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儿童的眼光去生活

2011-08-15赵晓丽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绘画系北京市海淀区100084

大众文艺 2011年24期
关键词:写实主义毕加索现代主义

赵晓丽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绘画系 北京市海淀区 100084)

自从19世纪末人们逐渐开始“发现”儿童绘画之后,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人类学家和艺术家都开始关注、研究、探索儿童绘画,特别是在人们看来具有严重缺憾的艺术作品,竟然得到艺术家的最佳赞赏。他们认为这样的作品才是最具有创作力和负有灵感的艺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视觉艺术现代主义革命,使艺术表现出更为质朴、真挚、回归原始形式的艺术语言。这一时期的艺术家欣然接受儿童艺术或者心理疾病患者地具有非写实主义特征的绘画作品,从他们的作品中也能清楚的看到儿童绘画与他们作品之间的相关性。例如:亨利•马提斯(Herri Matiss)、胡安•米罗(Joan Miro)、帕布罗•毕加索(Pable Picasso)、文森特•梵高、保罗•克利(Paul Klee)、马克•夏加尔(Marc chagall)等,他们中的一些画家非常喜爱甚至是痴迷收藏儿童绘画。例如:在保罗•克利(Paul Klee)的作品中,他总是采取儿童绘画的潦草而又混乱的风格,画出头部大的蝌蚪人或棍状的人物形象,这些构成了他独特的语言特点。克利不仅深入研究自己儿童期画作的内容和风格,更探究他儿子小时候的绘画作品。这些都反映出他有一种想要回归原始阶段、希望重新进入自己年幼时期心理状态的愿望,并在平时的创作中融入了这种心境。帕布罗•毕加索(Pable Picasso)也对儿童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他的素描簿中儿童形象出现的比较早,并且在他之后的绘画创作中都起到了重要的而作用。例如,在他著名的绘画作品《格尔尼卡》的草图中出现了类似于儿童绘画中马的形象。他曾经说过:“每次见到小孩子在街上,在沥青路面或在墙上乱涂乱画,我都会停住脚步……他们笔下的东西往往令人感到意外……总可以让我学到一些东西……”[1]

艺术家对儿童绘画的兴趣与原始艺术、非洲大洋洲雕塑的发现不谋而合,这些发现都在推动着艺术家产生反传统、反写实主义、反自然主义的动力。到底是什么激发了艺术家对儿童艺术的迷恋?儿童艺术的哪个方面吸引艺术家?在艺术家眼里儿童艺术又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这种迷恋要归功于儿童绘画本身的两个重要特质:

一方面,儿童绘画之所以充满魅力本质上是因为儿童绘画是一种自发性活动。这是儿童认知社会、理解社会和外界世界进行沟通和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在绘画活动中,儿童也通过这种途径去展现自己内心的看法,表达自己对外界的所感所知,还能整理形成自己的经验,并不断构建自我。所以,儿童绘画是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艺术活动,是让艺术家最着迷的地方。

“我们成人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每一事物时,或多或少被已经养成的习惯歪曲了。比如:电影、杂志和广告,这些向我们提供了大量可供眼睛观看的现象形式,它们的作用如同偏见一样远离心灵、远离内心。”[2]在我们成人的三维世界里没有给儿童提供可以模仿学习的图画语言,当儿童在面对三维立体世界时,能够自发地将三维世界转化成二维的平面绘画上,并没有被约定成俗的习惯所奴驾和影响,这一点在现代主义绘画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例如,马提斯曾说过,“希望不带任何偏见地观看事物,这种努力需要勇气;他应该像他还是孩子时那样去看生活,假如他丧失了这种能力,他就不可能用独创的方式(即个人的方式)去表现自我。”[3]在现代主义艺术家看来,应该把持久的、根植于写实主义的西方艺术传统进行改革和摒弃,期望用更为简单和直接的方式体验世界。现代主义艺术与儿童绘画一样,不应该用单一的、写实主义原则去评估艺术,“像不像”是对现代绘画的曲解。我们需要尊重艺术存在多种表现风格。

另一方面,儿童艺术的魅力更在于艺术中所包含的真挚,稚拙,纯真的内心世界。这是现代主义艺术家们一直在追逐的艺术境界。毕加索曾经说过:“当我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可以像拉斐尔那样作画,后来我花费了很多年来学习如何像一个孩子那样画画。我毕生努力追求的,就是把我的作品画成儿童画般的纯真。”文森特•梵高就是因为绘画中包涵真诚、稚拙、淳朴的内在情感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尊重和敬佩。他绘画中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笔触以及绚丽、纯粹的颜色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更感到他作画目的的纯粹性和真诚心。

正是因为儿童绘画的自发性和稚拙、纯真、真挚的艺术特质,才让现代主义艺术家们找到了艺术奋斗的方向,他们不再将模仿现实对象做为绘画的目标,反而拒绝模仿,追求描绘深层感受的内心体验,寻找一种可以表达人类精神需要的“绘画语言”和寻求通往内在世界的道路。

作为一名绘画系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做过一些兼职工作,教授年龄在6—12岁之间的学生画画,从这些孩子的绘画作品和一些“艺术活动”身上,让我对儿童绘画以及现代艺术活动都有了切身的体会。儿童绘画中的特质不仅对现代主义艺术家,更对我个人的绘画创作有着一定影响。我个人认为:我们虽然学习和重视儿童绘画,但并不代表我们要做像儿童一样的绘画初学者。儿童绘画和童年时代的生活是我们的灵感源泉,但也要清楚认识到成人与儿童的差异性,重获儿童知觉中的强度与真实性是一种可控的回归行为。我们可以像儿童绘画那样用稚拙和真挚的情感去面对艺术,发觉我们童年时代最初的自我,并找到表现内心精神世界的“绘画语言”。这样的艺术才是自发的、真诚的,是健康地从根里“长”出来的,也是最本质的艺术。

注释:

[1]布拉萨伊[法].毕加索谈话录.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p357.

[2]何三坡.为我的绘画辩护.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p49.

[3]何三坡.为我的绘画辩护.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p49.

猜你喜欢

写实主义毕加索现代主义
物以貌求,心以理应——日本写实主义的旗手圆山应举
《拉奥孔》中“诗画异质”论折射的西方写实主义传统
《梦》和毕加索
毕加索之夏拾遗
《牛》毕加索
看不懂没关系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现代主义多元阐释
浅析中国写实主义油画的自身价值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
杨飞云与古典写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