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大众的电影纪录片——电影纪录片与大众文化
2011-08-15山西太原师范学院舞蹈系山西太原030012
(山西太原师范学院舞蹈系 山西太原 030012)
电影的出现,最早是以纪录片的形式出现在世人面前。1900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将摄像机扛上埃菲尔铁塔,运用电影纪录片的方式拍下了俯瞰巴黎全城的影像。半年之内近八百万大众前去观看了这些不是很清晰的彩色图像。
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电影纪录片在巨大的产业文化冲击下,走过了有起有伏的发展过程。先是曲高和寡,只被少数具有“精英文化”特征的小众人群所亲赖,长期处于一种孤家寡人的“边缘”时代。21世纪以来,在市场经济普遍影响下,随着电影的全球化、数字化、产业化及3D电影的出现,同时伴随大众需求的多元化,电影纪录片在风格性、类型性、艺术性、商业性以及娱乐性日趋完善,并多方发展。它的表现形式也有了更多的情感诉求、人文关怀的功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去影院观看纪录片视作一种时尚的文化消费。如今影院放映的纪录片和电影故事片一样已经是独立制作的个体作品。
一、90年代电影纪录片的尴尬境地
大众文化的艺术功能是娱乐,它的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类型性、日常性都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是市民文化蓬勃发展的基础。90年代初,市场经济体制为大众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众多的大众类型文化如雨后春笋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此时中国电影纪录片更多的是文化深层次思考,它与大众文化的平民视角背道而驰,它更多的关注社会责任的文化、高层次的审美、刻板纪实性的新闻,受众群体也以学界的精英文化为主,理所当然纪录片注定要成为孤家寡人。
从纪录片创作题材来分析,当时的电影纪录片在创作上更倾向于“大”,所涉及的都是一些严肃题材和纪实性大事。90年代初到中期在“求真务实”的社会思潮影响下,纪实主义风格异军突起,掀起了全面的纪实浪潮。它以记录为根本目的,真实的显现当时国内外一切重大事件,但它呆板僵化的表现形式很快使大众审美疲劳,而普通观众更感兴趣的是包涵人文精神的“小”。但是也有例外,正当电影纪录片面临着窘境时,90年代中后期,电视纪录片走进大众的视野,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生活空间》栏目的出现,满足了众多“一般个人”的文化娱乐需求。它站在普通大众的立场上以人文关怀和平民视角讲述老百姓自己的事。此时,电影纪录片创作陷入瓶颈。
从市场的角度来分析,90年代正是港式电影风靡中国本土的时候,周润发的《英雄本色》、关锦鹏的《胭脂扣》、王家卫的《阿飞正传》,徐克的《倩女幽魂》等等充斥着大银幕。娱乐性成为大众走进影院的更主要的原因。追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对真实性的漠不关心,获取轻松愉悦的精神满足是当时大众欣赏影片的主要方式。国人在改革开放下的价值取向、生活态度及意识形态都发生了变化,在电视和港台电影蓬勃发展的90年代,电影记录片无法摆脱尴尬的附属品位置,无法走进院线备受冷落,是必然的。
二、21世纪电影纪录片的“贾樟柯现象”
说起中国21世纪的纪录片电影,你不得不谈到中国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贾樟柯。在中国的电影导演中,他始终执着于纪录片。从他的《小武》、《站台》到《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还有现在的《海上传奇》,他试图使用长镜头甚至超长镜头,在记录生活的同时探求生命存在的意义,并用摄像机记录下大多数沉默者的心路历程。他对小人物写实的描述,展现了中国社会近十年的发展变迁。
