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化与异化视阙下的英语习语的翻译
2011-08-15孟丽莉
孟丽莉
归化与异化视阙下的英语习语的翻译
孟丽莉
一、语言、文化与翻译
语言、文化与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变、使用和表达方式都受到所处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由于语言和文化的不可分割性,翻译不仅涉及语言与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还涉及文化与文化的相互转换。20世纪80年代,以巴斯奈特和勒弗维尔为代表的翻译文化学派提出了“翻译的文化转向”这一口号,认为翻译的基本单位不是单词、句子、篇章,而是文化;基于词语或篇章的对等的“忠实”是根本不存在的。翻译的目的是使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起原文在原文化中同样的功能。
二、习语及其文化内涵
习语(idiom)是语言使用者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固定短语或短句,是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语言形式。它包括比喻性词组、俚语、俗语、谚语等,具有民族性、民间性、比喻性、整体性、和谐性等特点,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语的发展和变化,体现了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史,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侧面都会反映到习语中来。习语是语言的精华。英语语言丰富多彩,其习语更是浩瀚纷繁,展示了多面、炫彩的英国文化。
(一)社会历史发展与英语习语
习语是在漫长的社会和历史发展中逐步沉淀形成的语言的精华。习语像一面镜子,每一次社会历史的变迁都在在习语中有所反映。例如,从许多与“罗马”有关的谚语All roads lead to Rome等,可以看出罗马帝国曾经的辉煌;公元8世纪末9世纪初,斯堪的纳维亚人入侵英国,留下了诸如 rain cats and dogs 这一来自北欧神话的习语。
(二)地理环境
世界上各民族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并通过不断认识.适应、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来求得生存和发展。英国是一个岛国,其航海业、捕鱼业和畜牧业都很发达,因此,英语中出现了大量与这些行业有关的习语。例如,象big fish (大亨), dull fish(枯燥无味的人)等与鱼有关的习语比比皆是。就畜牧业而言,仅牧羊业中与羊毛有关的习语就有许多:lose one's wool(发怒,生气),all wool and a yard wide(心地善良)等。另外,英国地处欧洲大陆西部的中纬度地带,多变的气候对英语习语的形成影响很大,英语中有许多与天气有关的习语,如for a rainy day(未雨绸缪),as right as rain (十分健康或正常)等。
(三)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反映出该民族的风俗习惯。英语国家的饮食习惯、数字民俗、姓名民俗在习语中都有所反映,例如,从earn one's bread(赚钱糊口) ,bread winner(养家活口的人),可以看出英美人的“面包文化”;a baker's dozen,表示数字十三,反映了英语国家以十三为不吉利数字的迷信;英语中含有Jack的习语非常多,例如a Jack in office(自命不凡的小官吏),a Jack of both sides(骑墙派),说明Jack这一名字在英语国家的通俗性。
(四)宗教信仰
宗教是人类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内容。基督教在整个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圣经》作为基督教信仰的经典,其中的许多故事广为流传,形成了大量的英语习语,例如,the apple of one's eye(掌上明珠),源自《圣经•旧约•诗篇》第17章第8节:Keep me as the apple of the eye(求你保护我,如同保护眼中的瞳孔)。再如,clean hands (廉洁、清白),源自《圣经•旧约•约伯记》第17章第9节:He that hath clean hands shall be stronger and stronger(双手干净的人会越来越有力)。可见,《圣经》是英语习语的宝库,对英语语言的表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对于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很长时间以来,翻译界一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即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的“异化”法和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的“归化”法。“归化”和“异化”这两个术语最初是由Lawrence Venudi在他的专著《译者的隐身》中提出的。“归化”和“异化”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意译”和“直译”,在于前者更加强调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融入,而后者只是侧重于语言层面的问题。异化要求译者要尽力再现原文的风格与特点, 译文应尽力靠近原文作者,保持异国情调。而归化则要求译者尽力靠近读者,采用目的语读者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传达原文的内容,强调行文流畅。
四、习语的翻译
事实上,归化和异化是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翻译方法,它们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二者共同服务于一个目的:取得最佳的翻译效果。好的翻译是在“异化”和“归化”策略之间找一个适当的平衡点。也就是说,在处理文化特性的保留还是对于文化特性的诠释二者之间的关系时,译者作为中介人,应把握好一个“度”,坚持适度原则,将二者辩证统一地应用到翻译实践中去,使译文既读起来琅琅上口,又不失原文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信、达、雅”的翻译的最高境界。
(一)异化译法
鉴于习语所承载的特殊的文化内涵,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保持高度的文化意识,对于具有典型民族文化特色的原文表达方式,采用文化特征保留法,使译文能够体现英语国家的民族风格和特色,因为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是翻译的真正目的所在。异化是按字面意思将和源语文化紧密相连的短语或句子译成目标语。从这个意义上讲,异化能够很好地保留和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使译文具有异国情调。比如,如果将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翻译成“一贫如洗”,虽然浅显易懂,但却造成了文化内涵的缺失,而译成“穷得像教堂里的老鼠”,从中可以领略到西方的教堂文化。因为教堂是教徒们进行宗教活动的地方,这里不会有吃的东西,所以老鼠想在教堂里找吃的东西,根本是枉费心机。再如将drink like a fish译为“像鱼儿那样喝水”,读者既能理解该句的原意,又能巧妙地把英国文化介绍到中国来,让广大读者了解英国地理文化背景。
(二)归化译法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当一方对另一方的文化完全陌生,如果坚持采用异化法,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征,就会使读者和译者难以达成“默契”,使译文失去可读性,不仅不能传递异国风味,还甚至使读者产生误解。这时,我们需要采用以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的归化翻译法。例如,如果将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 这个习语译成“让猫钻出口袋”,读者就会感到一头雾水,完全不能了解它所隐含的意思。其实,这条习语现在常用义是它的比喻义“泄露秘密,说漏了嘴”。3. 归化和异化相结合
任何两处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对等。当由于文化差异的原因使得在一种语言中无法找到与另一种语言完全对等的表达方式的情况下,采用异化法使译文既不能准确传达原意又不能被理解,而绝对的“本土化”又不能展现源语言的语言和民族特色,使翻译的目的无法实现,我们需采用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办法。
孟丽莉: (德州学院大外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与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