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普通高校《音乐鉴赏》课教学模式的探索

2011-08-15

大家 2011年15期
关键词:音乐鉴赏音乐作品音乐

黄 玮

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新世纪教育的主题,随着国家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相继出台,公共艺术类课程的设置、教学管理等日趋规范,探索、研究《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模式,对于完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教育学基本原理的指导下,针对普通高校大学生在音乐审美活动中的特点,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三点新思路,重点论证它们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具有的优越性和可行性。

一、普通高校大学生在音乐审美活动中的特点

在音乐鉴赏活动中,学生通过音响形态由表及里地认识和理解音乐作品,他们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以反馈的方式影响音乐的创作和表演。

(一)人文素养普遍薄弱

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和我国现阶段教育制度及教育现状的影响,大部分普通高校大学生从中学阶段的学校教育起就普遍缺乏持续、系统的全面人文素养的培养,如李岚清同志所言:“我觉得目前正在高等院校学习的青年在美育方面还需要补课。”

(二)音乐知识水平低

据调查,近年来在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中“音盲”现象比较普遍,个别大学抽样统计显示,略识五线谱的学生只占学生总数的千分之二左右,有音乐特长的学生更是屈指可数。

(三)音乐鉴赏的作品范围窄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不具备专业设备的音乐厅并有定期组织专业水平的高雅、严肃音乐作品演出的社会综合能力,广大青年学生大都被通俗、流行音乐所包围,社会大环境使得他们音乐鉴赏作品的范围较为狭窄。

(四)音乐听觉能力低

所谓音乐听觉能力,是指欣赏者对各种音乐音响的适应能力、辨别能力和理解能力。其能力的提高必须有赖于长期的、有计划的、有规律的专业训练与培养。

以上集中谈到的都是大学生在音乐审美活动中的不利因素,但他们相对单纯的音乐审美观念、有限的音乐文化知识和对人文艺术类知识的强烈渴求,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一个宽广、灵活的创造空间。

二、对《音乐鉴赏》课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改变“重西轻中”的教学内容结构,把中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作为教学内容的基础

在我国,从上个世纪初以“学堂乐歌”为起点的音乐教育一开始就主张“以西为师”,对于我国民族传统音乐过多地强调它落后的一面。因此《音乐鉴赏》的教学内容大多以西方音乐作品为主,中国民族传统音乐只占极小的比例。这种“重西轻中”的教学内容结构首先违背了教育学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对于音乐艺术素养普遍薄弱的大学生群体,一开始就从织体结构复杂的西方音乐作品入手,学生们捕捉不到音乐形象、产生不了情感共鸣,最终导致对音乐审美活动兴趣与信心的丧失。其次,这种“重西轻中”的教学内容结构误导大学生们产生了轻视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观念,认为西方音乐比国乐先进、高雅。我国的民族传统音乐代表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气质、神韵及审美习惯,是宝贵的民族文化财富,只有越具有民族性才越具有世界地位。把中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作为课程内容的基础,首先,有利于建立大学生学习音乐艺术的信心,以民族音乐文化为切入点,即在亲切自然的教学氛围中用音乐母语引导学生轻松走进音乐世界。第二,有利于建立大学生民族文化本位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有利于更好地继承弘扬民族文化。

当然,选择民族传统音乐的教学内容也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基本教学原则,具体做法是:可计划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作品占约6/10的课时比例,把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艺术形式分为若干专题,如《乡音乡情——中国民歌鉴赏》、《梨园风景——中国戏曲音乐鉴赏》、《踏雪寻梅——中国民族器乐曲鉴赏》等,先从雅俗共赏的声乐作品入手,再过渡到器乐作品,以作品为主线,推及人文艺术类的各种知识,带领学生轻松步入音乐殿堂。在此基础上,有选择地把西方音乐中的优秀作品引入课堂,在中西音乐文化的对比、交流中提高学生全面的音乐文化素养。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重点论述“比较欣赏”和“音乐表演实践”两种教法的实际运用

普通高校《音乐鉴赏》课是以提高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综合人文素养为目标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方法不能生搬硬套音乐院校的传统教法,教师应开阔思路,因材施教,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下面作者将详细论述“比较欣赏”和“音乐表演实践”两种教法的实际应用。

