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家庭教育中的“父教缺失”刍议

2011-08-15梁钊华

大家 2011年15期
关键词:家庭母亲孩子

梁钊华

一、“父教”和“父教缺失”的界定

所谓“父教”可以理解为父亲对子女的教育与影响。而“父教缺失”就是父亲对儿女教育与影响的缺乏或荒废。现当代的“父教缺失”常常存在于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父亲缺乏“父教”意识和“父教”能力的家庭里。中国传统文化“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长期以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观念,许多家庭教育子女常常以母亲为教育的主体,教育子女的重任就落到了母亲的身上。在启发童蒙的阶段,母亲以身示范,母仪教化。故有孟母三迁的故事,有岳母刺字的经典。而当今社会由于竞争日益剧烈,成年男性逐渐成为家庭的“经济支柱”,“父教缺失”更是困扰当今家庭教育的“瓶颈”问题。

二、现当代教育中“父教缺失”的具体表现及其危害

当下传统的为父之道观念已走向衰落。许多父亲忽视了自身所承担的精神和道德上的教养责任,把工作与养家看作父职的全部,有意无意间忽视了父亲的教养职责和为父之道。与此同时,父亲单纯凭借其权威实施教育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平等正成为家庭关系的主旋律,这也动摇了父亲教育孩子的信心。另外,许多父亲以为,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天然联系使母亲易于主导孩子的教养,因此对自身教养孩子的能力缺乏信心。“父教缺失”现象日益成为一种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父教缺失”的具体表现

第一,“父教缺失”表现在离异家庭和单亲家庭,教育孩子的重任几乎落在母亲身上。由于离婚率的上升,这种情况正变得越来越严重,离婚后儿女一般都是和母亲生活在一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就落到母亲身上。另一种情况是单亲家庭,这类由母亲和孩子组成的家庭,教育孩子的责任全落在母亲身上,“父教缺失”的现象尤为严重。

第二,“父教缺失”表现在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家庭里,父教功能几乎丧失殆尽。这类家庭由于父亲与母亲为求生计长期外出务工,父职履行难以实现。不仅仅是父教缺失,母教也逐渐在丧失。孩子的教育全依赖于学校教师和班集体,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的。

第三,“父教缺失”还表现在“父教”意识不强或“父教”能力较弱的家庭。即使在完整家庭中,有些父亲因为过于专注事业而忽略了父亲的角色,或者因为不懂得如何扮演父亲的角色而未尽到教养的责任。2008年,中日韩美四国的研究者联合开展的一项研究证实,即使在正常家庭中,父亲也已经远离了孩子的情感中心,中国高中生将父亲选作第六倾诉对象,排在同性朋友、母亲、异性朋友、兄弟姐妹甚至网友之后,其他三国的高中生也仅将父亲视为第五倾诉对象,父教缺失状况由此可见一斑。不难看出,在当代中国,父教缺失的现象极其严重。

(二)“父教缺失”带来的严重危害

家庭是个人健康成长的基石,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青少年的许多社会问题,如暴力、犯罪、性问题、网络成瘾等问题往往源于家庭,而父教缺失就是重要原因之一。父教缺失对孩子和社会的破坏性影响都是不容置疑的。许多研究证实了父教缺失与青少年问题行为之间的关联。美国父教组织的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只有20%的未成年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中,却有70%的少年犯出自单亲家庭,很多问题孩子来自无父家庭。另一项全美调查发现:离婚家庭中学生的退学率(31%)是双亲家庭中学生的退学率(13%)的两倍还多,单亲家庭少女怀孕的百分比是双亲家庭少女的3倍。北京军区总医院青少年成长基地近几年研究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行为问题和成瘾性的人格特点,其首要责任在父亲。该基地对所收治的网络成瘾病例的统计发现,排名第一的是父爱缺失,占87%。父亲意味着规则与监督,也意味着权威与可信赖。在没有父亲参与的情况下,孩子往往缺乏规则教育与必要监督,当遇到难题需要帮助时,孩子往往会缺乏一个可以信赖与参照的权威与榜样,这可能正是青少年的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所在。

第一,“孩子的成长是不能等待的,父教缺失会让孩子一辈子都缺钙。”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说。父爱不在,父教缺失,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健全,都存在非常不利的影响。尤其以男孩为甚。男孩女性化,以及由此引发的“拯救男孩”话题,本质上都是父教缺失的直接反映。女性在孩子教育上起主导作用,父子沟通严重不足,容易造成孩子抗挫折能力低、雄性精神下降,这样的孩子要么自卑而内向,要么则暴躁而易怒。父教的缺失不仅是一种痛,更是孩子终生难以弥补的。孙老师认为关注孩子不在时间长短,关键在于要有责任意识。家庭教育的方式很多,首先就是陪伴,父亲哪怕是回家和孩子一起吃晚饭,都会让孩子产生安全感。父亲经常和孩子在一起不仅能给孩子进行纪律教育,并能发挥监督功能,使孩子养成自觉性,更重要的是通过父亲的榜样作用,帮助孩子养成坚强和自信的品格。而父教缺失的家庭孩子往往缺乏自信,容易胆怯懦弱。但他同时强调,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亲的合作。母亲之爱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教育和指导孩子怎样为人处事,怎样面对将来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一个好母亲的爱不应该成为孩子成长的障碍,也不应该助长孩子的依赖性。父亲的爱应该坚持某些原则并对孩子提出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专横而粗暴。父爱应该帮助孩子认识自身的力量和能力,建立自信,最终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摆脱父亲的影响,独立的健康的成长。

