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清水宋金彩绘墓画像砖造型艺术的写实性
2011-08-15陈彦平宁夏师范学院美术系宁夏固原756000
陈彦平 (宁夏师范学院美术系 宁夏固原 756000)
甘肃清水宋金彩绘墓即发现在甘肃省清水县境内的宋金时期的许多小型平民墓的合称。内容主要以“二十四孝”图和一些表现平民生活的内容为主。
这里谈到的清水宋金彩绘墓画像砖人物造型的写实性或者说它的真实性,并非指它在刻画人物形体时所用技法的写实性,而是指清水宋金时期的民间刻工,按照朴素的审美观念,融入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审美理想和感情,概括而又准确地揭示了生活某方面的本质规律;或者真实地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清水宋金彩绘墓画像砖造型艺术的这种写实性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来加以论证。
一、清水宋金彩绘墓画像砖真实地反映了宋代清水人的社会生活
清水宋金彩绘墓画像砖之所以在这些年来被许多人关注,不仅是因为它在造型特征上的独特性,更为重要的是它含有极为丰富的题材内容,为我们研究清水宋金时期历史乃至中原宋金历史提供了一个小小的窗口。
清水宋金彩绘墓画像砖既有反映历史上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故事的画面,也有反映农业、手工业、生产劳动及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方面的画面。可以说,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用生动的形象真实地再现了宋代清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下面仅以生产劳动画面和乐器、舞蹈画面来论证这一点。
1.生产劳动画面
清水宋金彩绘墓画像砖中有一些表现生产劳动方面的画面,如舂米、推磨图等。尽管它们的数量很少,却是宋金时期清水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双人推磨图》中下方有一个四腿支架支撑着磨盘,上面放着一合磨,磨上两端各有一个带状的环,一根长杠横穿两端。在磨的两侧,两名妇女各手拿着推磨杠并放在腹部,弯腰跨步,左边的背站着,且回头看;右边的妇人向前看。两妇人皆粉面朱唇,头梳双髻,上穿短服,下穿褶裙,腰间束着带子,软锦鞋外露。左上方放着一敛口箩筐,右下方放着一敞口簸箕,下放一把小帚。
从这些画面中,我们既能看到宋金时期清水妇女的衣着打扮、生产劳动情景,同时也能看到清水妇女在整个家庭经济运营中的作用。在当时社会,诸如舂米之类的家务劳动是非妇女莫属的。妇女因此被固定在家内,性别角色便决定了她们的生活空间。中国妇女的这一生活模式可追朔到先秦:十岁开始,女性便要学习“执麻枲、治丝茧、织纴组紃,学女事以共服。”宋代的士大夫继承了这一传统的思想。在宋人来看,从事家务劳动是女性的天职。显然,宋代妇人接受了这一观念,并把从事家务劳动视为自己终生的职责。
2.乐器、舞蹈类画面
清水宋金彩绘墓出土了一些与乐器、舞蹈有关的画像砖。比如:《佛道乐伎图》、《单人击鼓图》、《抹琴吹笙图》、《双人腰鼓舞图》等。《佛道乐伎图》共五块。每块雕3人,共15人。道士、道姑各两人排列,同向左前行,行列中有两个和尚双手合十至胸前,其余11个和尚、道士各手拿一物,分别为1件香炉、9件钹、1件钲、1件锣,1件其他器物。和尚身披袈裟,褶纹自然下垂到膝部,裤齐履、锦鞋外露。四道士排列后两砖。他们都头戴黑冠,身穿交领宽袖袍,腰系宽带。道姑左手掌锣托钲,右手持椎欲敲。道士上体后倾,右手过肩,左手置胸,双手持钹欲拍。画面人物神情各异,排列整齐,敲锣打钲,拍钹摇铃,聚精会神,协调鸣奏,漫步前行。从此图,我们可以看出佛道礼仪已经跟宋代丧葬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宋代丧葬十分重视佛道礼仪。为死者超度亡灵,举办各种佛道礼仪在宋代丧葬中已成为习俗。俞文豹《吹剑外录》云:“温公至不信佛,而有十月斋僧诵经追荐祖考之训;朱寿昌灼臂燃顶,刺血写经,求得其母,公及韩苏诸公歌咏其事;江西尚理学,临川黄少卿荤卒,其子愕欲不用僧道,亲族内外群起而排之。”宋代作水路道场的记载亦很多。从此我们可以得知,道教徒在丧葬礼仪之中的活动主要是做“道场”、送魂归天等。
还有一批与器乐舞蹈有关的画像砖,它们分别是《单人击鼓图》《抹琴吹笙图》《双人腰鼓舞图》《单人吹笛图》《双人吹竽图》《伴舞图》。画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歌舞以作为一些官僚贵族生活中的一部分而非常盛行;同时,伴奏的乐器也有很大发展。在宋代,器乐的应用相当广泛,从皇家及民间的祭祀、军队行军作战、官僚贵族出行或出殡送葬到各种饮宴以及舞蹈、杂技表演都用器乐伴奏。我们从清水宋金彩绘墓画像砖中可以看到,流行于当时的器乐可分为打击乐器、弹弦乐器、吹管乐器三大类。以上仅从社会劳动类题材和器乐、舞蹈类题材考察了清水宋金彩绘墓造型艺术和清水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由此可知,两者之间是“流”与“源”的关系,清水宋金彩绘墓画像砖艺术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生活,但同时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成为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
