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大专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心理追问
2011-08-15刘岚李磊
刘岚 李磊
优化大专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心理追问
刘岚 李磊
一、新时期优化大专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性
“青年的素质,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加强和改进大专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于教育和引导广大大专院校学生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实践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为思想政治素质中的思想道德部分对于调动和发挥其他素质的潜力起到价值导向和调控作用,它统帅和决定着人的综合素质的状态、性质、价值是之大小,所以早在1999年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不断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方面需要,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我们认为,一个有远见、有创新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
二、新形势优化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心理学追问
大专院校学生是处于成熟与不成熟、独立与不独立之间的特殊群体,特定的时代背景使他们承受着更加尖锐的挑战。鉴于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征,根据目前心理学研究成果,从四个角度进行追问:
(一)自我认知视角
教育学理论认为学生和老师同是学校的主体,在双主体的相互关系中,学生又居于中心地位,教师是服务者,教师的工作是为了让学生成长和成才。教育者必须绝对尊重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爱护学生的自尊心,遵循以人为本。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接受什么,不接受什么,都要经过个人思考。当代青年学生的特点是思想活跃,独立意识和竞争意识强,喜欢新事物,有一种渴望上进的心理。我们可以组织多样化的读书实践,营造全员参与的热烈氛围。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看不到自我的不足,觉得处处不如别人,就会产生自卑,丧失信心,做事畏缩不前……相反,如果一个人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会骄傲自大、盲目乐观,导致工作的失误。因此,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主体需求,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办学生所盼。
(二)归因方式视角
归因研究领域的专家(Arkin,1979;Weiner1985)认为,个体对客观事物的归因认知评价与个体对未来目标的期望、某种情感体验的产生是紧密相连的。在成就范围内,当人们把成功结果归因于自身内部原因时,会体验到自豪、自信等情感,从而提高自我价值感;相反的,当把失败结果归因于内部原因时,则会体验到悲伤、挫折等消极情感。因此,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而进行归因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刻板效应”。社会心理学家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成为“刻板效应”。在学校经常可见该现象:教师对那些天资聪颖、学习优秀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对其器重和青睐;而天资愚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受到歧视,教师往往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实践证明,经常受到这种“待遇”的学生,会顿觉冰水浇身,影响到归因训练,进而产生消极情感、丧失学习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至于产生颓废情绪。
(三)情绪管理能力视角
心理学家认为,情绪管理的初级目标是“做情绪的主人”,终极目标是“寻找内心快乐的源泉”,通往幸福的途径往往不是外在条件,而是锻炼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一个学生在大学期间,接触最多、受影响最大的就是班主任。大到党员发展,小到卫生检查,学生与班主任无不发生密切联系。学校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角色定位的模拟社会。班主任有责任帮助学生在寻求社会需要与满足自身愿望之间保持有益的张力,其格调应当是积极的、乐观的。然而学生的思想觉悟是相对无形且内隐的,班主任的谆谆教诲要想达到内化的效果,一方面要以赋予意义的解释拨动学生的心灵,另一方面要以自身的角色完善作为保证。
(四)心理防御机制视角
心理防御机制是用曲解和篡改现实的形式来减轻痛苦和缓解心理冲突的潜意识心理过程。严格地讲,自我受到超我、本我和外部世界三方面的胁迫,如果它难以承受其压力,则会产生焦虑反应。然而焦虑的产生,促使自我发展了一种机能,即用一定方式调解冲突,缓和三种危险对自身的威胁。大学生在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提升时,将影响自身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大体上为宏观环境(如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微观环境(如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就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校园文化环境而言,当心怀梦想的大学生进入某大专院校事,会非常明显地受到这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制度、文化氛围和文化活动等方面的影响,当预期对自我产生压力影响时,他们将会启动心理防御机制,如果该机制科学合理,那么他们就会理性面对、认真分析并采取一定措施来保证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阻力。
三、优化大专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心理途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从心理学视角寻求大专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之优化路径是可取的,而且是有效的。
(一)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这就是说,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兴趣索然、被动接受。
(二)将学生作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潜能
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独立的个性,学生并不是教育单向的接受者,也不是家庭的私有财产,而是未来需要独立生存发展的主体。研究表明,人脑具有无限的发展潜能,同样也具有巨大的自学潜能。这种自学潜能在大学阶段比较明显地突出地显露出来。他们既有学会生存的最低需要,也会有自我实现、建设国家、追求美好生活的远大理想。
(三)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有效实践正面教育
课堂学习既是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过程;从教学内容看,大学生不是不爱“两课”,而是不爱听重复的两课内容,因此教学内容的展示要符合学生年龄的特点,做到多样化,力求避免因形势的单一而造成学生的学习疲倦,要充分利用这一年龄段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强烈和无意注意能力较强的特点。
[1]田鸿儒.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研究[J].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2.
[2]郑敏.高校贫困生心理弹性的结构与提升[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5.
[3]蔡丽娟.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6.
[4]曹迎.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的核心地位[J].经济与社会发展学报,2007.10.
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民族杂居区大专生学习社会化研究阶段成果”(编号:2010Y221)。
(刘岚: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李磊: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