第一,“比较欣赏”的方法,即先将音乐作品按地域、年代、作曲家、题材、体裁等各种标准分类组合,再从音乐文化内涵的多角度确定作品之间有艺术价值的、有趣味性的可比点,在比较中拓宽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和感性触角,从而切实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首先,从同主题的中、外音乐作品所折射出的东、西方民族文化内涵的角度作比较。二胡变奏曲《二泉映月》(华彦钧)与《第五(命运)交响曲》(贝多芬)之比较:两个作品无论从地域、年代、作曲家风格,还是从体裁、调式调性、演奏形式以及音响效果等方面来说都相去甚远,但“人与命运”的主题是相同的,这与中西两位音乐家同样坎坷、艰辛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尤其是贫困、压抑的童年生活奠定了他们倔强、敢于抗挣、不屈服于残酷命运的性格基础。反映在音乐创作上,《二泉映月》与《命运交响曲》是他们用音乐语言对“命运”的诠释:前者是中国版的“命运”,月夜下的二泉边,一位身着长衫的清瘦长者,感怀命运的坎坷、艰辛,一声叹息的背后蕴含着中国式的倔强、韧性、执着和不屈服;后者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位西方巨人,用自己有力的双手紧紧扼住残酷命运的咽喉,并最终战胜命运高唱胜利的凯歌。同样的“人与命运”的主题,音乐作品折射出中西方文化不同的民族气质和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敛、含蓄、质朴的特点与西方文化中浪漫、率直、张扬个性的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其次,从同体裁音乐作品采用不同地域音乐语素来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作比较。中国民族歌剧《白毛女》中《北风吹》唱段与西方浪漫主义时期法国歌剧《卡门》中卡门的咏叹调《爱情像一只自由的鸟》(《哈巴涅拉舞曲》)的比较:两段音乐作品分别刻画的是两部歌剧的女主人公形象。《北风吹》由前后两个乐段组成,以河北民歌《小白菜》和《青阳传》为音乐素材,中国河北民歌优美流畅、亲切朴实的曲调特点形象地刻画出农村姑娘喜儿纯真善良的性格、质朴可爱的形象以及盼望父亲回家过年的急切心情;卡门的咏叹调采用了非洲黑人舞曲“哈巴涅拉”为音乐素材,它是由非洲传入古巴,又由古巴传入西班牙的一种中速的二拍子舞曲,旋律中常包含附点节奏和三连音,与探戈舞曲的节奏相似,富于动感和弹性,刻画出西班牙吉普赛女郎卡门大胆泼辣的性格以及妩媚迷人、风情万种的形象。

第二,“音乐表演实践”的方法,是依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在音乐鉴赏课堂中增加一定时间的表演环节,学生和教师既是表演者也是观众,在艺术实践中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教师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表演内容,内容健康的音乐作品都可以表演,表演形式不限。观众们对“演员”的表演评头论足,教师可对大家的意见做归纳、总结,对表演形式和作品做较为专业的评述,以此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音乐表演实践”的教学方法优势表现在:一,音乐理论与音乐实践紧密结合,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与运用。二,它使学生充分领悟到音乐艺术活跃、感性、富于创新的独特气质。三,它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加强了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凝聚力。

(三)以测试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为考试重点

考试是总结性的检查,是了解学习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笔者认为各种音乐听力题是测试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音乐鉴赏能力主要表现在音乐审美活动中的以下几个方面:对音乐形象的把握能力、对音乐情感的理解能力、对音乐(自然)环境的感知能力、对音乐语素来源地的判断能力、对综合音乐文化知识的掌握能力等。教师应围绕以上几个方面来设计题型。下面介绍笔者在教学中的部分题型实例:

例题1:连线题,请判断下列音乐片段塑造的人物形象。

播放音乐片段A《阿尼特拉舞曲-培尔金特组曲》、B彼得主题-《彼得与狼》、C南霸天主题-《红色娘子军》、D《土耳其进行曲》(注:字母后的乐曲名不出现在卷面上),选项是轻骑兵、妖冶女郎、活泼少年、反面人物或恶势力,请把音乐片段和相对应的人物形象用连线连接。

例题2:连线题,请准确判断下列音乐片段对情境、氛围的描写。

播放音乐片段A《十面埋伏》、B《二泉映月》、C《金蛇狂舞》、D《花好月圆》,选项是静夜沉思、群情激昂、欢乐祥和、紧张萧飒,请学生把音乐片段和相对应的情境氛围用连线连接。

例题3:连线题,请判断各段音乐描写的自然环境。

播放音乐片段A《在中亚西亚草原上》、B《贝多芬奏鸣曲(暴风雨)》、C《彝族舞曲》、D《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引子,选项是暴风骤雨、山村夜色、秀丽江南、辽阔草原,请把音乐片段和相对应的自然环境用连线连接。

例题4:听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和意大利民歌《我的太阳》,可从中西民歌类型、风格特点、民族文化内涵等方面设计题目。

以上例题只是以连线题或简答题的形式介绍给读者,教师可根据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设计题型,例如选择题:

例题5:新春佳节,全家团聚吃年夜饭,请为此情景选择背景音乐。播放以下音乐片段,A《彩云追月》、B《悲怆》、C《喜洋》、D《花好月圆》、E《江河水》、F《四季之春 》、G《拉德斯基进行曲》(多项选择)。

其次,除了以笔试形式设计的各类听力题以外,考试中还可以加入较小比例的口试题,与前面论述的“音乐表演实践”的教学方法相对应,在从欣赏者到表演者的角色转换过程中考查学生艺术实践的能力及综合的音乐素养,如:

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健康的审美趣味以及高尚的审美理想,是《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目的,不断研究、探索教学模式的新思路是教育者肩负的重要职责。本文针对教学模式提出的新思路,还需要在教学实践和进一步的理论研究中接受检验,以此促进教学不断完善、规范,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为培养具有高尚的审美情操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尽力。

[1]睢文龙.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张前.音乐美学基础[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音乐鉴赏音乐作品音乐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圣诞音乐路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浅谈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
浅谈优化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路径
新课改下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高中音乐鉴赏课
音乐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