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英语听力效果各因素及对策
2011-08-15潘倩
潘 倩
影响英语听力效果各因素及对策
潘 倩
听力是学生自然习得语言的重要途径。虽然大学生为通过大学入学考试对英语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然而他们大多数在入学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听力训练,进入大学后,听力成为他们英语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英语听力水平的构建”成为一个既普遍又重要的问题。实际上,听力理解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它是听觉器官、各种语言能力、背景知识及思维能力协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听者必须具有语音、语法、词汇等基本语言知识和文化社会背景知识,再发挥其判断、分析和综合能力,才能成功地通过听来获取信息。本文将从知识角度和非知识角度来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一、知识因素
具体说来主要包括语音、词汇、习语、固定句型、文章体裁等语言篇章知识以及不同题材所传载的文化背景知识。
(一)在听力教学中加强语音语调训练
心理语言学家认为人类加工语言的过程包括语音听辨和语音理解。只有正确理解说话人所发出的语音形式,才能确切理解这个语音形式的内在含义。学生们在英语语音方面普遍存在问题。究其原因:第一,他们大多数对语音不重视。学生往往认为单词句子看得懂就可以听得懂,这种做法确实增强了视觉器官接受文字符号的能力,但它代替不了听觉器官获得语音信号的训练。通过课堂提问,发现有的学生对单词和语篇的记忆与理解很到位,认为这就足够了,而且考试又不考发音。他们这些不正确的做法为日后听力水平的提高埋下了定时炸弹。俗话说,“听说不分家”,发音正确与否,恰恰是在听力理解过程中被验证的。第二,由于大部分学生之前未经过专业系统的语音训练,对于一些英语语音现象如重读、连读、弱化、同化、不完全爆破、句子重音、意群停顿、英音与美音差别等缺乏敏感性。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平时多听就可以提高听力水平,但这有个前提,即必须明白什么是正确的语音语调,否则就好比“盲人摸象”,导致误听语篇中的某些词语而妨碍对其内容的理解,即闻其声不得其语,结果是越听越慌,越听越没有耐心与信心。通过课堂实践,学生也体会到自己听力差的原因之一是自己的语音语调不正确,与正确的语音语调对不上号。
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应该给新生复习一下音标,纠正不正确的发音,教授他们一些基本的语音知识并进行练习。比如课堂上多放几遍具有连读现象的句子,让学生跟读模仿。要求他们上课前将所布置的单词、词组读准;要求他们坚持每天课后跟着录音朗读半小时,在朗读过程中体会正确的发音,语速的变化,及意群间的停顿。学生只有进行持之以恒的朗读训练,才能提高对语音物理信号即声音信息的反应辨识接受能力和形成较强的语感。
(二)扩大词汇量,熟悉各种固定词组搭配及句型,了解篇章结构知识
生词对听力的干扰作用要比对阅读的干扰作用大得多。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总结一些听力材料中的常用口语词汇和场景词汇。比如插入语,其结构固定,位置随便,对判断说话人的语气、意图、态度等很有帮助。不同的场景词汇出现在不同的场合或话题之中,学生如果能够较好的掌握,将有助于他们迅速判断出大概的话题范围,极大地提高理解程度。对一些特殊的、不能按照正常规律理解的句型如成语和习惯用语,教师应该着重讲解,提醒学生留心掌握。除此以外,还应该训练学生捕捉语篇标志词汇的能力,因为它们是话语内容发展或语气转折的指示灯,使语篇具有连贯性。
(三)传授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
听力理解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语言知识和篇章知识,而且还应具有相当的文化知识。文化决定语言,语言又反映文化。语言知识越扎实,文化知识越丰富,听力水平越容易提高。因此一方面教师应向学生介绍文字背后相关国家的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另一方面教师应鼓励学生课余广泛阅读英语报刊杂志,适应现代英语的各种题材、情景和场合,了解英语民族的历史、价值观及信仰,扩大知识面。通过大量的阅读输入,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会有效地提高。
二、非知识因素
非知识因素涉及心理因素、听力技巧和听力策略等内容。听力技能的缺乏也会导致听
者在听音过程和答题过程中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掌握的语言知识,达到理想的理解状态。因而从“教”的角度出发,教师应努力找寻各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听力技能。
(一)培养良好的听力习惯
首先,培养学生一坐下来就专心致志,静下心听的好习惯。学生必须稳定情绪,集中思想,不可过度紧张,否则记忆力会减弱。有些学生在听音时,常常会手忙脚乱,大脑忙于处理上一段信息而错过了下一段信息,随着因为时间不够没能处理的信号和由于知识性障碍没有能力处理的信号的堆积,听者会精神紧张,产生焦虑感;有的甚至丧失信心,放弃处理信息的努力。此时最关键的是要帮助学生克服精神紧张和焦虑感,树立一种心理优势,发挥他们在理解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获取信息的过程。第二,培养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通过推理和预测来理解整个听力语篇。第三,要求学生利用预测时得到的潜在信息把握听音的重点,迅速进行笔录,记下细节和关键词,以促进有效记忆;或者边听边浏览选择项,听与思考及记忆相结合。
(二)精听和泛听相结合
在听力训练中,把精听和泛听材料分成各自独立的练习,穿插安排,也可以把一个故事或报告分成精、泛段落,区别对待。精听是指在完整听全文的基础上,反复再听几遍,或者将文章分成语段,将语段分成语句,将语句分成意群,各个击破,或者做逐词逐句的听写练习,直到完全听懂为止。而泛听是指任何听力材料,着眼于量大,先完整地听一两遍,重点放在语篇的理解,不必了解每个细节,所以不宜中间打断,要跟上语速,理解语言环境,一气呵成。泛听的遍数由材料的难度和学生的程度来决定,但一般不要超过三遍。只泛不精,会养成似是而非,不求甚解的习惯;反之,则见树不见林,抓不住大意。所以这两种训练哪一种也不应偏废。
(三)听和说写相结合
在自然语境下,听和说是不能分的。听是说的基础,说是听的延伸。“先听后说”是语言学习的新概念,听力教学更应该打破原有的“听录音作练习”的单一模式,使学生从被动接受信息变为主动捕捉并运用信息。教师可要求学生听音后复述内容,对信息进行讨论,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听力课教学的效果。
(四)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光盘视听材料形象直观的特点,模拟或再现语言文化的言语交际情景。语言、图像并举,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记忆,从而切实提高听音效率。
综上所述,听力理解的过程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生们在听力中遇到的困难也是如此:有的主要是感觉生词太多,往往某一个单词没听明白就变的无所适从;或者是抓不住重点,抓住某一两个词句而见木不见林,最后还是不得要领;还有一种是觉得自己仿佛听懂了,可一听到问题,又感觉对信息把握的不准。这些都提示教师应当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影响听力提高的各种障碍,进而提高听力理解水平。除此以外,听力水平的提高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训练。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既要积极实践听力理解的方法与技巧,提高非语言素质,又要巩固已有的语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英语的听力水平。
李赋宁.英语学习指南[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分公司,1997.
(潘倩:西安邮电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