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梦空间》中的西方宗教文化价值观
2011-08-15荩徐红艳
荩徐红艳
《盗梦空间》中的西方宗教文化价值观
荩徐红艳
美国影片《盗梦空间》(INCEPTION)自2010年7月16日在北美正式上映以来连续三周蝉联北美票房冠军。这部电影以其极具想象力的空间,为观众打开了梦境之迷,每个观众似乎都能从影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脱离现实却又摆脱不了现实,也就是在这种真真假假,虚虚幻幻当中,影片的上映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好评如潮。但是,也有观众认为该部电影由于涉及到复杂的情节与逻辑,游离于梦境和现实当中,认为自己并没有完全看懂和理解。实际上,如果考虑到西方宗教背景文化的影响因素,从西方宗教涉及的内涵意义角度对影片《盗梦空间》进行必要的分析探讨,是有助于我们对该部影片进行更好理解和把握的。可以说,整个影片故事情节的各个发展阶段都渗透着西方宗教的文化思想和内涵,没有脱离西方宗教文化思想的浸染和影响。
第一,故事情节开始阶段:渗透着西方宗教主义的“原罪”思想。影片《盗梦空间》影片一开始,男主角Cobb躺在一处沙滩上。当卫兵找到他后,他被带去会见一位日本老人。Cobb将一个铁陀螺旋转一下,铁陀螺却一直转不倒。老人顿悟,问:你是不是要来杀我的?影片实际上为我们介绍了一个经验老到的现代窃贼。但是这个窃贼与普通的“三只手”不同,他并不需要乱扒别人的钱包,其主要任务就是发送“有效信息”,潜入别人梦中,去影响他人的潜意识心理状态,并彻底影响受害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态度和行为而最终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在现实和梦境的界限似乎逐渐消失的世界里,在现实既是梦境而梦境或许就是现实的世界里,在面对巨大生活压力和混沌无奈的社会中,盗梦者拥有自己掌握的超前技术能耐和手段,却不是考虑如何维护人类的正常思维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而是大行鸡鸣狗盗之事,想着去犯罪和获得不良利益,干扰和破坏人类正常平静的生活。
影片《盗梦空间》的这种开场安排,实际上渗透着西方宗教主义的“原罪”思想。西方宗教主义认为人的本性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从一开始就处于一种矛盾状态,因为它植根于人类生存的独特条件当中。换句话说,人类要生存,首先必须要对自身与生活的意义作出必要的说明,一定要具备某种生存的目标,才能获得心理、思想与情感方面的满足。人对现实幸福生活的这种追求和渴望本来是自然的和合理的,但是,面对存在巨大社会竞争的社会,人的正常渴望恰恰被完全抑制了,梦的形成正是人们内心真实想法的一种反映,其中涵盖着永不停息的本能冲动和不只满足的各种欲望,结果导致这些遭受压抑的欲望畸形滋长,借助一些可能的手段,使人性中那些本来完全积极健康的因素畸变成为消极病态的因素,最终对人类的平静生活产生了强大的破坏性。盗梦者正是这样一个被现实社会所扭曲的肮脏灵魂,其行为习惯和双重人格的形成完全是现实社会摧残的结果,他们在影片中以此种身份予以出现恰恰符合西方宗教主义中“原罪”思想的脉络。
第二,故事情节的中间阶段:渗透着西方宗教主义的“承罪”思想。影片《盗梦空间》中,盗梦者Cobb在成为公司间谍行业中令人垂涎的高薪聘请对象时,却有着令人发酸的内心纠结。他曾经和他老婆Mal一起在属于他们自己的童话世界里待了整整50年。在入梦前,他们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只会在梦中会无限旋转的陀螺,用来帮助他们辨认自己是出于梦中还是出于现实当中。然而当他们苏醒后,Mal却出现了心理障碍。最终她当着Cobb的面纵身跳楼而下,试图回到她的现实生活,因为她深信这只是个梦境,而现实还远远在天边。