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美文学教育促进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之实践

2011-08-15陈彦茹

大家 2011年15期
关键词:理工科英美文学作品

陈彦茹

引言

人文素质教育是二十一世纪中国高等教育领域迫切关注的问题,也是各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各所院校结合自己的办学定位、教育特色和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解做了大量的工作。一些理工科院校通过“素质拓展课”的开设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专业知识以外的人文学科知识。那么,如今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又如何呢?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笔者反思了现代大学生不容乐观的人文精神现状,认为“大学英语”这门课程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尤其对理工科的学生而言,他们接触的人文类课程比较少,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无疑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英美文学教育是人文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

文学是一种最优美灿烂的语言形式,一种最纯粹的语言艺术。在理工科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英美文学教育无疑可给学生带来很好的文学教化,提高文学修养。将文学素材渗透到大学英语教学中不仅有助于加强语言技能的训练,也有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了解世界文化,丰富和完善其人文素质。文学作品提供了广泛、细微的词汇用法实例和复杂精确的语法现象,学生通过欣赏文学作品能够提高英语语言技能,还能加深对英语及英语语言国家思维方式的理解,提高其对英语的领悟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增进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化的了解。英美文学是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窗口。文学作品隐含着某种文化下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对其社会价值及人生价值的评判。文学作品往往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风俗习惯以及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内容,向读者再现了特定时期的意识形态。学生通过学习英美文学便能接触到西方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评判标准,从而更深刻地了解西方文化和风土人情。更重要的是,英美文学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文学欣赏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文学作品欣赏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升。读者在艺术享受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道德教育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其思想和精神风貌都受到了影响,心灵受到了陶冶,同时受到了艺术的熏陶。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凝聚着人类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对人生价值的深切关怀。因而,不难看出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对理工科学生而言,他们接触到的人文学科课程较少,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无疑应该在对理工科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鉴于以上的论述,不难看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嵌入英美文学教育的确是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

二、教学方法之实践

申请到《嵌入英美文学的大学英语教学与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后,项目组成员首先探讨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及英美文学在这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论证了文学是提高英语语言水平,是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其次,我们探索出了将英美文学渗透到大学英语教学和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中的具体教学方法,并付诸于实践。在此,笔者将与同行分享我们践行的教学方法与效果。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我们这项研究有别于其他文学教育的特点。我们希望每一名理工科学生都能够以必修课的形式学习文学,达到以文学修养来提升人文素养的目的。但目前英美文学作为理工科学生的必修课还不现实,因而我们探讨如何在大学英语这门必修课中渗透文学教育。由于受到诸如课时少,文学作品复杂难懂等因素的制约,我们利用现有的大学英语精读、泛读教材中所涉及的文学作品来向学生讲授文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因为这些素材中的文学作品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说,更接近理工科学生的英语水平,不会让他们因为语言难懂而对文学作品失去兴趣。在我校所使用的《新版大学英语》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本身就是文学作品,或者有些课文中提及了某些文学名著,我们充分利用了这些素材,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语言相对简单的著作,课堂上讲解相应的文学文化知识。例如,the Freedom Giver这篇课文中提到了美国女作家比彻·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我们就利用它作为素材,进行了一堂文学课的教育。再如,《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三册中有一篇课文就是著名短篇小说作家欧亨利的the Last Leaf,利用这篇课文,我们设计了一堂集文学作品欣赏,文学知识学习,以及有关生命的价值讨论为一体的英语课。除了利用现有教材之外,我们也选择了一些可读性强、代表性强、趣味性强、语言相对简单的作品作为教学内容。

(二)以the Last Leaf为例说明教学方法的选择

The Last Leaf是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它的主题涉及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思考,对他人生命意义的关注。在此,笔者想通过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与各位同行交流将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与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相结合的教学实践。

第一步,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搜索有关欧亨利的资料,包括作者生平,写作风格,代表作等。教师事先收集好相关资料,制作了相应的多媒体课件。

第二步,课堂讨论有关欧亨利的背景,写作风格,和代表作,教师补充和总结。并推荐学生课后阅读欧亨利的其他短篇小说,如《麦琪的礼物》和《警察与赞美诗》。

第三步,学生自主阅读这篇小说,要求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寻找贯穿小说始终的几条线索。例如,医生的三次来访;老画家的“masterpiece”;soup等。要求学生记录文章中的语言难点和问题。

第四步,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文中优美的语言,讲解语言点及小说的写作风格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欧亨利的短片小说的两大特点,“出乎意料的结尾”和“曲折的情节”。

第五步,课后讨论,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讨论小说的主题,其中主题之一就是“不要放弃生命”,以此扬起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珍惜;结合目前一些年轻学生闹自杀,轻视生命这一现象让学生展开对生命价值的讨论,激起生活的热情,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讨论是以英语形式展开的。

第六步,就“生命的意义”这一主题在学生中举行了课外英语演讲比赛。

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了解了欧亨利小说的特点,学习欣赏了更多优美的语言,而且通过对主题的讨论以及演讲比赛的活动让他们重新认真的审视和思考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许多学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兴趣。

结束语

在将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与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相结合的过程中,我们从理论上论证了实行英美文学教育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不仅是可行的,也是非常有效的。并且把它践行于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这样的一种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因为学生的到课率提高了,课堂参与频繁了,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了课内外的教学活动。因而,我们认为以英美文学教育来促进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1]程爱民.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1.

[2]顾明远编.我的教育探索:顾明远教育论文选[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3]向珺.《红楼梦》与中学生人文素养[M].华中师范大学,2006.

[4]范谊,芮渝萍.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J].外国文学研究,2005.3.

猜你喜欢

理工科英美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不理
张英美:授人以渔共同致富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理工科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研究
文学作品与数学
师范类院校理工科科研发展问题探析
有关理工科线性代数教学改革必要性的探讨
文学作品与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