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曾植的章草探索及意义
2011-08-15贾明哲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贾明哲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0013)
一、沈曾植其人
沈曾植(1850一1922),字子培,号乙庵,晚号寐叟。浙江嘉兴人,1850年生于北京,光绪六年(1880)进士。历官刑部主事、员外郎、总理衙门章京、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校长等,曾助康有为变法,为北京强学会发起人之一,辛亥革命后居于上海。
沈曾植以书法名世,但他首先是一位学者,其弟子唐文治曾说:
“先生于学无所不精、囊采六经,出入百家诸子,贯天人之奥,会中西之通。尝语余为学之道,贵乎知类通达,开物成务。若虚拘一隅,何为者?今所传先生之作,一鳞一爪耳。而论者多以乾嘉诸老拟先生,其测先生者浅矣”①
王国维对于沈曾植的学术亦有精彩的评述:
“先生少年固已尽通国初及乾、嘉诸家之说,中年治辽、金、元三史,治四裔地理,又为道、咸以降之学,然一秉先正成法,无或逾越。其于人心世道之污隆,政事之利病,必穷其原委,似国初诸老。其视经史为独立之学,而益探其奥安,拓其区字,不让乾、嘉诸先生。至于综览百家,旁及二氏,一以治经史之法治之,则又为自来学者所未及••••••”②
沈曾植早年和绝大多数文人一样,视书法为余事,文章仕途才是大道。而他在学术方面的成就也有目共睹,并与陈散原、马一浮、章一山、罗振玉、王国维等人交游,多有诗文来往。清亡之后,沈曾植以遗老自居,久居上海直至终老。在这一时期,他在书法上花费了巨大的精力,作品风格也有了极大的转变,卓然成一代大家。沈曾植对于书法史流变、碑帖版本考证亦有独到的见解,其书学观点主要集中在《海日楼题跋》《寐叟题跋》中。
二、沈曾植的章草探索
沈曾植传世作品有行草、章草、楷书等,其章草融二爨、简牍笔意于一炉,个性极为强烈,最能代表他的书法高度。沈曾植章草的出现并非偶然,这得益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特殊历史条件。
乾嘉之后,金石学、小学的兴起对书法研究与书法创作影响颇大。人们对于篆隶、碑版的关注和临写日益成风,以洪亮吉、桂馥、邓石如、赵之谦等人为代表,在篆隶、楷书、篆刻方面取得了极大的突破,此后的阮元大力鼓吹“北碑南帖说”,提倡学碑,这一现象经过包世臣阐扬,蔚然成风。之后,碑学在康有为等人的鼓吹下已经达到顶峰。但物极必反,帖学并没有完全消亡,清末也已经有诸多书家也悄悄开始探索碑帖结合的道路。
20世纪初大量珍贵资料(甲骨文、敦煌写经、汉晋简牍)的出土与流传震动了书坛,它们一方面拓宽了传统金石学的范围,另一方面又在消解着碑与帖的对立关系。受这些新材料的刺激,篆书方面,甲骨文、金文受到书家、学者的广泛研究学习,大量汉简的出土是人们得以厘清隶变的轨迹,也看到了隶书的墨迹;敦煌写经的发现对人们的楷书创作也注入了新的血液;而草书方面,这些新资料直接促成了章草的复兴。
清代草书不兴的原因在于碑派笔法与草书笔法的难以兼容,但赵之谦、何绍基等人的碑意行书已经显示碑帖结合并非不可能。草书在近现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体现在章草与今草两方面。今草以于右任、毛泽东、林散之等人为代表,章草则以沈曾植、王世镗、郑诵先、王蘧常为代表。
另外,当时上海已经由一个小码头一跃成为工商业发达、官僚聚集、信息资源丰富的国际化大都市,而其文化艺术也在这一大潮中发展繁荣起来,并逐渐形成著名的“海派”。沈曾植与吴昌硕、李瑞清、郑孝胥等多有来往,并诗文唱合。这一段时间,沈曾植终日以书自娱,也正是因为这样一段时间内的突飞猛进使其成为民国时期最为重要的书家之一。
章草为隶书的草体,今草的古体。它经历了汉魏、元、近现代三个阶段。汉魏是其诞生及成长阶段,元代章草寄生在帖学大潮之下,而以沈曾植为先的近现代章草则明显的受到碑学书风的影响。而大量汉晋简牍、敦煌文书的出土,这些珍贵资料极大地开阔了书家的视野,也渐渐消解着碑帖之分,尤其是罗振玉、王国维《流沙坠简》的成书对于时人的影响极大,郑孝胥曾云:
