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色彩音乐的发展
2011-08-15翟明超江苏省徐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09级研究生江苏徐州221116
翟明超 (江苏省徐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09级研究生 江苏徐州 221116)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通过运用人声和乐器的声音,有序的将乐音组织起来构成一种艺术形象,用来描绘大自然的景色、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反映社会现实。而人们对音乐艺术进行审美实践是通过听觉的感观感受,以此来达到不同的审美效果,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
一、对色彩音乐的认识及色彩音乐的提出
众所周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从而形成的物质波刺激到人的听觉器官引起的。人耳能听到的声波,其振动频率约从每秒16周到20周之间,若超过这一范围,是产生不了听觉的。颜色则是由光波(或是电磁波)刺激到人的视觉器官引起的,可以引起人类不同的色觉。人眼所能看到的光波,其电磁振动频率,约从每秒451万亿周到每秒780万亿周之间,就在这个范围内,不同波长、频率的电磁波,能引起不同的色觉。声波和光波虽都是物质的振动,但其性质却有很大的不同,声波是靠空气传递的物体形成的振动,不真空行径就不能产生,光波是靠电磁振荡,二者的频率相差非常甚远。不过能引起听觉的物体振动,就不能引起颜色视觉的电磁波,而能引起颜色视觉的电磁波,则无法直接引起听觉。
英国科学家牛顿在十六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在光学实践中,发现太阳光实质上就是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单色光的聚合。波长不同的光具有不同的性质,可以引起我们的视觉的波长为3900至700埃的光,这称之为可见光。不发光的物体是靠光线的反射物,就其表面把射入的光波吸收或消掉一部分,然后把剩下的部分都反射出去,反射出去的光线对物体产生的刺激就是颜色。
马东风先生在他的《调性的颜色与彩色的音乐》文章中提出:“音乐艺术与自然科学的有机结合,进而形成了具体音乐、计算机音乐、电子音乐、彩色音乐和序列作曲系统等。在音乐实践的前前后后,也产生了于实践同步运行的理论体系。色彩音乐理论的提出就是其中的一例。”所以我们在舞台、荧幕上所看到的缤纷色彩的灯光、音乐与歌舞相互融合,使观众加强了对音乐艺术作品的感受何理解,从而形成了“彩色音乐”。
彩色音乐是属于在国外发展起来的一种“视觉音乐”,它综合了光学、电子学、音响学和激光技术等学科,从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艺术。它的基本原理,是在音乐艺术已有的表现手法和形式上,将音响技术与机械结构相结合,通过光学手段把音乐变成带有色彩的视觉音乐。这使得人们既可以聆听音乐,又能观看到绚丽多姿的彩色图案,集人们听觉与视觉的感受于一身,将人们带入新的音乐世界。
二、色彩音乐的发展过程和成果
自从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论感觉》中谈到声音和色彩的关系后,针对这两个领域的联系,很多人开始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研究。基歇尔(Kircher)在1673年出版的著作中认为:色彩的不同跟声音的不同一样,是由于振动的比例和状态不同,通过空气传导到人的眼和耳,再经过神经反应到大脑;其中还有费蒂斯(Fetis)在法国发表的论文《声音和色彩》(1843年),居姆森(Jameson)在英国出版了《色彩音乐》一书(1844年)。但是进行细致研究声音和色彩现象的第一人是加尔顿(Galton),他出版于1883年的著作。在后来,肯丁斯基(Kandinski)在1912年、莎巴涅夫(Sabanoiof)在1929年也曾先后发表了关于声音和色彩的著作。然而威尔农(Vernon)在《音乐中的共感作用》中提到,有些音乐听众认为音高、音色、和弦、调式、调性、整个乐曲风格,都和特定的色彩有近似点,使听众能比较明显的感觉到相应的色觉。
在十八世纪初,还出现了一种独特的色彩钢琴。1734年创造出世界上第一架“色彩古钢琴”的是路易斯•卡斯泰尔,之后艾克尔治森(Eckartshausen)也在1791年制作了一架相类似于色彩古钢琴的钢琴,毕晓普(Bishop)于1881年在美国也创作了色彩管风琴,色彩古钢琴和色彩管风琴的出现一度引起许多德国浪漫主义派作曲家与音乐家的兴趣与关注。不过真正的使用色彩乐器,是在1879年电光的发明之后,在1890到1930年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英国的雷明顿(RimingtOn)和克林(Klein),美国的成尔夫瑞德(W ilf red)相继设计的色彩管风琴都比较出名。
