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格里格《e小调钢琴奏鸣曲》
2011-08-15王珊珊山东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0000
王珊珊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济南 250000)
爱德华•黑格勒普•格里格,于1843年6月15日出生于挪威西南部的卑尔根,但他的祖先却来自苏格兰。格里格的家族有一项不成文的传统——尽管从事商业,但是非常重视音乐方面的教育。他的父亲不仅是一位商人,在当地的文化艺术界也是一位领导者。他的母亲则是一位优秀的钢琴家。格里格在家中五个孩子中排行第四,从6岁起跟随母亲学习钢琴,虽然他很快显露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与才华,但父母无意让他走专业道路,而当时的格里格梦想是做一位诗人或者预言家。格里格的人生在1858年发生转变。当时享誉挪威的小提琴手奥勒•布尔发现格里格的音乐才华,并建议他去莱比锡学习音乐,鼓励他成为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在莱比锡音乐学院求学的日子里,格里格非常崇拜门德尔松和舒曼,并且毕业时在作曲和钢琴方面均获得第一名,这促使格里格走上职业音乐家的道路。毕业以后,格里格去丹麦旅行,并结识了挪威国歌的作曲者——诺德洛克。当格里格描述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说:“我的眼里突然涌出泪水,并明白我要选择的道路。”诺德洛克成为格里格的领路人,对格里格发扬民族音乐,产生重要的影响。1866年格里格定居奥斯陆,并担任乐团指挥。这个时期格里格的作品已经完全脱离了传统传统的德国作曲法,而是运用挪威山地的淳朴骊歌,谱成地方色彩浓厚的乐曲,其旋律、节奏、韵味都充斥着挪威民族风情。
格里格当时所处的时代,挪威还是受到丹麦人和瑞典人的统治,甚至当时都没有自己的语言(使用丹麦语),但是格里格作为挪威音乐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他深深热爱着自己的祖国,致力于发扬挪威的民族音乐,被称为“挪威的肖邦”。
格里格在创作过程中没有写过大型的作品,他的创作主要为声乐作品和钢琴抒情小品。他的作品在题材内容上主要有三种:以极其鲜明的民族情调,表达了维护民族尊严、争取民族独立的强烈愿望;以优美的音乐,表现挪威壮丽、俊美的自然风光,童话传说中的魔幻形象与农村山区的淳朴民风;以个人精神生活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作品。他的主要作品有:《a小调钢琴协奏曲》(1868)、G大调《第二小提琴奏鸣曲》(1867)、《g小调弦乐四重奏》(1877--1878)、弦乐曲《两首悲调》(《创伤》和《晚春》,1881)、为易普生诗句谱写的配乐《皮尔•金特组曲》(1874--1875)等等。
格里格的钢琴作品主要有独奏作品、钢琴协奏曲、双钢琴作品和钢琴二重奏。其中,独奏作品又分为:抒情小品,代表作品《抒情钢琴曲集》;改编自挪威民间舞蹈、民歌的作品,有《25首挪威民歌与舞曲》《农村生活场景》等;钢琴奏鸣曲,代表作品《e小调奏鸣曲》;叙事曲,代表作品有《g小调叙事曲》等;组曲,代表作品《赫尔贝格组曲》(“古风组曲”)等。
《e小调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865年,是格里格从莱比锡音乐学院毕业后的第三年。这首奏鸣曲也是格里格一生中创作的唯一一部奏鸣曲。在这首奏鸣曲中,可以比较明显地感受到德奥音乐对格里格创作的影响。这首奏鸣曲虽然被批判为“仅适合研究生演奏的”比较青涩的奏鸣曲,但作品充满的朝气、热情,还有浓郁的挪威民族风情却不能掩盖它本身的光辉色彩。1868年,格里格接受了克里斯蒂安尼亚政府的补助金前往意大利留学,在罗马,他为钢琴大师李斯特演奏了《幽默曲》和《e小调钢琴奏鸣曲》的一部分。李斯特演奏了《e小调钢琴奏鸣曲》全曲后,对这首奏鸣曲大加赞美。