二、甘肃清水宋金彩绘墓画像砖人物造型表现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1.清水宋金彩绘墓画像砖人物造型所表现出的人物性格
清水宋金彩绘墓是非常典型的平民墓,它分散出土于清水县的偏乡僻壤。这些画像砖大多是民间画工刻手们在情感的驱动下,真挚的艺术个性和审美意境的具体体现。它们雕刻率意自然,造型简练拙朴,是当时不同人物的真实写照。虽经历了若干世纪,我们今天欣赏它时心灵依然为之颤动。下面仅以《获猎图》和《仕女图》为例来作一简单分析。
《获猎图》中,这位猪人头戴幞帽,上身穿着圆领窄袖灰服,下身穿着灰长裤,外长袍衫后襟下垂,右手抓起前襟缠在腰间。他左肩挑担,前高后低,左手扶着扁担,身体略微后仰,胯部前倾,双腿自然弯曲呈弓步,左腿前,右腿后,呈负重前行姿态。担子两端各挂着两只猎获的野兔,它们前蹄并捆,四耳斜竖,后腿下垂,随着人体的前行而呈前后摆动状。猎人面目丰腴红润,眉毛平整,两眼甜润,鼻梁挺直,嘴角略微翘起,那种收获的喜悦和急切回家的神情被刻画的淋漓尽致。整个人物憨厚朴实,给我们塑造出了一位非常典型的宋代北方农民的形象风貌。在这块画像砖中,作者充分利用人物外貌特征和动作的刻画来反映其性格特征及内心活动。
再如《仕女图》,方桌上铺置着帷帐,上面摆放着香蕉、梨、带花瓣形托盘的茶碗及沏水的注子,而这位女裨正专心致志的在沏水。她衣着十分朴素,头戴软脚幞头,衣袖宽大。女裨右手执壶柄,左手托着壶底,双臂伸直,头仰起,眼睛睁得很大,唯恐茶水溢水,一幅谨惧细微的神情刻画的活灵活现。这种藏于形体内的静中有情,静中有动的人物神态刻画,真实的显露了人物的性格——温顺与善良。
2.形成清水宋金彩绘墓画像砖造型人物性格的原因
第一、以血亲为基础的宗法式家庭组织形式的影响
在我国封建社会,人们群居的基本形成就已经是家庭。家庭组织所具有的血亲关系加强了家庭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家庭如果扩大化就是国家。国家就是家庭,忠君就是爱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孟子•离娄上》),这种以血亲为基础的宗法式家庭组织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一个人心理的发展。
在家庭宗法制度的束缚下,人们必须时时刻刻检验自己的伦理道德:是否对爱人忠心、对兄弟父亲孝顺、对朋友忠诚等,而且必须要努力去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此一来,人们必须尽可能的压抑自己的情感,那怕是正当的需求也必须顺应社会伦理道德的标准。最终,人们一方面要注重个体自我的修养与完善,一方面要压制情感,泯灭自我。“伦理纲常”完全占据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种重视精神的价值追求而忽视感官享受的畸形发展,迫使人们厚道老实等性格及奴性心理的形成。
同时,地处我国大西北的清水县始终是农业县。这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平凡而简单,恬淡寡欲而又简朴的生活方式,使得这里的人们生性懒惰,他们惧怕冲突,对于外在环境的挑战缺乏主动意识,更多的是在极有限的空间内去努力寻找自我满足的陶醉。这种意识不断在人们潜意识里沉积,最终形成一种忍让的心理模式,而这种心理模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世世代代的清水子民。
第二、宋代陇右文化封闭保守特点的影响
宋元以来,随着国家疆域的开拓,西北边防地带的外移,中原汉文化的扩大,陇右文化更多的汇入中原文化而趋同发展。由此以来,陇右文化地域性特征逐渐弱化,而封闭保守的特点则愈加明显。
而清水又地处我国西北内陆,自然环境相对恶劣,长期的生存压力和严酷的自然条件,使得清水地区成为甘肃贫困落后地区之一。通常情况,越是艰难的境遇,越能激发人的斗志,但由于清水地区生存条件的异常艰辛,使得这里人们心理和文化观念上的封闭保守更加严重。于是,留恋故土,安贫乐迫,靠天吃饭的宿命观念和保守心态以及安于现状,淳朴简约的生活习惯牢牢的束缚了一代代清水人。同时,陇右文化的封闭性必然导致人们思想的保守,而思想的保守必然导致人们的落后和愚昧。
当然,形成清水宋金彩绘墓画像砖造型人物性格的原因有好多方面,以上仅是把清水宋金彩绘墓画像砖人物造型放到封建社会,尤其是宋代对其性格成因进行了研究。这些原因相互交融在一起,便形成了画像砖人物造型所传达出的这些性格,而且这些性格特征代代延续,已成为清水人的一种普遍意识或潜意识而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之中。
1.陈履生,陆志宏:《甘肃宋元画像砖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
2.张兵、李子伟:《陇右地域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礼记正义》卷28,《内则》,《+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50年影印本。
4.司马光:《司马氏书仪》卷4,《婚仪下,居家杂仪》,丛书集成本.
5.陆游:《放翁家训》,载《丛书集成初编》第974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