同时俄国作曲家萨巴涅夫(Sabanoiof)在研究中发现,C、D、E、F、B五个音级,相当于灰、黄、青、红、蓝五种颜色。牛顿也对音乐的色彩做过研究,他提出C、D、降E、F、G、A、降B七个音级相当于红、橙、黄、绿、蓝、青、紫七种颜色。而富有色彩听觉的音乐家们认为调性也有色彩感,如升种调比较明亮,降种调比较灰暗。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在研究中认为C大调是白色的,E大调是青玉色的,A大调是玫瑰色的,F大调是绿色的,B大调是淡灰色的;而作曲家斯克里亚宾则认为C大调是红色的,G大调是橙色或玫瑰色的,E大调是青色或是蓝色的等。
俄国钢琴家拉赫玛尼诺夫曾说过:“在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作品里,人们对他的音乐想要表达的“气象的”情景从无丝毫的怀疑。描述阳光普照时,所有的乐器都发出炫目的光辉;描写流水时,浪花潺潺地在乐队中四处溅泼;描写天空闪烁着星光的冬夜时,音响清凉。他是一个乐队音响的调色大师……”
如肖邦的《降E大调夜曲》用降E大调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夜色,倾诉着作曲家内心深处的热诚、乐观的话语。(谱例见下页)
音乐家们对某些器乐也赋予了色彩,如弦乐为黑色,铜管乐器为红色,长笛为蓝色,单簧管为玫瑰色;但是还有一些音乐家有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小号是金黄色的,长笛是银灰色的等。
在色彩音乐中,著名的作品有很多,如斯克里亚宾(Skryabin)的第五交响乐《普罗米修斯》(又名《火之诗》1908年)。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列了一个色彩谱表,通过此谱表来进行色彩的变换与融合。前奏曲Op.33完成于斯克里亚宾的创作鼎盛期,在听觉上出现了极为新颖、别致的音响效果。(谱例见下页)
奥地利作曲家荀伯格(Schoenberg)在歌剧《幸运之手》中,也曾对戏剧的灯光布景部分的色彩标有不同的指示,使得歌剧与光的结合完美表现出来。英国作曲家班陶克的《阿塔郎的卡东》及英国作曲家布里顿创作的《彩色交响曲》(1921-22),每个乐章是以颜色命名,蕴含极浓的感情色彩。作品共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标为《紫色》,表现出了生命的珍贵和脆弱;第二乐章标为《红色》,表现了人们的胆量和快乐;第三乐章标为《蓝色》,表现出了人生的得意和忧郁;第四乐章标为《绿色》,表现出了青春的朝气和胜利。四个乐章都通过运用不同的乐器、节奏型、力度和情感来进行演奏,演绎出了四个不同的意境,标示出音乐通过色彩使人们的视听觉感受更加立体化。
我们在欣赏贝多芬的钢琴曲《升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时,在那明亮的钢琴音色中,持续而宁静的三连音不禁使人联想到皎洁而明亮的月光色彩。
色彩音乐是通过科学技术和音乐艺术的相结合所产生的,涉及到了声学、光学、音响学、音乐美学及音乐艺术理论等艺术与科学学科。激光技术也应用到了色彩音乐中,通过计算机的控制,随着音乐的变化发展,将激光射出不同的图案,显现出五彩缤纷的影像,使听众在视觉感官和听觉上得到了享受。在我国,色彩音乐也得到了一些作曲家和音乐家不同程度的关注,如我国的第一套彩色音乐屏幕装置是上海实用电子研究所研制出的;而色彩音乐又被应用于音乐疗法之中,通过把大自然多样的色彩用音乐的手法表现出来,使人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既陶冶了人的情操,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的生理疾病。然而不同的色彩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可以调节人的心境,开阔人的精神世界,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色彩疗法。
结语
从艺术的发展史来看,现代音乐因为时代与经济的变化在内容、结构、形式等领域也发生了变革,但是关于“色彩音乐”的运用,发展并无停止不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色彩音乐不单是从改变音乐的艺术面貌方面得到发展,还因为它对人的物质和精神世界的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近现代的音乐大师们通过色彩的语言和结构等手法来表达想象中的艺术,以此来激发自身的情感感受,创造崭新的音乐形象表现多姿多彩的艺术视听新世界,将色彩音乐理论渗透在音乐创作实践中的各个环节,实现了色彩音乐所独具有的魅力,创造了人们对音乐的视听新感受,提高了人们的音乐审美,同时也为音乐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
[1]马东风. 调性与和声技法研究[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2]姚以让. 声与色的交响[M]. 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3]康定斯基. 论艺术的精神[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萨姆•摩根斯坦. 作曲家理论[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