“自《流沙坠简》出,书法之秘尽泄.使有人发明标举••••••则书学之复古,可操券待也。”③
自赵孟頫、宋克等人以来,习章草者皆以刻帖为范本,刻帖仅存字形,难以看到笔意,更无从体味作品神采,这样流传下来,以讹传讹,赵、宋之章草也仅仅保留了《急就章》的一幅面皮,神采距汉魏章草相距甚远。《流沙坠简》的出版使汉魏墨迹毫无保留的呈现在人们面前。书中各种书体兼备,人们不仅可以一睹汉魏真迹,更可以从中推测揣摩字体流变规律。沈曾植是最先见到《流沙坠简》的人之一,并对其进行临写研究。《流沙坠简》中的隶书、章草等对其影响极大,也正是受到这些新资料的刺激,沈曾植的书法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沙孟海称:“
他是个学人,虽然会写字,专学包世臣、吴熙载一派,没有什么意思的;后来不知怎的,像释子悟道般的,把书学的秘奥一旦豁然贯通了”④
可以说,沈曾植在《流沙坠简》中找到了碑帖结合的催化剂。王蘧常也曾言:
“先生于唐人写经、流沙坠简亦极用力,晚年变法或亦得力于此。”⑤
沈曾植章草的可贵之处在于以碑派笔法对章草进行了化解,对传统章草之笔意与形态均做了颠覆。他以碑之“方”破草书之“圆”,用笔多侧锋取势,翻覆盘旋,因而造成了生拙、野逸的笔致。这还不够,他又着眼于结构章法的变革。沈曾植正是通过倾斜、动荡的字形来强化作品的势,他还在行草书中融入章草字形,或以章草笔意嫁接行草书,“章今结合”虽在元代便已有人开始尝试,但沈曾植正是沿着这一传统做出了更为大胆的突破。曾熙曾评沈曾植:
“工处在拙,妙处在生,胜人处在不稳”⑥
曾熙可谓沈曾植之知音,沈曾植正是通过险峻动宕的笔势与前代章草拉开了距离。
沈曾植还尝试将章草放大书写,他曾对学生说:“试悬臂放大书之,取其意而不拘形似,或当有合。”沈曾植自己的章草创作也正是“取其意而不拘形似”,他放大后书写的作品雄强恣肆、痛快淋漓,为前代章草所未有。
三、意义
沈曾植是近现代第一个在章草上取得突破者,他的出现颠覆了章草的传统形式与审美,他是一个破坏者又是一个开创者,其章草所形成的独特笔墨语言与结构范式开创了章草新的审美境界。
沈曾植颠覆了传统章草体系,他继汉魏、元明之后促成章草的再一次复兴。在特殊书法环境下产生的沈曾植章草无论从笔墨、神采等方面均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局面,足够与前代抗衡。
他的出现还促成了近现代的章草热,正是在沈曾植的成功探索之下,出现了王世镗、郑诵先、高二适、王蘧常等一批章草大家,他们或融汇行草,或陶冶篆籀,或考订章草历史,或增改章草字例,在章草领域开创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局面,并在书法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
当代习章草者无外乎三种:一种以《急就章》及赵、宋为师法对象;一种取法《平复帖》及各种汉魏简牍;另外一种则是取法王蘧常风格。其实学习任何一种风格均无不可,关键在于食古能化,且善于创新。当代,各种出土资料不断增多,且影印技术不断提高,这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方便,这些为章草的突破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而沈曾植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思考。另外,沈曾植的出现颠覆了人们关于碑帖对立的认识,他告诉人们碑与帖并非水火不相交融,只要方法得当,兼取二者之长并非不可。在沈曾植之后,沙孟海、林散之等先生无不是以包容的心态对待碑与帖,这对于我们当代人也是一个重要的启示。
注释:
①王蘧常,《沈寐叟师书法论提要》.
②王国维,《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
③崔尔平编《明清书法论文选》第944页.1994年版.上海书店出版社.
④沙孟海《沙孟海论书丛稿》第37页,1987年版,上海书画出版社.
⑤王蘧常 《忆沈寐叟师》,《书法》,1985(04).
⑥崔尔平编《明清书法论文选》,1994年版,上海书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