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碧辉煌”的青绿和“温婉素雅”的黑白水墨——论儒道佛三家是如何影响中国隋唐至宋山水画的色彩面貌

2011-08-15川外南方翻译学院艺术学院四川重庆401120

大众文艺 2011年24期
关键词:儒道青绿水墨

梁 庆 (川外南方翻译学院艺术学院 四川重庆 401120)

纵观中国绘画史,其色彩面貌无非呈现两种情况——青绿和黑白水墨。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其深厚的文化基奠对中国绘画影响深远,同样也决定着绘画的色彩面貌,而中国文化中又以儒道佛三家影响最为深远。

中国的青绿山水画为何以青绿为主要色调呢?如展子虔的《游春图》中山水重着青绿;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则以石绿、赭石为主色调;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以青绿为主色调等。这就要追溯中国儒家和印度佛教二家思想的色彩观点。

儒家色彩观:孔子从周,周尚五色——青赤白黑黄,周人视五色为正色,孔子亦讲正色,而青为正色之首,青色谱系中有石青、石绿两种颜色。

佛家色彩观:佛教美术是以青绿为主色调。东汉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的绘画基调就由汉画的黑红转变为青绿了,如晋朝代表龟兹画风的克孜尔石窑壁画中,多以青绿为主色调。

但是由于政治、思想文化等背景的不同,中国隋唐和北宋时期的青绿山水画的色彩面貌,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归纳起来是隋唐时期的青绿山水的青绿色彩是写实性的,而北宋时期的青绿山水的青绿色彩则是象征性的。

我们可以从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中看到画家对想真实描绘春意盎然的景象所做的努力。空间处理方面:《游春图》中中间是水,伸向远方,山是由前伸向后左方,层次清楚,前大后小,有深远的感觉;比例方面:不是“水不容泛”而是水中可容数千只船,人、树、屋、山石比例得当,不是“人大于山”,而是山可容万人。着色:青绿设色,金碧辉煌;山石画法:先勾出轮廓再着色,但阳面涂青绿,阴面涂赭石,以突出山石的立体感。可见,他的画注重写实。展子虔的画被称为唐画之祖,他的青绿山水对唐初山水画尤其是对李思训的青绿山水影响重大。

唐代二李的画较前代更加趋向真实。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中色彩有分布的使用表明了画家注意到实际景物地理的变化,尽管使用勾勒但画家尽可能尊重眼睛看到的实际风景,尽可能地描绘真实,不放过任何细节,连远处的山石、水的波纹都被细致的描画出来,松柏、柳树以及其它植物以不同的形状和描绘方式勾画出来,这一切都画家是为了给我们展示一个真实的自然。

如果说唐代青绿在儒道佛三家中还有较明显的道教和佛家色彩观的重要影响的话。宋代青绿山水则受新儒学中的理学成分影响更大。原因有如下几点:

政治上,哲宗时期,皇权掌握在保守派中,保守派首领司马光推荐程颐作为哲宗的老师。程颐的观点是严禁新法崇尚复古,而在艺术方面“古”就是着色山水即青绿山水。宋代是文官得势的时代,士人画家不是隐退而是纷纷进入朝廷,宋代绘画受道佛的影响,但影响它的主导思想却是儒家的积极入世精神,因此儒家色彩观的富丽的贵族情趣得到空前发展。儒家色彩观的贵族情趣即由此出,影响了青绿山水的贵族情趣。如唐代的李思训,宋代的王希孟、赵伯驹、赵伯骕等都是皇家贵族。

思想文化方面,宋中叶以欧阳修为首的大规模的古文运动,是对儒学的复兴,从而使新儒学确立与成型。新儒学包括两大重要学派,一是以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讲求“格物致知”。而另一派是以陆九渊、王守仁完成的新学即“陆王心学”。

审美趣味的转变:皇宫的好恶决定了画院画家们的风尚,这一时期浮华与矫饰的宫廷趣味时时影响着画家,使画家不得不重新关注富于装饰性的线,而不是表现真实结构的面(水墨),作者使用的类似赭石、石绿、石青设色与真实自然的色彩变化没有关系,“使用这样的色彩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象征和装饰目的的,“可以肯定的是与‘古’相关联的色彩重新受到重视以及对线的更为明确的肯定的使用与皇室的装饰美化与炫耀有着直接的关系。”(《溪山清远——两宋时其山水画的历史与趣味转型》吕澎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06页第1—3行。)

最能代表这一时期大青绿山水画艺术成就的作品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这幅画描绘了千里江山的浩大场面,而这种场面不可能是实地写生,乃是一种想象。在图中,画家使用了厚重的石青或石绿色,且皆原色,十分灿烂艳灼,使整个画面统一于大青绿的基调中,气氛和谐、色彩浓艳、光彩夺目,这种灿烂辉煌的美反映着典型的宫廷审美情趣。可见,“这种不真实以至具有象征性的色彩的合法使用受到了宫廷趣味的保护与肯定。”(《溪山清远——两宋时其山水画的历史与趣味转型》吕澎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09页倒数第5行。)

由此观之,青绿山水在宋代的再度复兴与繁荣,一方面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变革,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国的青以绿山水画从唐代盛行的神仙境界多少转向了对锦锈河山的歌颂。

绘画的另一个色彩面貌为黑白,这主要体现在黑白水墨画中,从哲学和美学观点来看,水墨“黑白”是庄、玄、禅合力的结果。

道家崇尚自然,讲求“清静”“无为”“无欲”“朴素”,反对五彩缤纷的豪华之美。佛教的禅宗尚“空”,如偈“菩萨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与“空”相对的是“执”(生死、病痛、金钱、权势),禅的境界要求我们没有外物的束缚,没有利害得失的苦恼,没有爱恨情愁的牵绊。

由于佛性性空,这就要求我们不要执着于现象世界,因此,禅宗的色彩必不是彩照实相,而是心过滤后的黑白照相般的本体虚空,是退出尘世的纷纷扰扰,绿苔红绣来体悟落叶空山之境的孤寂清远。

墨分五色,变化万千,能展现天下万物,足以“席卷整个世界的丰富。”但黑白水墨画只呈现出两种色彩即黑白,它放弃了整个世界五彩斑斓的色彩,只取心过滤后的虚空之色——黑白,“又放弃了整个世界的丰富”。

儒家思想是中国的正统思想,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佛教自东汉传入后与中国的儒道结合,形成了中国的禅宗,这三种思想一直处于不断发展融合的状态,影响着中国的绘画面貌。其实,无论黑白水墨和青绿山水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只是青绿山水儒道思想是主流,黑白水墨禅宗和道家思想占大部分。

猜你喜欢

儒道青绿水墨
青绿人家
山河间的一抹青绿
中国乐派形成的思想传统中儒道释的特殊阐发与贡献
圣王与革命——由“汤武革命”看宋儒道统论中的“排荀”
水墨
凡设青绿 体要严重 气要轻清 青绿山水画法探源
泼尽水墨是生平
当代水墨邀请展
水墨青花
从青绿到枯黄,以芳心书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