养 ,并向西方艺术借鉴以充实自身。新材料,新媒体的出现,表现手法的突破和创新,更为当代中国水墨画艺术开拓了新的语境。中国水墨画家在工具上和材料方面的探索和拓展,也极大的丰富了画面语言的表现力,开拓了新的表现手法。传统意义上的形式规范不断被打破,语言的形态和概念上的外延变得越来越宽泛。从当代中国水墨画异彩纷呈的多样化形式可以看到当代一些作品,由于仅仅热衷于繁琐细节的描绘和程式化的风格,使得中国画水墨精神层面走向匮乏,新材料虽然可以为中国水墨画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并能使画家产生许多有个性的作品,但过于注重材料求新,技巧求异,风格求个性,就必然会致使当代中国水墨画掉入新的困阱。

时代也决定了绘画的特性,这个时代的代名词又是“个性”,画家们也不得不去寻找一条生存技能。在当代,画家们如果没有充分的绘画语言是无法在画坛上发展与立足。也许这个时代需要太多的“个性”,使的中国水墨画艺术家们,不断的寻找出路和新的营养来充实自己,借用西方艺术的“光环”来装饰自己,充当自己的个性。甚至有些画家为求异、求个性而往往弄些与众不同的花样来充当自己的东西。也有些人的绘画没有个性,或者说还尚未形成自己的绘画个性,但在急于出名的心理驱使下,便哗众取宠,搞出一些稀奇古怪的花样儿——或随意扭曲所描绘的对象,或制造光怪陆离的视觉效果,或在工具、材质上动脑筋,其结果不仅不能如愿,反而会被人耻笑。这种现象在传统中国水墨画中存在,在当代中国水墨画中更普遍。

中国水墨画的个性问题是当今国画欣赏中容易让人陷入误区的一个问题。个性可解释为风度、品格。艺术个性指的是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点和创作个性。由于艺术家生活阅历、思维方式、综合修养、感情趋向及艺术趣味、美学取向等各不相同,所以他们在取材、选用的表现形式与表现手法以及驾驭笔墨的能力等方面也就有所不同,其作品的个性自然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说,个性也是“风格”,是逐步成熟的标志、价值的体现。不论在传统中国水墨画的历史上,还是在当代中国水墨画坛中,几乎没有一位画家不追求自己的个性。或者说,任何一位画家若想为人们所接受、认可,就必须有自己鲜明而独特的绘画个性。因此,我们欣赏中国水墨画的一项重要内容,或者说,衡量中国水墨画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便是看它有无自己的个性。个性是一种艺术追求,而不是固定的模式,他有着两重含义。其一,个性不是单一的固定模式,而是画家努力追求的一种艺术面貌。在这方面,五代的董源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图画见闻志》中称其“水墨类王维,著色如李思训”。王维是“南宗”的鼻祖,李思训是“北宗”的开山者。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他们两人的画风应该是水火不相容的,而董源却能融会两者。由此可见,把一位画家的个性简单地理解为某种单一的固定模式是不正确的。画史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沈周和文徵明都有粗、细两种画法;石涛作画“笔无定姿”,“皆自出己意为之”。若将他们的个性狭隘地界定为某种单一的固定模式,无疑是错误的。当然,他们的画法虽有不同的样式,但却服从于统一的艺术追求和美学理想,而这艺术追求和美学理想便是他们的个性。其二,画家个性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演变、逐渐成熟的过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这方面的例子也有很多。如齐白石早年擅画工笔仕女,被称为“齐美人”。他描绘的人物精准细腻,绝不亚于宋代院体画。后来,他专攻写意画,形成了清新、质朴、大俗大雅的画风。与齐白石同时代的黄宾虹也是如此。黄宾虹早年的山水画追求荒寒淡泊的意境,作品被称为“白宾虹”。到晚年之后,他追求浑厚华滋的意境,通过“五笔七墨”之法,实现了从“白宾虹”向“黑宾虹”的转变。由此可见,画家的绘画个性是不断变化、逐渐成熟的。然而,有些人将绘画个性曲解为一种固定的模式,或不求变、或不能变、或不敢变,其绘画面貌在任何时候都一样。这样的“个性”,其实不是个性,而是模式,是与人们追求个性、崇尚风格的目的背道而驰的。不过,由于个性问题很复杂,人们在这方面又存在着不少认识上的误区,因此,我们欣赏时要格外注意。

其实我国传统绘画、文化中是很少用“个性”这一词,它是舶来品,西方文化中注重个人的存在价值和存在状态,以个体特性为依据作审美判断是正常的,也迎合了当代文化环境,也是当代审美意识的一种趋势。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而得以发展的中国水墨画艺术受传统理念影响,其审美观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伦理道德观密切相关,东方艺术的民族特性决定了本土艺术不注重个性或者说不能盲目的张扬个性的特点,而传统中对风格及品格的注重则是真正的要点。

我们承认西方人的艺术理念,并不意味着就要造老祖宗的反。这就看你怎么去理解“个性”这一词,个性在整个艺术行为中占的比重有多大,这需要我们去深思。把个性看作是技术,强化个人的习惯手法与好恶,恰恰远离了中国水墨画个性的本来的涵义。个性表露是一个人的修养、学识及艺术审美追求,虽然要用一定的技术手法去表达作者的意识和主张,其形成一定的个性并到达成熟则是很漫长的一个过程,是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完成,去完善。中国水墨画不仅仅是画出来的,重要的在于修与养。中国水墨画的真正功夫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层面上,而是建立在作者多方面的修养及对历史的认知与解读的基础上。在艺术上求得进取,人们习惯说求进步要往前走,但是我个人觉得在中国水墨画学习的道路上,往前走不一定是进步,要敢于、勇于往后退,我们做的是传统文化,善于往传统文化上退,往历史、往古人身上退。用古人改造自己,把个人的习气褪掉。褪的干净纯粹一点十分必要。要以退为进循序前进,从古人身上感悟绘画的真谛。

绘画艺术个性允许存在但也要受一定限制,张扬个性不能不讲绘画的美丑。绘画艺术最大的特性是追崇阳光而表现美,其表现往往是向往和追求进步,何况艺术家的实践,即是一种美的体验又是美的使者。绘画艺术个性是艺术家或其作品成熟的标志,属于绘画艺术评论范畴,是后人、其他人对一个人的艺术状态、艺术风格进行评判的术语,是进行学术认定的参数。个性不能妄谈,不能随意张扬。一个真正的懂得水墨画艺术的人,不会轻易的张扬个性,但其艺术个性任何人也抹不去且鲜明地存在着。

猜你喜欢

水墨画画家绘画
《日暮野旷天低树》水墨画
牡 丹 (水墨画)
“中国画”与“水墨画”——小议“水墨画”称谓在20世纪90年代的盛行
酷炫小画家
水墨画与社会变革
聪明的画家
小画家联盟
明天小画家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