第二,许多相关的研究资料表明“父教缺失”对女儿择偶的影响很大。美国学者马维斯•赫塞林顿通过研究发现,只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女孩,面对陌生男性时表现出更高水平的焦虑;而来自离婚家庭的女孩更早、更频繁地与男孩约会,陷入早恋境地。哈佛大学的罗斯派克博士则更为具体的指出:女孩子社会化的过程往往是父亲影响的结果。父亲对待女儿容易走向两个极端---疏离或纵容她们的依赖性。疏离女儿的依赖性的结果使她们更容易产生慕男情结,变成感情随便、不专一的“花痴”;而纵容女儿的依赖性,则容易使她们变成没有主见的“牛皮糖”。 上述研究资料揭示了很多女孩频繁约会,感情不稳定不专一的缘由,正是由于女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乏父亲的爱护与引导,让女孩内心充满焦虑,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也缺乏与异性相处的经验,导致在成年后性观念比较混乱,无法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分寸,在情感选择中走向极端。其实,“父教缺失”不仅影响女孩儿,对男孩子的影响更大。父亲是男孩子的启蒙之师,男孩一般通过观察与模仿,从父亲身上习得“阳刚之气”,掌握男性待人接物和处理问题的基本模式。因为父亲缺席,父教缺失,男孩子只能潜移默化地模仿母亲,向母亲学习。许多由母亲带大的男孩子带有明显的女性化倾向,阴柔、懦弱、胆小、遇事缺乏主见,没有责任感等。很多80后的恋人,之所以爱得轰轰烈烈,进入婚姻后婚内生活一团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父教缺失”酿造的恶果之一。

父教的缺失,是现当代千千万万家庭教育的一个“重灾区”,是一种顽疾,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隐患,因为它缺失的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更重要的是一种爱,一种来自父亲的如山的爱……缺少父爱的人格是不健全的人格,缺少父教的民族是不健康的民族。

三、克服“父教缺失”现象的对策思考

加强有关“父教”及“父教缺失”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为实施良好的“父教”和避免“父教缺失”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其实在教育科学研究领域关于父教思想的研究并没有间断,研究者也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如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研究专孙云晓的《中国式父教》一书就给千千万万的父亲如何实施父教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南。但是还必须要广泛推广,将其教育思想深入到千千万万的家庭教育中去

开设“父教”培训学校和“父教”实践沙龙,实施“父教”的素养提升工程,提升父亲的“父教”意识和能力。孙云晓说,没有人天生就是合格的父母,父母是应该学习的,也是必须学习的。开设父亲学校是个好办法,它可以使广大父亲掌握正确的父教思想。现在全国已经有几十万所家长学校。今后应该更有针对性,可以设立专门的各种类型的父亲学校。还可以开设家长网校,父教课程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组织父亲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还可以组织一些“父教”的实践沙龙,通过在沙龙中的“父教”实践来提高父教的素养与能力

重新塑造新时代的父亲角色,尽快改变“父教缺失”的现状。在传统父道观念日渐衰落、崩塌的同时,一种新的父道观念并未能及时补位从而使父教处于一种缺失状态,全社会亟需尽快更新父教观念。第一、父亲的角色与影响是母亲无法替代的。父亲不是家庭教育的配角,也不是“第二个母亲”。众多心理学研究发现,父教与母教有着天然的区别:在婴幼儿时期,母亲更多的是与孩子进行身体接触和语言交流,父亲则更多是通过身体运动和孩子进行游戏交流;在游戏规则方面,母亲倾向于迁就孩子,而父亲则更注重“立规矩”;父亲对孩子形成勇敢、自信、果断的个性更为重要,而母亲对形成稳定、温顺、合作的个性则更为关键。第二、父亲影响自婴儿出生就开始。婴儿一出生,父亲就应该及时就位,父亲对婴幼儿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非常重要。凯文•努琴特对爱尔兰父亲的研究发现,在婴儿出生后第一年,父亲对育儿工作的贡献越多,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越高。德国心理学家苏埃斯的研究指出,12~18个月的婴儿与父亲的关系将影响孩子以后的同伴行为和同伴关系,具有安全父婴依恋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交往时不紧张,有良性的同伴关系。第三、父亲对女孩和男孩有同样重要的影响。父亲在女孩的成长中同样不可或缺,父亲对女孩的智力成就有重要影响,道格拉斯•杜内等人研究发现,与那些只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女孩相比,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女孩具有更高的教育期望,并且在自然科学、数学、语文和历史等标准化成就测验中获得更高的分数。

另外,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掐断“父教缺失”的源头。通过立法来保障,如瑞典美国等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瑞典自1995年开始实施《父亲法》,规定父亲在婴儿出生后必须请一个月的假在家中照顾婴儿,若父亲不履行这一义务,他将不能享受政府所给予的一个月的薪水津贴。对于因父母离异而导致的父教缺失,可通过实施父母共同监护来保障父教参与。共同的法律监护,要求父母均负有为孩子的生活作出决定的责任,可以分别定期和孩子住在一起,为孩子享受父爱母爱提供法律的保障。政府和社会还应努力把父教新理念推广到各行各业中去,倡导父母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不妨参照国外的一些做法,如美国的“父亲支持计划”、“国家父亲中心”、“新爸爸训练营”等社会机构向社会宣传推广父教,并指导父亲强化育儿技能。

我们希望,在政府支持和社会帮助下,在正确的父教理念指引下,会有越来越多的父亲认识到父亲的独特价值与重要性,积极提升父教能力,主动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这是孩子之福、家庭之福,也是社会之福。

猜你喜欢

家庭母亲孩子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给母亲的信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