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在高校毕业生群体中的应用
2011-08-15刘子英孟新张简
刘子英 孟新 张简
赏识教育在高校毕业生群体中的应用
刘子英 孟新 张简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的需求外,最重要的需求就是被尊重,希望得到他人的赏识,得到社会的肯定。赏识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毕业论文、就业、考研、出国等多重压力,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毕业即失业”的严峻形势使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高校毕业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赏识教育的内涵
“赏识”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言:“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赏识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以坚信受教育者具备良好本质与卓越潜质的心态为前提,通过肯定、表扬和嘉奖受教育者等积极因素,而促进和激励其身心发生预期变化的教育模式。
正如英国心理学家戴·冯塔纳所说:“缺少足够的动机是不能在学校的学习中获得满意的结果的。”大学毕业生较低年级高校学生心理状况更为复杂,一方面,在经过三年本科阶段的知识积累与能力锻炼后,已基本满足步入社会的要求;另一方面,求职择业问题对于毕业生来说便是各种矛盾的汇集,迫使他们在处在各种矛盾之中的艰难选择。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会面对各种矛盾,如地域与家庭的矛盾,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之间的矛盾等,这些矛盾的客观存在,常常使得毕业生处在一种心理不平衡和自我难以调适的境地。教育工作者此时应当努力解除毕业生的思想矛盾,通过富有人性化的教育技巧去理解并引导毕业生,让他们能够更好的走向社会。
二、赏识教育在毕业生群体中应用的必要性
对待自卑感较强的学生,教育工作者要极力去寻找他们的优点,赞扬、鼓励和激发学生潜意识中的能量。一个自卑、性格怯弱的学生,很难适应当今这个多元化发展的社会,然而正视学生的不足,发现学生的优点,尊重学生、激励学生、相信学生,必然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进取心。
时代不断发展进步,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不但要求毕业生具有牢固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有较强的逆境生存能力和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勇于拼搏、乐观向上的人生处世态度。由于每个学生的先天才智和后天发展不尽相同,以至几乎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所有人都不可能有相同的表现。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对学生加以正确积极的引导,使学生内在的才能、天赋、志向、兴趣、愿望等潜意识特征在大学的最后一年中尽可能得到充足的开发。
离校前夕部分毕业生会做出通宵唱歌、乱扔东西、聚众哄闹、破坏公物、酗酒闹事等行为,不仅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也给其他在校生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毕业生赏识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设身处地的考虑学生的思想状况,将工作重心下移,在零距离的沟通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变学生的被动受教育为内心思想上的真诚改变,从而使毕业生树立起爱校护校荣校的文明离校思想,减少毕业生不文明离校行为。
处于毕业阶段的大学生,尚有一部分毕业生心理还未完全成熟,心理较生理的发展有明显的滞后性。尤其是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与家庭背景的影响下,对学生心理个性塑造的差异性也较大,在面对求职择业问题时便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复杂心理学特征。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敢于让学生在社会的大潮中得到锻炼,同时关注每一个毕业生最后一年的成长历程,当学生情绪低迷想要退缩时,要适时适度鼓励学生勇于尝试、不怕失败,而不是对学生产生失望情绪。在无数次的尝试过程中,毕业生逐渐萌发了独立自主意识,依靠自己的力量去面对每一份工作、每一次步入社会前的挑战。
三、对高校毕业生实施赏识教育的具体措施
明确的目标是促使毕业生有效利用大学最后一年乃至今后人生的重要条件,教育工作者应当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对自己未来进行人生规划,制定短期、中期、长期目标。在制定目标时,教师应与学生针对目标的可行性进行充分的探讨讨论,让学生充分认清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使设定的目标更加趋于合理,切合个人实际,同时也可以促使学生根据目标改正自身缺点,不断完善自己,使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时刻都在影响着学生,教师对学生的赏识至关重要。心理学家认为,心境影响人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良好情绪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对知识接受清晰,记忆牢固,发散思维强,有利于发挥聪明才智。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以一种乐观、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了解学生、相信学生,促动并关注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塑造学生的创造能力,使他们蕴藏的创造才能得以激发,鼓励学生的创新研究,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教育工作者要有独到的眼光,注重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在平凡中见神奇,于细微处显精神,将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加以放大,给他们充分的信任与鼓励、理解与宽容。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赏识中自悟自励,完善自我。当学生通过教师的言语赞扬、情感交流、行为支持等感受到教师对其的期望与鼓励时,学生会产生充分的心理满足,更加信赖教师,决心向更高的目标努力,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努力亲近自己的学生,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使每一个学生都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与关注,让学生们积极乐观地看待生命,热爱生活,并且懂得学习、热爱知识。
要端正毕业生的学习态度。在大四学年度,很多学生都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放弃了专业知识的学习,把时间与精力重点集中到投简历找工作、同学聚会、毕业旅行上,这时就需要教师帮助同学认清事物的本质,大学的学习资源是稀有与不可再生的,并且走上工作岗位后对于专业知识的要求是更加严格的,只有通过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知识和信息的方法才能增强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的专业学习对思维的锻炼、能力的培养效果最为突出。所以端正毕业生的学习态度是重要的,对于毕业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更是必要的。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快,人们的社会交往和社会需求更加复杂,所以对毕业生进行面向基层、扎根基层、艰苦创业的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走上正确成长的道路是教育工作者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就业工作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意见,清醒把握师生关系,平等待人,既不居高临下,又不俯就仰视,在赏识教育的基础上将国情教育与市场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去,同广大群众和基层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有利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能通过基层实践完善和丰富知识结构体系,养成脚踏实地的良好作风。
四、结语
高校教育教学以充分激发大学生的潜能、锻炼能力、树立自信,积极健康、不断地自我成长与自我完善为目标。因此教师要深入分析毕业生的生存环境现状和未来形势,运用赏识教育于毕业生教育教学之中,用赏识、激励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善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赏识的目光中树立自信,全面发展,健康成才,为社会主义建设更好地服务。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戴·冯塔纳.王新超译.教师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本文系东北林业大学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09XSC0004)。
(刘子英:东北林业大学,讲师,团委书记,硕士。孟新张简:东北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