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来陇右书画家的风格和特色
2011-08-15王育梅天水师范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靳 林 王育梅 (天水师范学院 甘肃天水 741001)
古老的中国文化博广精深,积淀深厚。在这样一个民族众多,文化久远绵长又自然条件复杂多样的国度,产生了类型多样、数量众多、各具优势与特色的地域文化。它们既是中华文化大厦的基石和源泉,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诸多地域文化的百花园中,陇右文化以其起源甚早、多元汇聚、内涵丰富、特色独具而成为中国地域文化的一支奇葩。
一、明清时期陇右书画名家的风格和特色
陇右自古人杰地灵,书画人才辈出,风格各异。明清时期,由于政治的相对稳定,经济的发展,人文的兴起,出现了胡缵宗、王了望、朱克敏、张美如、李则广、孙海、安维峻、潘尊贤、唐琏、刘尔炘、张枢、谢威凤、周务学、任其昌、冷文炜、张思诚、刘永亨、潘龄皋、王海涵、巨国桂、蒋希惠等书画家。
明代曾任山东、河南巡抚的胡缵宗,不仅为官“廉洁辩治”,且“名与况钟颉颃”。其书法师承颜真卿,刚健遒劲,酣畅淋漓,当时有“过颜三分”之誉。他任职山东时曾借“夫子之墙高数仞”之典故,加以升华撰书了“万仞宫墙”四字,并刻成石额镶于曲阜南门“仰圣门”之上。清乾隆皇帝为了表达自己对孔子的尊崇,命人将胡缵宗题匾取下,换上他御笔题写的四字“万仞宫墙”。山东曲阜孔庙正面第一坊至今悬挂着胡缵宗书写的“金声玉振”巨匾。他在苏州任职时曾在镇江焦山撰书“海不扬波”四字,与米芾,陆游等众多名人书法石刻同列,备受游人瞩目和赞誉。他还在天水伏羲庙题写了“与天地准”巨匾,在秦安兴国寺题有“般若”牌匾等。以其书法而论,置诸文征明、唐寅、祝允明、王宠、都穆等人之中,毫不逊色。
曾任清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令、后弃官回陇、长期隐匿天水一带的陇西高人王了望,其书法行草成就最高。吴之珽在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所撰的《襄武人物志•王荷泽先生传》评曰:“善书法,楷师钟太傅,兼仿王廙,行草摹顏鲁公《争坐位》,而变本加厉,纵横蹀躞,了无辙迹。识者以为散僧入圣云。夫和鸾鸣驺,非不中轨,而追风蹑电,或以跅驰而致千里也。”王了望的书法特色靠近晚明书风的特征,大气磅礴,酣畅淋漓,豪放跌宕而不失规矩。与同时代的王铎、傅山诸家理当并驾齐驱,毫不逊色。
名满三秦的书画家朱克敏,毕生从事书画创作,尤以隶书为最,他以其个人的审美趣味来改造隶书,以其自身的阅历、身世、才学凝结的心智,追求一种雄阔、含蓄、静穆之美。作为书法家,他不仅上追魏晋两汉碑版刻石,而且下及宋元明清诸法家名帖,对“宋四家”诸法帖作过认真的研究,力争如《书诀》中所云:“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轻转而重按,如水流云行,无稍间断,永存乎生意。
清光绪举人张枢,初学《圣教序》,兼学《书谱》,得其游龙纵水之势,纵横潇洒古朴自如。从其书品中也不难看出于古人书法无不临帖,以学晋唐为主,对宋代的苏、黄、米、蔡诸家也曾认真揣摩研习,继承了晋唐以来的传统,博采众长,法度严谨,字体秀丽,笔法圆润流畅。尤功“二王”,得其精髓。从作品中充分显示出他研习“二王”的深厚功底与娴熟技法。
二、近现代以来陇右名家作品的风格和特色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随着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不断东移,灿烂辉煌的丝路文明之光渐趋暗淡,陇右渐成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边关远地。文化衰落,此一景况,与有清代臻于极致。现代以降,伴随着社会革命斗争的步伐,渗染着现代文化思想意识的新风,陇右书坛的面貌开始出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变化。
陇右书法大师魏振皆,其作品最具特色。最为人们赞赏的是他的魏碑书体,他学书于古而不拘泥于古。他以魏碑的古朴拙劲为基础,吸收隶书活脱美巧的结构,取金文之势,采撷篆、隶、楷、行、草之精华融为一体。写魏体,一般要写出像张旭、怀素狂草那样飞动流畅,挥笔多变的笔路是比较困难的。但在魏振皆的书艺中形成的魏碑书体确能在严谨中求多变,在用笔、结构上求创新。从而使浑厚、苍劲见长的魏碑也吸收了多变的笔路,颇为生动感人。古人说:书以神采为上。魏振皆先生的魏书,凌空取势,笔笔呼应通神,字字潇洒刚劲。疏密相间,错落有致,枯饱得当,肥瘦相宜。整篇章法空灵素朴,意态万千,顿挫起伏,波澜壮阔,独树一帜,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他最显著的成就是对笔法、书体、章法的卓越创造,不仅在甘肃书法史,而且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一席之地。原甘肃书法协会主席赵正曾评价:“明末清初的王了望,晚清时期的朱克敏,民国时期的魏振皆,是甘肃书法界的三个里程碑。”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领域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文艺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真正形成,使广大的书画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书画创作的春天。新时期的陇右书画,继承全国形势,顺应时代之变,博弈众长,厚积薄发,面貌为之一新。他们有的崇尚帖学,师法“二王”及宋明诸家,以温润中和、妍遒雅美驰誉文坛,有的专政北魏碑版,终生痴情不改,以大气磅礴、拙朴雄浑各噪陇上,有的取秦汉简牍,敦煌学经,姿肆烂漫,自成一格,他们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为补充,推动着陇右书画的创新和进一步的发展成熟。
纵观明清以来的陇右书苑画坛,书画家数量众多且文人画气息浓厚。他们多是通诗文、晓礼仪、书画兼修的饱学之士,他们作画的时候,更多地融入了文人诗情画意的情怀。在其绘画作品中,常常是山水胸中绕,诗画寄真情,每有得意之作,辄题诗画上,诗、书、画印于一体,浑然天成。其中,虽然各噪全国的大家较少,但他们在作品中所创造的,强烈地体现出地域特色和深沉的民族文化,是十分丰富而厚重的人文历史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1] 天水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天水名人》,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
[2] 赵正.《清代陇上书家王了望评传》,《中国书法》1997年第二期.
[3] 赵正.《砚耕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
[4] 蒋宝林.《墨林今话》卷11,《中国书画全集》第12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