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理想的演奏心理
2011-08-15井冈山大学艺术学院江西吉安343009
纪 翔 宾 烽(井冈山大学艺术学院 江西 吉安 343009)
演奏是音乐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同时也是一门重要的表演艺术。由此决定演奏者以演奏表演的形式,在舞台上表现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及音乐作品的内在精神。这就要求演奏者在演奏的过程中不间断的、完美的表现出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一切情感。
然而有许多演奏者在演出时出现过于紧张的情绪而影响演奏水平的正常发挥导致演出效果差;同时他们也会感到整个演奏过程是一种痛苦的经历,从而挫伤舞台演出的积极性并使其对舞台演奏产生畏难情绪。一个良好的演奏心理对音乐作品内在精神完美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理想的演奏心理形成的条件
1.客观因素:演奏者的演奏技术水平
一个演奏者的演奏技术水平的高低对音乐作品诠释有着直接影响。为什么这么说呢?音乐作品有简单有复杂之分,简单的音乐作品对演奏者的演奏技术的要求相对比较低,具备基本的音准、节奏,可能就能把一个简单的音乐作品很好的诠释出来。但更多的演奏者或演奏家在舞台演出时或是在音乐会上,所选择演奏的音乐作品都是有一定难度的,那么要把这些难度较大的音乐作品完美的演奏出来,必须要求演奏者具备一定的或者更高超的演奏技术。
再者,演奏技术是为表现音乐作品内在精神情感而服务的,由于演奏者的演奏技术水平不够,所演奏音乐作品的难度远远的高于其所能胜任的演奏技术水平,是得演奏者在演奏音乐作品时表达不出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使音乐流动的连贯性中断,导致演奏效果失败。
所以我们可以说,一个好的较高的演奏技术是理想演奏心理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
2.心理因素
与理想演奏心理相对的是失常的演奏心理,我们基本上会把这种失常的演奏状态解释为紧张的心理情绪。
我们简单的分析一下紧张的演奏状态是怎样形成的。
其一,缺少舞台演出经验。
在演出时,演奏者对自己演奏技术的不自信,感觉驾驭不了整首音乐作品,一时又很难适应新的演出场地和众多的观众,必然会对演奏者的演奏心理产生相当大的心理压力。
其二,演出的性质。
比如说演出的重要性(如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演出)和演出者的整体水平(如与演奏者合作的是世界一流的乐团)还有音乐作品的难度和现场观众的现场气氛(肃穆的或是喧闹嘈杂的演出场所),都能在一定的程度上给演奏者以一定的心理压力,造成紧张情绪。
3.主观因素:演奏过程中要保持对音乐作品时时刻刻都具有新鲜感
什么是对音乐作品的新鲜感?作为演奏者,在一开始拿到一首全新的音乐作品时,都会对作品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想知道作品的难度和作品的内涵是什么!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我们暂且把它理解成为“新鲜感”。
演奏者在这个新鲜感的基础上会花大量的时间去练习,但要达到在音乐会的舞台上演奏的水准,演奏者就会无数次的反复练习作品而达到对音乐作品的分毫不差的演奏效果。但由于演奏者练习和演奏作品的次数过多,必然会对音乐作品的演奏产生演奏惯性,即条件反射的演奏,不用头脑去思考音乐的音符,在演奏过程中手指自动的、不经思考的演奏音符。久而久之,演奏者可能会对乐谱产生陌生感,音乐记忆也会随之变淡,对音乐作品的表现欲和音乐作品情感的传递也会逐渐消失,甚至严重的还会使演奏者对作品产生厌恶的情绪,以至于不愿意在演奏下去。
为了这种情况的产生,演奏者必须积极的发挥自己的音乐想象能力,每次演奏同一作品时,都把作品想象成为一个新的音乐形象,就好比我们天天要出门,出门看到路上到处都是人,但大家的长相、穿着都不一样,使我们的眼睛没有疲劳感,那么在演奏音乐作品时也应该像路上的行人一样形式各异,这样才能对一首演奏多次的音乐作品时刻保持不一样的新鲜感,才能一次比一次更好的诠释这个音乐作品。
演奏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演奏音乐作品时,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能使我们更加准确的表达音乐作品中的精神内涵,所以我们必须要着重的加强培养良好的演奏心理。