这首奏鸣曲由四个乐章构成。
第一乐章为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e小调,2/4拍子。
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带有极大的冲击力,有一种贝多芬式的钢铁般坚硬的性格。这种强大的动力性贯穿全曲,让曲子充满了宏伟的气势。副部主题在e小调的关系大调G大调上奏出。在演奏上,1-4小节,主题由分解的小六和弦和带附点的音阶组合成,连续的下行散发出一种坚毅、悲壮的情绪。左右低音的跨度很大,为开放式的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所以在演奏时要注意手腕保持平衡。
展开部于82小节强有力的出现,主题由八度奏出,调性转为E大调,力度记号为ff,以呈示部主题为素材进行进一步的变化发展。在演奏的过程中,八度承载着明显的旋律线,所以要注意音的走向。94小节为复调,在降a、降d小调上出现,节拍也转为更为流畅的6/8拍。双手要演奏出四个声部,左右手一问一答,交替出现。两个外声部的线条尤其要突出。
再现部出现在130小节,主题重新回到e小调,但处理的方法有所不同。尾声出现在209小节,气势恢弘的八度,仿佛在描绘挪威雄伟的海岸。第一乐章的末尾部分出现了模仿复调,左右在前,右手在后,演奏的时候要注意手腕一定要保持放松,节奏衔接上要紧密,渐强渐弱做明显,使旋律线清晰而又不乏流动起伏,最终在强烈的大和弦中走向高潮。
第二乐章为行板(Andante molto),复三部曲式,C大调,4/4拍。
这一乐章根据挪威民歌的优美曲调写成,是一首变奏曲,歌唱性很强,像是一首“无词歌”。1-4小节,在明亮温暖的C大调上奏出,右手的旋律虽然简单,但音色变化不容忽视。随后,旋律在右手上用八度重新奏起,在优美中增添了一丝雄壮,左手的六连音注意节奏要平稳,可以做渐强,营造一波波海浪由远而近的效果。第9小节,节奏变为12/8拍,调性为混合利弟亚调式,双手这时呈现三个声部,注意右手旋律的突出。17小节右手变为快速的跑动音型,虽然是弱奏,但手指一定不要虚,手腕重心要跟着移动,声音像是从远方随风传来的风笛声。从21小节开始,欢快活跃的挪威舞蹈——斯普林呈现出来。在演奏的过程中,要突出重音,才能表现舞蹈的特征。
第三乐章为复三部曲式,篇幅较小,稍慢的小步舞曲风格,e小调,3/4拍。这是一首具有古老德意风格的小步舞曲,主题重音落在右手的第二拍,左手的重音在第一拍上,双手重音交替出现,虽然是柱式和弦,却具有轻松活泼的趣味。17小节开始的中段,具有梦幻的田园风光,充满了想象力。
第四乐章与第一乐章对应,都是富有动力性的快板乐章。副部主题转为C大调,体现出安详、独立的性格,像是在教堂里细细吟咏的咏叹调。而在曲子的结尾,主题转化为宏大的颂歌形象,以fff的力度奏出,并强有力的结束。开头6小节的引子双手要跑动整齐,随着和声色彩层层推进,手腕不要松懈,手指要站稳。呈示部在第7小节中出现,附点比较多,速度快,要注意手腕放松,手指敏捷富有弹性。48小节出现的副部主题,表现出安详、如歌的性格。演奏时手腕要放下来,手指在弹和弦时慢下键。由于旋律声部在右手外声部,所以演奏时手的重心要偏向右边。尾声在314小节出现,情绪饱满、意志坚定,用最强的力度奏出。
格里格将毕生献给了音乐,被授予多项杰出的荣誉,他获得剑桥、牛津的荣誉博士学位和法兰西学院院士。同时他也为国外的刊物提供评论文章,并致力于提高全挪威的音乐评论和钢琴演奏水平。去世前,格里格虽然身体健康日益恶化,但他还是一直没有放弃旅行演出。1907年,格里格在准备去英国旅行时,于医院去世。格里格被安葬在他家乡的别墅附近。伟大而单纯的他,这样评论自己的作品:“这不是为我建造的华丽宫殿,也不是为音乐建造的壮美殿堂,他们只是一些茅舍,人们可以居住其间,让他们的心得到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