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韵在中国画中的审美体现

2011-08-15郭愉勤广西贺州学院艺术系广西贺州542800

大众文艺 2011年24期
关键词:气韵笔墨线条

郭愉勤 (广西贺州学院艺术系 广西贺州 542800)

“气韵”是中国绘画艺术中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对中国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气韵”也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中国画的审美特征。

气韵这一概念孕育于哲学中重视“气”和音乐中讲究“韵”的汉代。从哲学来讲,所谓“气”是人的原初生命,是人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最高统一,是构成一切事物现象的基础物质及其运动的方式,也是一切事物发展演变的根本动力。后来,气也延伸到了绘画、诗歌等艺术领域当中。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气”包含着力气和运动性的意思,涵盖着生机、神气、骨力、气势等方面的含义。“气”也成为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核心范畴,其含义既包括了气势,也包含了绘画作品中的生命力和艺术灵魂的等含义。

关于气韵的韵,最早起于汉魏之间,用于论述音乐方面的问题,汉末蔡邕《蔡中郎集》曰:“繁弦既抑,雅韵乃扬”,这是目前为止最早见到韵字的地方。这里的韵是指调和音响,音乐的律动和节奏。入晋以后,“韵”演变为品藻人物的“风韵”、“风神”,凡人物的言辞举止、音容相貌所呈现的风度姿态,都以“韵”相称。不仅要求表现出人物的形态美,更重要的是表现人的内在的仪态美,以体现出人生的旋律与和谐,将有限的生命形体和无穷的生命意蕴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

“韵”所具有的特定审美含义,与“气”的概念有着内在的联系。气的节奏和谐是客观审美对象的韵的内在依据,因为气的和谐连贯,由此而生韵,这样气韵一体,不可分割。谢赫将以自然之气韵为本的“气韵”延伸到艺术审美的领域中来,是指艺术家笔下的创造,既体现了宇宙的生命精神,也是审美对象的生命精神,同时也是艺术家的生命精神。这种由生命的气韵所表现出的生动内涵,正是中国艺术所追求的至高境界。总之,有“韵”而无“气”是瘫痪的肢体,有“气”而无“韵”,是死气。 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就提出的六个品画的艺术标准,放在首位的就是“气韵生动”,这也是古代画论中最早见到的论述。

各朝代画家都力图在画面上追求和谐的气韵美,从画面的线条、笔墨、构图安排、形象动态等方面,都较注意气的承接连贯、势的动向转折,力求在画面上造成蓬勃灵动的生机和节奏韵味,以达到中国画的生动性和气韵美。

一、“位置”中的气韵

所谓“经营位置”就是构图,或称之为“章法”、“布局”。在“经营位置”中,画家通过画面结构的精心组织使得画面生动、有趣而和谐,让静止的画面状态富有生气,在有限的画面中体会无穷的韵味。而观者在画面中体会到的韵味首先来自于画家经营的“气势”,这种气势是彼此联系而又相互矛盾的,既气势连贯,又彼此冲突,在宁静表象中孕育着内在的冲突,带来生动活泼的艺术效果。中国画就是在“经营位置”中不断制造矛盾,矛盾又被不断的解决产生新的矛盾,循环往复,气韵和谐,盎然的生机便从中产生了。尤其是中国画在画面中的留白处理方式,把无限的空间纳入到画面中,突出画面的精华处,加强了对主体精神的表现,生命力得以在无限的空间中自由舒展,使气韵变贯穿于整个画面中,生机勃勃,气韵连绵。

二、线条中的气韵

中国画是一门线性造型艺术,线条的长短、粗细、刚柔,直接影响不同审美对象精神气质的表现,因而线条成为中国画的主要造型手段,同时也成为中国画作品“气韵”之美的要素之一。然而把线条的韵律美作为审美概念提出来当属魏晋时期,在那时的画家曹不兴的作品中,就已开始运用线条的粗细变化和抑扬顿挫来塑造人物形象及其结构,使得人物形象和服饰具有了体积变化和虚实的质感,因此曹不兴的线条有“曹衣出水”的美称。线条在中国画中的表现最突出的可以算是白描。在工笔画中,线条作为贯穿画面形象的一个重要的形式因素,是艺术家内在气质与外在造型浑然一体的气象。线条犹如人的呼吸,在一呼一吸之间的运动中表现出生命的韵律与和谐。通过线条优美的节奏韵律感,表现出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从而形成画面和谐的气韵美。

