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的时代性特征探析
2011-08-15井艳红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音乐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井艳红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音乐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一、科学性特征
中国的民族声乐,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的,尽管其中的科学性在当时没有被深入的发掘和体现。这种科学性主要是指演唱方法的科学性。20世纪上半叶,美声唱法传入了中国,面对外来的歌唱艺术,我们本国的歌唱艺术该何去何从?于是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土”“洋”之争。双方各抒己见,争论的实质是如何将声乐民族化的问题。最终形成的方针思想的“土洋并存”。可以说这是一个中和的做法,也是一个科学的做法,这使得广大音乐工作者能够对民族声乐有更清晰的认识和审视。如何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遗产,如何植根于本民族的民族民间音乐,如何继承古代传统声乐在演唱方面的精华,又如何吸收和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的精髓?中国的音乐工作者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能够吸收美声唱法在呼吸、发生、共鸣等方面的科学原理,同时根据本民族的歌唱习惯、审美习惯和语言特点,对原有的民族唱法进行改进。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就有武秀之老师创立了“三合一”唱法,即将美声、民族、戏曲三种唱法合一的一种新的演唱方法。同时,这种吸收和借鉴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因为无论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都在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的文化审美观念而不断变化的。到今天为之,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和系统的民族声乐演唱教学方法和理论体系。民族声乐艺术,讲究声音的明亮清澈、圆润柔和;有深厚和持久的呼吸支持;喉头的位置相对稳定和放松;充分重视头腔共鸣的作用。相对于传统的民族歌唱来说,如今的民族声乐演唱,更加合理和系统,表现出一种科学性的特征。
二、民族性特征
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充分认识到了民族性的重要意义。这里所说的民族性,主要是从作品上来说的。表现在民族声乐作品的旋律、语言、结构等方面,能够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特征。也正是因为这种民族性特征,中国的民族声乐作品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流传。从学堂乐歌开始,中国的音乐先驱们就开始了民族声乐的创作,尽管当时的声乐作品还有很大的借鉴成成份,但是重要的是一种创作精神的树立。到了革命战争时期,在田汉、聂耳、塞克、光未然、马可等一大批音乐家的努力下, 一首首鼓舞人心的民族歌曲应运而生,不仅在精神上鼓舞了当时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而且现在看来,这些作品在艺术性上也都是精品之作,民族声乐艺术也正是在艰辛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得到了考验和磨练,能够流传下来的都是精品,所以直到今天还在广为流传。建国后,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百家争鸣”和“百家齐放”的双百方针,广大音乐工作者深入基层和民间,将收集和整理的民间曲调作为再创作的主要素材,创作出了一大批格调清新、形式丰富,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组品。举例来说,《浏阳河》这首歌曲,直到今天还在广为传唱,它的旋律素材最初来自于民间小调《孟姜女》,这首小调在全国上下有好几种版本,湖南版本的以湖南的花鼓戏曲为基础,充满了地域风情和乡土气息,写成《浏阳河》之后,一改原曲中的哀怨和伤感,成为了表达劳动人民喜悦和感恩之情的新作。此外还有乔羽、刘炽、生茂、傅庚辰、施光南等一大批词作家和曲作家,都用手中之笔,写下了一段段动人的歌曲。集中反映了一种民族自豪感,每当我们唱起这些歌曲,就会为自己是一名炎黄子孙骄傲和自豪,这正是一种民族性的最终体现。
三、时代性特征
艺术总是随着时代而发展,从来都不存在脱离时代的艺术和艺术家。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也是如此,总是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历史发展的见证,也集中表现出了那个时代的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民族精神。从五四运动开始,赵元任、萧友梅、黎锦晖等人就开始对西洋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更好的跟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相融合,来表现当诗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到了战争时期,聂耳、洗星海等音乐家们,用手中的笔作为保家卫国、抵抗外辱的武器,他们把当时的社会状态和人们的精神状态生动的描绘在一首首歌曲中,极大的鼓舞了当时中国人民的士气,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到了和平时期和中国的大发展时期,我们的民族声乐作品仍然在热情讴歌着时代的美好和人们的向往。《在希望的田野上》、《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我爱你中国》、《我和我的祖国》《鼓浪屿之波》等歌曲,都是把握时代脉搏,表现时代精神的代表作品。1994年,蒋开儒和王佑贵创作的《春天的故事》唱响了中国大地,这首歌用独特的方式,让人们讲述了邓小平南巡讲话,在深圳建立经济特区的构想,表现出了人们对于领袖的爱情之情。随后的《走进新时代》,作者用“表白“和“倾诉”的方式,表现出走进新时代的豪迈之情,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又体现出了时代的新风格。近年来,还有汶川地震时候的《生死不离》、青藏铁路开通时的《天路》、建国60周年的《国家》《阳光路上》,作为上层建筑的民族声乐,集中反映着社会的发展状况,表现为一种典型的时代性特征。
四、艺术性特征
纵观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它始终蕴含着一种源于生活、表现生活,甚至高于生活的艺术表现力,从而表现为一种艺术性,这在中国的民族艺术歌曲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艺术歌曲也是一件舶来品,在欧洲音乐浪漫主义思潮中发到了顶峰,其特点是歌词多是当时一些浪漫派诗人的诗作,旋律上委婉起伏,着重抒发作曲家的内在情感。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随着外国文化的传入,中国第一代音乐人就开始了艺术歌曲的创作,在具有艺术歌曲特征的同时,也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艺术性特征。赵元任创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旋律婉转,歌词辙韵讲究,采用了罕见的三拍子,特别是采用了戏曲中西皮的过门,使作品既有艺术性,又有现代性,成为男中音们挚爱的作品。此外还有黄自、萧友梅、青主等人,也都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建国后,音乐家们开始从民族民间音乐中发掘素材,将传统民歌进行改变,如王志信改编的《蓝花花》《孟姜女》,于学友改编的《小白菜》等,这些本源于北方的原始民歌经其艺术加工后,成为具有较高艺术品位的声乐作品。在演唱时,随着人物命运的发展,情绪和演唱风格富于表现力,既如泣如诉,又荡气回肠。象这样优秀的声乐作品,不胜枚举。
回顾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历史,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道路。如今我国的民族声乐的发展呈现出不断扩大、繁荣发展、活跃发展的局面,并且已经成为大家的一种普遍共识。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青睐民族声乐,学习民族声乐的学生也与日俱增。我们应当更加努力,从我们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土壤中不断吸取营养来增强自身实力,对世界上优秀的歌唱艺术不断地研究并加以借鉴,只有这样,才能使民族声乐更加茁壮地成长,更好地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着的艺术审美需求和民族声乐不断发展的自身需求。
[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2]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3]周畅.中国现当代音乐家与作品[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