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文化里的图像转向

2011-08-15皮海兵肖昕

大家 2011年15期
关键词:图像文学文本

皮海兵 肖昕

我们生活在图像中。不论是否喜欢,我们已处于一个图像成为文化主导形式的社会。这决非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正是日常生活本身。无论是影视或广告,杂志或MTV,建筑或造型艺术,我们已经跌入这个图像的漩涡里。语言从文化的制高点跌落下来,文化已从以语言为中心转向了以图像为中心,即“图像的转向”已经取代了“语言学转向”(罗蒂),当下的社会已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景观的社会”(德波),世界成了图像的世界,即图像成为世界并且是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本文认为,后现代文化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图像的问题,当然,网络文化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图像的问题。

一、图像的转向

如今,以网络文化为代表的产业性或大众化,至今已蔓延到整个世界。在音乐和其他媒介的辅助下,文化产业已日益变成了视觉文化产业。当今,还可以进一步地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下一个时期,即超越了视觉阶段而日益成为多种媒体和多种感觉的时期。尽管如此,图像仍是主要的传播媒介。与德博尔提到的60年代的景象社会相比,当时的景象社会真正处于其初级阶段,而今天的景象社会已经步入一个得到完全发展的阶段。阿莱斯认为,正是这种视觉的、“图像的”丰富,以及媒体文化的过剩,常常被看做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之间彻底断开的分水岭的论据。

当然,本文把当前流行的文化仅仅归结为图像(包括那些虽不明显却同样重要的声音和文本,甚至各种各样作品的触觉和空间特征),是有简单化的嫌疑。黛布雷指出,一种文化(或媒体)没有必要取代另一种文化(或媒体),然而,它能做的也只不过是对另一种文化加以补充。一切艺术都是合成的艺术(既有文本又有形象);一切媒介都是混合媒介,把不同语码、话语习惯、渠道、感觉和认知模式综合在一起。“纯粹的”文本也融会了视觉性,尤其是当这些文本被书写成或印刷成可视的形式时。可以把形象读作文本的观点在当今的艺术史中已经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理查·罗蒂把哲学史描述成一系列的转向,而视觉文化的出现,显现了西方文化发展在经历了一次“语言论转向”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转向,即“图像转向”。我们甚至可以说,视觉文化作为一个课题的出现,是对“语言论转向”的一种挑战,它深刻地动摇了语言(尤其是言语)的霸权地位。一个不仅由图像所再现的世界,而实际上是由图像制造所构成并得以存在的世界。它完美地描画了本文所说的后现代文化中的“图像转向”,即我们生活在一个形象的世界里,用德里达的话说,在这个世界上图像之外一无所有。维特根斯坦认为一幅图画迷住了我们,我们无法走出来,因为它就在我们的语言当中,而语言则无情地向我们重复自身。罗蒂决定“把视觉的、尤其是镜像的隐喻完全排除在我们的言语之外,”这与维特根斯坦的形象恐惧和语言哲学对视觉再现的普遍焦虑相呼应。本文想要说明的是,这种焦虑,这种要保护“我们的言语”而抵制“视觉”的需要,就是表明图像转向正在发生的一个准确无误的信号。

二、文学退居配角

在图像一统天下的消费社会里,既不能直接见诸功利、亦不能给感官带来即时享受的文学,似乎已成为一团无用的激情。文学在生活世界的功能和位置相当于“知识分子的乡间别墅”,类似老宅古旧雕梁上的模糊花纹。同样,基于各种原因,造成了网络文化格局图像中心化与文学边缘化的状况。

在后现代文化甚至网络文化中,文学迅速地游移至后台,而中心舞台则被图像文化的耀眼光芒所普照。而且,这个中心舞台不仅仅是个舞台,而是整个世界:在公共空间,这种图像审美化无处不在。后现代主义的最惊人之处就在于它把所有语言都融入了图像之中,越来越趋于把那些本身并非视觉性的东西予以视觉化。人们的经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具视觉性或是更加视觉化,从卫星照片到医学上的人体内部摄像,简直是包罗万象。

当然,本文为网络文化里的图像寻找存在根据,并不表明我们只推举图像,而贬低文学。图像对文学的冲击的确存在,但我们并不因此即实施二元对立的逻辑或采用非此即彼的价值判断。值得注意的是,在网络文化里,人不应该沉醉于图像的汪洋而疏于对文学园地的关注与培育,打个比方,如果说图像已成为人们文化现实层面的欢愉驿站,那么文学则构成人类存在的深层的精神家园,正因为如此文学更有根的意义。

三、网络文化的图像本质

我们可以说,图像文化是一个交叉领域,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策略,而不是一门学科。它依据其所提出或试图提出的问题来获得界定。图像文化并不取决于图像本身,而取决于对图像或是图像存在的现代偏好。图像化在整个现代时期已经是司空见惯的,而在今天它几乎是必不可少的。魁奈(Quesnay)认为图像化的原则是,图像并不取代话语,而是使其变得更易理解、更敏捷、更有效率。计算机使用目前占主流的可视化界面,这并没有什么必然的理由,只是因为人们现在更喜欢这种方式而已。当代图像文化不再被看作只是“反映”和“沟通”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它也在创造着这个世界。

本文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称今天的时代是一个图像时代,或者说网络文化是一种图像文化,还有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我们今天的图像视觉经验大都是一种技术化的图像视觉经验。世界通过图像机器被编码成图像,而我们要借助机器来获得有关世界的图像经验。这样,在看的行为、图像与机器之间就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或是被动地接受,或是抵抗,或是妥协与合谋。其关注点不再是图像对象的可见特征,而是图像对象和看的行为的可能性机制。

本文还要说明的是,网络文化是图像性的,但不是仅仅指纯粹的图像,而是包括图相继术、文本图像、主体观看行为、看读写的融合、图像生成与呈现机制等等方面。正如荷兰著名的文化理论家和批评家米克·巴尔(Mieke Bal)在《视觉本质主义与视觉文化的对象》一文中指出的:“看的行为根本上是‘不纯粹的’……这一不纯粹的性质也可能适用于其他基于感官的活动:听、读、品尝和嗅。这种不纯粹性使得这些活动可以相互渗透,因而听和读可能也有视觉性的东西介入。因此,不能文学、声音和音乐排除在视觉文化的对象之外。”巴尔认为,视觉性是展示看的行为的可能性,而不是被看的对象的物质性,正是那一可能性决定了一件人工产品能否从视觉文化研究的角度来考察。甚至“纯粹的”语言对象,如网络文学文本,都可以以这种方式作为视觉性加以有意义和有建设性的分析。这就是说,视觉性的研究指向的不是视觉对象本身的物质性或可见性,而是看的行为,是隐藏在看的行为中的全部结构关系或者说对象的可见性何以可能的条件。因而,对诸如网络文学文本的视觉性的研究并不是去考察文本如何描述了看的行为,而是要去揭示这一看的行为在网络文本叙事的瞬间所生发出来的隐秘机制。

[1][斯]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2][美]W.J.T.米歇尔. 陈永国,胡文征译.图像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什么是视觉文化?[J].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4][美]马克·波斯特.范静晔等译.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图像文学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我们需要文学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A、B两点漂流记
名人语录的极简图像表达
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的重难点讲析
我与文学三十年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