三、笔墨中的气韵

笔墨工具的使用注定了中国画的独特审美内涵。首先是用笔,毛笔的用笔方法很多,有中锋、侧锋、顺锋、逆锋等,再加上毛笔本身的大小、软硬之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效果有很多的不同,因此“气韵”在这运笔痕迹中呈现给审美者不同的审美感受。画家真正是借助 “笔力”在画面上的表现来实现自身的内在审美趣向,从而表现出客观物象的精神风貌。皴法是中国古代画家用笔的集中体现。如斧劈皴用以表现奇险的山峰,雨点皴最宜描绘清雅润淡的南方景色。元代画家黄公望常用“披麻皴”来表现苍茫深秀的景色,同时也传达了他清淡高逸的审美情趣。

“笔取其气,墨取其韵”。墨这一特殊的绘画材料是中国画塑造艺术形象的主要表现要素。中国画的用墨法方法很多,如积墨法、破墨法、泼墨法等,加上墨的浓淡干湿的变化,把客观物象的所具有的审美内涵呈现给观者。古代画家把墨分为五种颜色,即焦墨、浓墨,次浓墨、淡墨、次淡墨。在实际运用时,其实并不止这五种颜色。通过与水分多少的交融,能变幻出无穷的微妙变化。这样墨色如同音乐的节奏一样,有了高低起伏变化,也就产生出了韵律的变化。因此客观对象的神姿变成了笔墨的气韵的表现。艺术家通过笔墨的变化方法来抒发内心的丰富的情感变化和客观世界的生命韵律,气韵就在这微妙和无穷的墨色变化中生发出来,从而表现客观对象的内在精神,在墨韵中生发出“气韵”之美。恽南田在《南田画跋》中亦说道:“气韵藏于笔墨,笔墨都成气韵。”

四、修养中的气韵

画面上的一笔一墨气势连贯,气韵连绵,绝不是简单的自然形象的再现,这来源于艺术家气质、修养、感受、性情的抒发。对于“气韵”,董其昌则认为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鄞鄂,随手写来,皆为山水传神矣。”这是由主观的修养的积累转化为客观的表现,做到主客观的统一,也就是艺术家的气韵、对象的气韵与画上的气韵的三者的统一。这也是谢赫之所以把“气韵生动”放在“六法”之首的原因,因为它起到了统摄其他方面的作用。这也是艺术家在作画钱首先必须具备的条件,只有艺术家具备了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品格,气韵才能自然生发于笔端,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古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意位置,传移模写。”气韵不仅是对自然的表现,更是对自然的升华,是人的精神与自然的交融。“气”连接着画面上的形象、笔墨、线条、布局等形式因素,贯穿在画面中,至始至终弥漫这画家的激情,使得内在之气化为作品的生命力。而“韵”是艺术家对“气”把握产生的节奏感。线条的粗细变化和抑扬顿挫、笔墨的浓淡干湿和虚实刚柔,都像乐曲中的音符一样组成了画面的和谐韵律。

艺术家修养的提高是促进其他各方面的提高的根本条件和内在依据,因此气韵是对艺术家提出的第一要求。而“气”本身是艺术家内在气质与感受到的客观物象的精神的融汇,“韵”由“气”生,于是在艺术家的作品中表现出生命的韵律和时代的精神。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气韵作为古典美学的范畴,也应该赋予它时代的精神,在中国画中体现气韵的独特魅力和精神之所在。

1.陈传席.陈传席文集 河南美术出版,2001.

2.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 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3.李泽厚.美学三书 天津社会科学院,2007.

猜你喜欢

气韵笔墨线条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笔墨童年
线条之美
Charm and Beauty—A Comparison of Two Aesthetic Categor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Paintings
笔墨厨神
气韵生动 潇洒自然——柳清芬书法印象
笔墨厨神
风:世世代代的气韵传承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烧脑的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