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肖邦钢琴前奏曲风格分析

2011-08-15南通大学音乐系江苏南通226007

大众文艺 2011年24期
关键词:前奏曲小调肖邦

朱 健 (南通大学音乐系 江苏南通 226007)

波兰音乐家肖邦(1810-1849)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7岁就开始创作,8岁登台,20岁就成为了波兰公认的才子音乐家。肖邦的音乐中饱含了炽热的感情,或委婉、或热情、或轻松、或忧郁,无不展示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肖邦音乐的独特风格。有着“音乐诗人”美誉的肖邦在创作上不断创新,音乐形式多种多样,如夜曲、协奏曲、圆舞曲、叙事曲、奏鸣曲、幻想曲、波兰舞曲、前奏曲、即兴曲和马祖卡舞曲等。

前奏曲即“序”, 在十五、十六世纪常作为琉特琴独奏曲和古钢琴曲的引子。而到了十七和十八世纪上半叶,前奏曲常同其它乐曲承用,作为组曲的第一段或置于赋格和众赞歌等之前的小曲,此前的前奏曲是作为组曲之前的器乐引子存在的,一般是演奏之前演奏家即兴演奏的那一小段曲子,渐渐地发展成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肖邦在“前奏曲”创作上进行了大胆革新,在24个调性上构成的音乐小品按照五度循环和平行大小调关系写作,并逐步将其发展为一种不附在任何乐曲之前的独立的乐曲形式。肖邦的前奏曲形式多样,特点百变,有的一气呵成,有的结构复杂,也有的紧凑简洁。肖邦把人生的喜怒哀乐都写进音乐中,表现在琴键上,他的作品是无法移调的。

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结合

前奏曲的兴起开始于音乐巨匠巴赫等对其的发展,以前奏曲与赋格、组曲、合唱等连结成套的出现,使前奏曲有了独立的音乐地位。例如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就是前奏曲的绝佳范例。这套曲集是按半音阶顺序在同名大小调上建立的24首套曲,位于赋格曲前面,赋格曲具有高度格律化的特点,并且曲集是按照十二平均律的半音顺序、同名大小调排列。其中每首前奏曲在并不具有结构上的完全独立性,仍然是即兴演奏的,具有引子的特点。

肖邦创作的前奏曲秉承了巴赫传统前奏曲的引子风格,并在调性、曲风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在24个调性的排列上采用平行大小调与五度循环相交替的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写作手法和创作风格。同时,肖邦前奏曲同其练习曲一样,只有单一的艺术形象,而且多半技术性很强,完全是小品练习曲,发展为一种不附在任何乐曲之前的独立的乐曲形式。就曲式而言,肖邦创作的前奏曲主要有四种类型,分别为单一部曲式、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和简单的回旋曲式。受到肖邦个人经历和性格的影响,其前奏曲中融合了许多感情色彩,被誉为“浪漫主义的音乐格言”。

二、多种转调手法的巧妙运用

调式的转换是肖邦创作的前奏曲的一个鲜明特点。自然的转调可以极大地丰富曲子声音色彩的层次,多样的旋律变化不时给听众带来一种新鲜感。而且,运用不同的转调手法,音乐形象、音乐的色彩和织体会更加丰富多彩。这样多种的转调手法是肖邦音乐在继承上面创新发展出来的,是其创作的前奏曲的又一亮点。

平行大小调转调是肖邦创作前奏曲时经常使用的方式。平行大小调具有相同的调号,并且有很多的共同和弦,这样的特点使得两调之间的互转通过任一共同和弦都可以完成。例如肖邦前奏曲中的第12首,其主调为升g小调。全曲的调性布局也是从此调进入,经过B大调、G大调、e小调,最后的结束也是落在主调升g小调上,十分自然地进行了转调,使这个曲子一气呵成。与平行大小调转调类似的手法是主属调互转。主要是属调、主调以及属调平行调这三者之间的转换。如d小调前奏曲的第24首,这首曲子从d小调和F大调过渡到平行小调a小调,又接着从F大调的一级和弦到e小调的六级和弦,自然而然地转到了e小调。此外还有同主音关系的转调。如:第十五首,降D大调,摇篮曲形式,即《雨滴前奏曲》,是从降D大调转到降d小调再到升c小调。在同主音的调式之间进行转换时,由于主音相同而且调式关系相近,这样的特点可以使音乐非常自然地完成过渡衔接。当需要完成转换的两个曲调之间不存在共同和弦时,可以用中介和弦代替。

在弹奏手法上,肖邦的前奏曲具有练习曲的特色,是每一个钢琴学习者必弹的教材。如肖邦前奏曲第一首是单乐段,节奏动机由切分节奏及上行音型构成,这也是整首曲子的亮点,具有朝气蓬勃的跃动感。在练习弹奏时要注意区分节奏的特点,如第二声部处于最高音区的范围内,弹奏是大指旋律高八度的重复。第三声部包括弦伴奏、分解和中声部,要注意控制声音以及左手低音旋律的线条,可使整个织体结构更加丰满,具有立体性。并从力度上、音色上将各声部层次拉开。从17小节开始的Stretto,在18到20小节的地方,去掉了旋律的休止符,可以充分地调动起听众的情绪,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旋律自然地接续到了位于21小节的高潮点,不会显得过于突兀。接下来的23、25和26小节的变化却使旋律变得柔和了,这样更显示出其适于歌唱的特点,29至32小节要平静下来,最后在宁静的琶音声中自然延长至结束。