为了逼迫Cobb跟随自己一起跳,她甚至做假证以让警方认为她实际上是被Cobb逼死的。最后Cobb不得不逃出美国,留下俩孩子交给祖父母去抚养。影片中Cobb运用梦境技术后面对的直接结果却是痛失爱妻Mal,并使自己亡命天涯,反映了其内心的一种痛苦挣扎和茫然无措。逃亡的日子并不好过,要么被杀,要么屈服于新的威慑。拥有着所谓先进的技术手段,却并没有为持有者带来片刻的安宁与和谐,以及家庭的温馨与和睦。在半梦半醒的状态中,在真实和虚幻的世界里,人们的精神世界已不再拥有“真实”,且已被虚幻的东西所控制,失去了基本的判断能力,只能默默地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处于疯疯癫癫的状态当中,渴望着拯救灵魂那一天的到来。
影片《盗梦空间》的这种情节进展安排,实际上渗透着西方宗教主义的“承罪”思想。西方宗教主义认为凡人都会面临“原罪”的考验,并且在心理上要追求所谓个人灵魂的严峻体验,通过“承罪”来获得一种新的平衡,否则心理上就会丧失稳定感与安全感。西方宗教主义的这种“承罪”思想在人们头脑中往往根深蒂固,强调暂时扼杀一个人对爱情和幸福的渴望,使人愿意忍受严酷的精神折磨,在痛苦中呻吟,在绝望中挣扎,心灵始终处在罪恶的痛苦和徒然的悔恨之中,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以致精神出现异常。西方宗教文化作为超越现实生活的精神观念内涵,与其他精神形式类似都具有肯定或否定、强化或消解个人现实生活苦难的作用和功能。盗梦者在面对个人困苦时所承受的各种艰辛,正是西方宗教文化中需要强调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其认为真实的人不可轻易逾越的过程之一。
第三,故事情节的结尾阶段:渗透着西方宗教主义的“救赎”思想。影片《盗梦空间》结尾部分,Cobb终于放下了几年的负罪感,告诉他老婆,“我该放开你了”;最后所有人都醒过来了。Cobb也顺便利用假护照回到了美国,见到了自己久违谋面的孩子。当他转动陀螺之后便去院子里陪孩子嬉戏。在屋内,此时的陀螺转时间有点明显偏长,并开始摇摆,眼看就要倒下,故事戛然而止。许多观众对该片的结尾存在着不同的猜测,而实际的争论似乎并没有多大必要,因为无论是梦境也罢、现实也罢,事实上都无关紧要了,因为主人公Cobb已完成了对自己人生历程的拯救,而无论其在何种场合或者采取什么样的方式。
影片《盗梦空间》结尾的情节如此安排,实际上渗透着西方宗教主义的“救赎”思想。西方宗教主义认为凡人都会在遭遇“原罪”、体现“承罪”之后,按照上帝的旨意,应该获得“救赎”。赎罪是西方基督教的核心思想之一。在西方宗教主义观念中,“原罪”、“承罪”、“救赎”等概念,也恰恰是人力量的一种象征,是人真正开始发展的基础。换句话说,人之所以犯罪是因为人要对自己的力量进行确证和衡量,这种确证和衡量是类似于上帝的确证,是欢快而非悲哀的个人体验的确证,而人对罪恶的省悟和认知意味着人终于认识到了自己全身充满的整个力量源泉所在。特别是当人陷入深深的堕落感和开始愤恨与厌恶自己之时,只有通过救赎,才能减轻罪的痛苦。人对于罪的反应,并不总是偏执与憎恨、轻鄙与藐视,而往往包含的是理解与爱的力量,是通过做期望做得更好来实现未来生活的平衡感与弥补罪过带来的过失,得到心灵上的解脱。盗梦者最终醒悟并成功“救赎”自己,正是西方宗教文化所期望的最终结果。
因此,在欣赏影片《盗梦空间》的时候,我们不仅仅要看到其怪异的梦中景观、具有冲击力的情感表达、宏大的视听制作场面等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也要感知和认识影片当中包含的宗教哲学思维,体会西方国家文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媒体评论报道还不能够完全和彻底体现出该片所具有的深刻内涵,特别是站在西方宗教思维角度进行观察时,该片的艺术思想还存在着大量有待挖掘之处。
徐红艳,咸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讲师,文艺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