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险行业人才瓶颈问题研究

2011-08-15张会丽

大家 2011年15期
关键词:保险行业专业人才实务

张会丽

一、引子:现状思考

(一)我国保险业人才现状分析

保险实务专业人才数量少,供求严重不平衡。现在我国保险业处于快速增长成长期,保险业务快速扩张,加上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保险实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我国保险市场以前长期由少数几家保险公司拥有,缺乏像国际保险市场上那样的竞争,对保险专业有深度了解的人、也不多,造成保险实务专业人才供给严重不足。

保险实务专业人才整体素质不够,还有待提高。在有限的保险实务专业人才中,高质量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我国目前保险从业人员大多数是从其他行业转来的,没受过保险专门教育。前几年大家经常看到失业人员、退休大妈都去卖保险,这曾给市民留下很多不好的印象。如今保险市场与10年前比,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客户对业务员的素质有了更高要求。高学历保险员学习能力强,也更容易接触到高端客户,对树立市场口碑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保险业人才的结构不完善,应该进一步调整。目前,保险业的人才现状是经验型多,知识型少;保守型多,开拓型少;单一型多,复合型少;粗放型多,效益型少。而作为朝阳产业保险行业,需要大量有知识、有文化、懂法律、有素养的优秀人才加入,因为只有这样,我国保险业才能充满生生不息的前进动力。

(二)保险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保险是现代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喻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朝阳产业”,金融危机下依然保持着惊人的发展速度。高速增长的保险行业带来了对保险人才,特别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旺盛需求。为了深入研究保险实务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下面就黄河水院保险实务专业学生的就业意愿进行调研分析。

二、切入:保险人才瓶颈问题

(一)保险行业人才需求难以满足的原因

保险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发展速度惊人。同时,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才非常少,于是凸显了人才的缺乏。保险的精算、核保、核赔、客服、营销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同时,国外保险业也在中国抢占市场,招揽人才。

中国保险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很大。保险公司在内勤方面用人比较固定,数量上也有严格的控制,一般采劝用“定岗、定责、定编”的原则,如果合同到期时有人被淘汰或者自动离职,会很快进行补缺。但对于承担着保险业务拓展工作的外勤部分的需求量非常大。而在保险外勤中,营销代理人的收入最高。在保险公司,外勤属于业务一线,要经受定期考核,考核不过就会被淘汰,比例非常高。同时,保险公司整体用人量与业务发展状况是成正比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各种招聘会都能见到保险公司大批招人的情景。

(二)保险类毕业生就业难原因

保险行业特殊的“保费冠军”和“高位高薪”收入分配与职务晋升方式,使得许多刚走出校门的保险专业的大学生们望而却步,对许多学校的保险专业的学生而言,上大学就是为了取得学历,将来不一定在保险行业就职,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浪费也是保险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所在。

三、重点推出:突破瓶颈的对策

(一)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

在理论环节的安排上,保险实务专业的人才的培养方案也需进行调整和完善。笔者认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既懂保险理论又懂保险实务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向应是财险实务和寿险实务及保险综合理财规划并重。通过重新定位使本专业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求。

在实践环节的安排上,保险实务专业的人才的培养方案应运用“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校企双方为主体,以校内、校外两类职场为平台,学生以“双身份”,接受“双导师”指导、“双机制”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谓的“双主体”是指学校与企业两个主体合作培养人才;“双职场”是指在技能培养上,既有校内仿真实训室和经营性校内营业部,又有校外保险公司的实际工作职场;“双身份”是指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公司的员工;“双导师”是指在对学生的指导上,既有校内专任教师的指导,又有校外业内专家的指导;“双机制”是指在对学生的管理上,即采用学校的管理机制,又采用公司的管理机制。

(二)行业以长远发展为目标,吸纳人才

保险行业急需人才却招不到人才,即使招到人才其留存率也很低,这已经成了保险行业的普遍现象。正如前面所述,保险行业内部也称保险公司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种现象既有学生方面的原因,也有保险公司本身的原因。

笔者曾在保险公司任职两年,知道保险行业的用人需求,行业往往以短期的发展为目标,到高校招纳人才,要求所招人才能即招即用,有实践经验。而往往不愿对所招学生进行行业培养。这一方面和保险公司培养能力不足有关,另一方面也和保险行业急功近利,不愿为了行业的长远发展培养人才有关。所以这就难免造成许多保险实务专业的毕业生到保险公司后面对严格的定期考核(考核不过就会被淘汰),以及 “保费英雄”和“高位高薪”收入分配与务晋升方式,使得许多刚走出校门的保险实务专业的高职大学生们不愿去保险公司就业。因此,保险行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劲头,就要以长远发展为目标,积极吸纳人才。

(三)校企合作,共育保险实务专业人才

最真实的职业教育情景,最有效的职业教育资源不是在学校,而是在企业。因此,培养高级复合型的保险实务专业人才,需要校企合作。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根本动力,就是要让企业意识到合作中的优势,可以说企业通过成为高校的培训基地,可以降低引进和培养人才的成本,并让高校成为自身强大的人才储备基地。

对企业来说,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成为高校的培训基地,定期地接受高校学生的实习实践。企业可通过低成本的“请进来”,了解目前高校理论水平,尤其是高校学生都具有活跃创新思维,通过与他们在实践工作中的接触,拓宽企业自身的开发思路,开拓企业创新精神。加强校企合作,给企业带来新的发展理念,并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而通过“产学研”的结合,更可以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使企业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四)政、校、企共建平台,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业问题是个大问题,而对于特殊的保险实务专业的高职毕业生来说,就业问题因其特殊性更显其复杂,所以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共建平台,实现毕业生的顺利就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政府部门应该按《保险法》及相关法律规定严格要求保险企业聘用相当数量的保险专业人才,推动保险企业吸收专业人才建设;在目前的保险考试基础上,借鉴和引进国外其他保险人才培训和考试方式,积极为保险企业“输血”。

保险企业可以多管齐下,大力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对于资金实力比较雄厚的大中型保险企业,可以考虑自建保险专业人才培训基地,或和高校合作办学建立实习基地,联合培养保险人才。

四、结语

各级机构能深入探讨如何使高校培养的人才和保险市场人才需求科学合理的进行对接,保证保险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和保险市场人才缺乏的问题圆满解决。对保证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1]刘爱华.保校合作,共育保险实务专业人才[J].物流与采购,2009.41.

[2]张会丽.高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人才,2010.11.

[3][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文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曹云波.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之校企合作模式探讨[J].时代金融,2010.11.

猜你喜欢

保险行业专业人才实务
汽车销售实务课程改革
关于《民法典》中不动产登记实务要求的新变化新思考
信托公司在破产重整实务中的机会
基于SQDIP的配送中心仓储绩效管理实务
德国拟启动实施专业人才战略
新常态下我国保险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我国保险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市场主导下高校高尔夫专业人才的培养初探
基于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高职机械行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营改增”对于我国保险行业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