三、自由节奏的完美融合

肖邦创作的“前奏曲”中在很多地方用到了自由节奏,即“Rubato”自由速度。这种自由速度一般在乐曲中出现的次数很少,或是在引子处,或是在结尾处,而肖邦却它作为一种表达手段,表现其随意的、诗情画意韵律,因此也成为他创作的显著特点之一。自由节奏是指弹奏某个音乐片段时要求整体上保持乐谱上所指示的基本速度,而对其中各个单拍的拍速则稍有不同变化。自由的速度不是做无根据的、随心所欲的自由弹奏,是一种由演奏者掌控弹奏曲调的演奏方法,可以很好地诠释演奏者内心的音乐。演奏者根据需要自由地把握曲调的程度和幅度,但是这种自由是具有一定限度约束的。

肖邦前奏曲中包含了许多自由节奏,这就要求演奏者能够把握好其中的限度,自然流畅地演奏音乐旋律,不能由于节奏的束缚而进行死板的弹奏,需要演奏者掌握好节奏的自由度,让自由节奏的音乐更好地体现处音乐的美感。这一“度”的把握就要对作品有正确的认识,也需要演奏者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造诣。因此,肖邦的前奏曲是众多演奏者能力的体现。

四、思想感情的多样性

肖邦的前奏曲是他一生经历的体现,它们或热情奔放,或消极悲观,他创作的音乐作品集中在1830—1840年间,期间肖邦认识了法国女作家乔治•桑,两人相识时肖邦年仅二十一岁,在1838年陪同乔治•桑去了西班牙等地旅行,之后在一个位于深山的修道院里过起了远离尘世的半隐居生活。深山里优美的景色和宜人的气候对于肖邦的创作大有裨益,肖邦也正是在这里写下了许多旋律优美的前奏曲。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肖邦的肺病越来越严重,时好时坏的健康状况对肖邦的心情影响很大,他变得喜怒无常,这样的心境对他的生活情绪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肖邦甚至无法安心创作,也正是因为如此,肖邦的音乐风格才如此多样,健康状况好时创作的音乐欢快、轻柔,心灵痛楚时创作的却是凄凉、忧伤的曲调,这些音乐都是肖邦内心情感的真实反映。

肖邦的前奏曲有些让人觉得恬静、怡情,在缓缓的乐曲中表现生活本来的舒适,听着这样的音乐仿佛置身于天堂,给人无限遐想。这种类型的前奏曲有第三首,乐曲采用的是自然音阶,在大调的布局中运行,巧妙地融合了调性与和声,具有简明朴素的特点,极具神秘感的主旋律欢快明亮。听着这样的乐曲,犹如鸟儿在天空中欢快的歌唱,鱼儿在湖中自由游弋,又似雨后挂在天空上的彩虹。这种明快清新的风格还体现在第十四首上,这首前奏曲的特点是明朗、柔和、活泼,其中采用了华彩音型和旋,整个乐曲因此而显得格外流畅、新颖,亮丽的和声运用又使乐曲的欢快形象得到进一步肯定。有人觉得这首曲子像是一种呼唤——恋人啊!你快来到我身旁。

肖邦的前奏曲更多的体现了他一种悲凉、哀伤的情愫,如第八首。这首乐曲中添加了一种焦虑不安的色彩,肖邦式的愤怒、激情与悲痛在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与这首相似是第十四首,谐谑般的风格是两者共有的特点。第十四首前奏曲在写作时运用了铺陈的手法,时强时弱的旋律让人感觉焦躁不安,这种忧伤和阴暗在织体与和声色彩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据资料记载,肖邦在创作这首曲子的时候,天气阴沉,心情烦躁,乔治•桑和孩子去购物深夜才归,见肖邦神色绝望,正在流着泪弹奏那支前奏曲,弹奏时十分投入,许久才发现他们已经回来,绝望之情溢于言表。

第四首前奏曲也很好地体现出了肖邦的悲痛情感,肖邦在创作时采用了似抽泣般的音调和沉重的半音下行的和声,用了非常简朴的手法,左手伴奏的缓慢、单调、匀称的和弦方式营造了一种孤独凄凉的的基调,除此之外,其中运用的另外一些半音阶下行更增添了曲子的阴暗格调,和弦的进行是多声部的进行,将变化音清晰地表达出来,使和声变化色彩鲜明,并通过右手的旋律表现悠长和哀怨的感情。乐句以两个音为动机,经过多次反复发展而成。作为情绪的转换点,12小节为其后高潮部分的引出作了铺垫。内心情感在16—18小节发展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抗议与绝望之声不断迸发出来,到19小节情绪又再度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而23小节的二分休止符让人感觉心跳完全停止,以痛苦无力的三个和弦轻轻弹奏,安静结束。

在肖邦的音乐中,这部融合了24首乐曲的《前奏曲》是一部能够代表肖邦最高创作成就的经典之作,他使前奏曲不再依附与其他乐曲存在,以独立的音乐体裁呈现在大家面前,并赋予了强大的生命力,是肖邦最具独创性、思想性的伟大作品之一。它对西方浪漫主义音乐乃至整个近现代音乐的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但功浦,浅析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技能技法研究,2000.2

[2]钱亦平,王丹丹《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3](波兰)J•伊瓦茨凯维支.廖辅叔等译《肖邦》[M].北京:音乐出版社,1961

猜你喜欢

前奏曲小调肖邦
《前奏曲NO.1》钢琴曲
“钢琴诗人”肖邦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四 季 相 思
肖邦
思 夫
五河小调
钢琴前奏曲
前奏曲
肖邦故园,在谁的心里——我对《肖邦故园》教学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