二、建立理想的演奏心理
一般的紧张可以通过更多的参加舞台演出获得更多的演出经验、通过舞台锻炼来获得改善。
所谓“艺高人胆大”扎实的演奏技术,熟练地演奏技巧,流畅的音乐演奏是表现音乐作品的基本要求也是减少舞台演奏心理压力的一个基本保证,也只有坚定地演奏技术才能游刃有余的胜任高难度、高水准的音乐作品的演奏,所以演奏者在平日练习时,一定是一个一丝不苟的过程,避免一切有可能被忽视的小的演奏错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音乐作品中的每一个音符、每一个休止符、每一个力度记号、每一个表情记号完美的表现出来并熟练地掌握,才能更进一步的避免舞台演奏时紧张心理的产生,也只有这样,才能逐渐的养成一个良好的舞台表演心理。当然这只是养成理想演奏心理的一个方面。
再之,我们必须使演奏者建立良好的自信心。自信心能使演奏者在舞台演奏时对乐曲控制能力的增强,同样可以使一些不利于演奏的一些因素转化为有利于演奏的因素。一个演奏者如果具备这种自信,那么他所演奏的音乐作品肯定是可以达到一个令演奏者自身和观众群体一致满意的演出效果。
这种自信心的来由,不光是老师、同学或欣赏者平日里的赞许,还来自于演奏者自身对音乐作品的完美把握和独特的见解。
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不同的演奏者对生活有着不同的经历,对事情有着不同的理解,那么他们在对于同一首音乐作品演奏的时候,在尊重原作的同时,必然会在音乐处理的方面有着不一样的感受,这种对音乐作品的独特见解,就会帮助演奏者更好的挖掘音乐作品中更深层次的内涵,更能使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到作品中,与作品完美的结合,从而更好的与观众的思想产生共鸣。
观众在听到与往常所听的同一音乐作品时,由于演奏者加入了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独特见解,那么观众会对作品的理解必然也会产生新的体验。给观众的带来新的感受,观众肯定会给你带来热烈的掌声以资鼓励。
当然,作为演奏者,舞台演出的良好心理状态是慢慢培养和建立起来的一个缓慢的过程,不要因为一次的演出失败而产生对演出的畏惧感,应该把每次演出时,所产生的小问题,很好的总结起来,做一个详细的分析,分析一下问什么会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久而久之,这些问题必然会在演奏过程当中会有效地避免开,使演奏者在舞台演奏中,精彩的把握演奏的每一个瞬间。
丰富的音乐想象力培养同样也是培养和建立良好演奏状态因素之一。把一个抽象的音符,在你的演奏中转化成为一个具象的实物,那么对于观众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起到很大的帮助。
就好比,我在口头向某人描述一个人的样貌,不如直接拿一张这个人的照片给某人看来的直接了当。所以在平日的演奏中,我们可以把音乐作品对应成一幅幅精美的油画,每一个音符,每一个音乐记号都是画中的一个元素。演奏者在演奏作品时仿佛是在作画,把优美的旋律,深刻的内涵全都演奏成为一幅画中的花花草草、鸟语花香、小桥流水、大自然中的万物,不仅自己能准确的把握音乐情感的流动,更能使观众直接的感受到音乐的感染力。这就使演奏者在舞台演奏的过程中,能够时刻的给予观众不同的魅力,时刻吸引着观众。
在任何舞台演奏的情况下,演奏者都必须要把所有的精力和注意力全部的投入到自己的舞台演奏中去,尽可能的抑制自己的紧张情绪,是自己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对音乐作品的演奏和完美诠释音乐作品内涵中去。
一个作曲家的作品再现是要靠舞台表演来实现的,而舞台表演是要求演奏者有着良好的演奏技能、丰富的想象力、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音乐修养和良好心理素质,只有具备这些的条件,才能在舞台上发挥出演奏者的“理想境界”和作品的完美再现,这样才能使作曲家的作品有价值,表达出音乐的心声,传达音乐所要体现出的哲理。
[1]《心理学与艺术》李璞珉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音乐能力心理学》捷普洛夫著.孙晔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音乐的情感与意义》伦纳德•迈尔著.何乾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