贾樟柯曾在《海上传奇》的发布会上说过:““在陈旧观念里,纪录片与反映祖国新貌的新闻片,或者普及科学新知的电视栏目等划上等号。今天电影纪录片的发展完全超乎了想象。纪录片也有观影的快感,也会唤起观众的好奇心,更不用说,它带来的感染力了。”纪录片向来被大众看做城市的宣传片,中国的电影院曾缺失这一块。贾樟柯对中国电影最大的贡献是他运用纪录片的手法清晰的展现中国近十年的遭遇,同样他运用纪录片的手法更多的表现诸多小人物的无奈。法国著名导演卡恩曾称:“从1998年的《小武》开始,世界观众因为贾樟柯的电影而开始了独特的了解人性之旅,他目光和现实相交织的时候,总能有闪电般的发现”。贾樟柯电影表达的人文关怀,及生命价值探求是他电影成功的关键,而中国的纪录片电影走进院线贾樟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为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贾樟柯现象”不是特定阶层的文化,从本质上它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享受、发展需要为关注点,从“小”处着眼,在人性的光芒中带给人们些许的思考。看纪录片不再是“你讲我听”的事情,变成了“你说我想”的思考之旅。在事实的影像中,大众的精神根据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理解力,产生不一样的文化共鸣,同时带来精神上的文化娱悦,这也是为什么纪录片走到“贾樟柯现象”时候,也就开始踏上它的大众文化之旅。
三、从边缘文化走出的电影纪录片
当今社会已进入经济全球化和数字产业化的迅猛时代,世界范围内文化传播的趋势正在加剧,大众文化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联合国官员曾丹娜(Dana Ziyasheva)曾说:“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时代,保证‘丰富多彩的文化多样性'极为关键”。而老百姓对于街头广告、电视剧、流行音乐、时装、畅销书等大众文化的接受与选择是在生活的潜移默化中被影响,文化传播技术的发达,改写了人们对世界单一特征的认知,而文化多元素的发展空间使普通大众已经加入到大众传媒的行列,各种传播的方式与途径应接不暇,这证明了大众文化的黄金时代已经来到。
大众文化的生存途径是被消费——吸收——消费——裂变与转型的链接过程,那么大众掌握了文化的选择和话语权,它的主观能动性不再只是单纯的愉悦和寻求感官的刺激,更多是精神层面的思考和探求,这不仅满足了大众的“自我”选择,同时也拓宽了大众媒介的意识形态和类型性,在彼此相互依赖,互相协调中寻求发展。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影纪录片不再是以前“附属品”的境遇,它已被大众接纳与选择。我们欣喜的看到,纪录片电影表现形式变得多样性,关注的视角更加丰富。人物类性电影,如《二十四城记》,这是一部在精神和情感上运用最朴素的长镜头,描写几代人经历社会变迁和他们内心情感变化的纪录片电影;新闻类型电影,如有关于伊拉克战争为代表的新纪录片,它更多的是采用新的表现形式,以虚构与真实手法相结合,完整地描述世界性重大时政要闻,及历史事件的发生;自然科教类型电影,如获奥斯卡奖的《海豚湾》,还有法国的《候鸟迁徙》,它与二十世纪纪录片的不同在于,它的诗一般优美的画面除了可以愉悦大众的感官以外,最主要它在影响观众心中对自然与生物的重新认识以及唤起大众强烈保护它们的使命感。
21世纪电影纪录片已逐渐从边缘文化的尴尬境遇走出,在真实与真理电影出现后,新纪录电影呼之欲出。如今,世界顶级电影节已为当今的电影纪录片设立了专门的奖项,电影纪录片已与各大文艺片,商业片同时活跃于世界大众文化的舞台。纪录片电影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记录方式面对世人,它不再局限于真实记录生活,而是寻求意识形态下“人存在的意义”,人文主义精神已成为纪录片的风向标,关注纪录片电影已成为时尚的消费,院线模式是纪录片走出尴尬境遇又一成功现象。纪录片电影作为商品在市场上被传播,它正努力通过电影这个媒介使大众获得不同需求的“自我”满足,达到双赢目的。
不可否认,中国的电影纪录片还处于摸索阶段。有人曾说过,中国的电影纪录片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现在是一个好的开始。人们开始走进影院看电影纪录片已不在是传说,今天,这是大众的“自我”选择。
[1]周志强.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
[2]李君娜.能赢奖杯能赚票房 电影纪录片不再是附属品.解放日报2009-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