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束缚了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与《圣经》的互文解读

2011-08-15高莲芳

世界文学评论 2011年2期
关键词:哈姆雷特圣经杀人

高莲芳

一、《圣经》文本表明了不可杀人的哲学观

雨果曾经这样写道:“英国有两本书:一本是它创作的;另一本却创作了它。那就是莎士比亚的作品和《圣经》。”①通过研读《圣经》,可以发现它传扬上帝爱人和救赎人类的初衷和过程,以及西方价值观中种种爱人如己的为人处世的道理,此外,还蕴涵着不可杀人的伦理道德观。

二、《哈姆雷特》与《圣经》的互文解读

(一)爱人与不可杀人

上帝爱人的主题思想在不可杀人这条诫命中就有体现。“你岂不曾知道吗?你岂不曾听见吗?永在的上帝耶和华(the everlasting God,the LORD),创造地极的(the Creator of the ends of the earth),并不疲乏,也不困倦,他的智慧无法测度”(699)。当哈姆雷特无法承受丧父母亲改嫁叔父这一系列的人生变顾时,他很自然的想到了自行了断——求死,求问上苍和上帝:“啊,我愿这太、太坚固的肉体消溶分解而成露水!或是上苍不曾定那教规禁止自杀!啊,上帝呀,上帝呀!”(莎士比亚29)他的教规,就是指上帝的诫命、律例、典章,不可杀人,当然也包括不能杀自己。约指上帝在何烈山面对面对摩西说话,上帝与人所立的约是永远的,是不可改变的。当滔天的灭绝恶贯满盈的人类和牲畜的洪水过后,彩虹出现在云彩中的时候,上帝说:“虹必现在云彩中,我看见,就要纪念我与你们和各样有血肉的活物所立的永约”(7)。上帝对挪亚说:“这就是我与地上一切有血肉之物立约的记号了”(7)。哈姆雷特熟识上帝与人所立的永约,他禁止了轻生之念,却也不把自己的生命看为宝贵,鬼魂召唤,好友拦阻的时候他毅然前往:“怎么,有什么可怕的?我不以为我的性命有一根针那样值钱;至于我的灵魂,那是和他一般的不灭,他能加害什么吗?他又在招我去;我要跟他去”(莎士比亚63)。上帝是多么的慈爱啊,他借着马太的口告诉我们“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他们;唯有能把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里的,正要怕他。两个麻雀不是卖一分银子吗?若是你们的父不许,一个也不能掉在地上;就是你们的头发,也都被数过了。所以,不要惧怕,你们比许多麻雀还贵重”(12)。哈姆雷特相信我们自己的生命本身并不那么值钱,而是被上帝看为宝贵,所以他绝不会懦弱而贪生怕死。哈姆雷特是勇敢无畏的,是有知识的因为他知道他的灵魂是不灭的,他所担忧的是千万不要落入硫磺火湖,在上帝的审判桌前,面临第二次的死,那将是可怕的。

(二)哈姆雷特对死亡的思考

人死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哈姆雷特思考的是什么问题呢?他的困境究竟缘何而起呢?“死后”成了焦点的中心之所在。对于莎士比亚的名句中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我们来探个究竟吧。有别于朱生豪先生的翻译,“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梁实秋先生把“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翻译成“死后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问题”(莎士比亚135)。纵观上下文和全剧的主题,梁先生的翻译似乎更加贴切。

当然,在未知面前哈姆雷特愿意相信人在尘世是客旅是寄居的,我们的列祖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他们都是存着信心死的,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却从远处望见,且欢喜迎接,又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说这样话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个家乡。他们若想念所离开的家乡,还有可以回去的机会,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所以上帝被称为”他们的上帝,并不以为耻。因为他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252)。

而未经洗礼、忏悔和圣餐的,莎士比亚怀着同情和悲怜他们所将要面临的审判。上帝判定那些“胆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杀人的、淫乱的、行邪术的、拜偶像的和一切说谎话的,他们的分就在烧着硫磺的火湖里;这是第二次的死”(291)。

《哈姆雷特》剧本中,鬼魂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王子哈姆雷特的父亲老哈姆雷特。还有人说,在庆祝救主诞辰的节候,鸡是整夜的叫个不休。《哈姆雷特》中,从表层来看:鸡叫则标识着天亮,天亮鬼魂要消失,可是挖掘深层,从《圣经》中我们可以得知鸡叫是象征着彼得的觉醒——他意识到,正如主耶稣预言的那样,即使他自认为多么地爱主,三次不认主这一事实却摆在眼前——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今夜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34)。…彼得想起耶稣所说的话:“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34)。他就出去痛哭。还有其他两部福音书记载:“耶稣说:‘彼得,我告诉你,今日鸡还没有叫,你要三次说不认得我。’主转过身来看彼得。彼得便想起主对他所说的话:‘今日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他就出去痛哭”(99)。耶稣说:“你愿意为我舍命吗?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123)。这可否也预表着哈姆雷特即使非常地爱他的父亲,却也可以有敢做敢为的血性被思前想后的顾虑害得变成了灰色,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也往往因此而中途旁逸,壮志全消的可能呢?

(三)人的元素与伟人装疯

伟大的莎士比亚喜欢用尘土(Dust)来表示人的元素,把生死看得平淡又高贵,这一词汇在整部剧作中被多次引用,表明了莎士比亚的处事观。王后劝勉哈姆雷特的时候说:“哈姆雷特好孩子,抛去你那一层昏黯的气色。对丹麦王表示和气一点。别竟垂着眼皮在尘土里面去寻你高贵的父亲。有生既有死,经过尘世以达于永恒”(梁实秋35)。人源于尘土死后归于尘土,这是《圣经》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我们的始祖亚当犯罪吃了不该吃的善恶树上的果子以后,上帝说:“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3)。如果我们明白这一真理,那么也许就不会把名利再看得那么重了:“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生命”或作“灵魂”),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21)。而哈姆雷特并不将自己的生命看得如何之高,同亚萨一样,他觉得在复仇面前迟钝的自己不过“畜类而已,一个人只知饱食酣睡无所事事,这算是一个人么?畜类而已(A beast)。上帝造人,使我们有这样广大的智力,能够瞻前顾后,当然他决不能赋予我们神圣的理性而又霉着不用”(莎士比亚211)。亚萨这样的在上帝面前自卑和哭泣:“我这样愚昧无知,在你面前如畜类一般。然而我常与你同在。你搀着我的右手。你要以你的训言引导我,以后必接我到荣耀里。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谁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没有所爱慕的。我的肉体,和我的心肠衰残。但上帝是我心里的力量,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远”(560)。哈姆雷特也在赞美上帝的伟大——“上帝造人,使我们有这样广大的智力”(莎士比亚211),在他面前自卑“一个人只知饱食酣睡无所事事,这算是一个人么?畜类而已”(莎士比亚211)。其思想和语言都一脉相承,如出一辙。

在创作的情节中,只有智者装疯,才装得像,装得能够瞒天过海,躲过灾祸。当大卫躲避扫罗追杀逃到加特王亚吉那里的时候,在他们手下装疯癫、在城门的门扇上胡写乱画、使唾沫流在胡子上。而不能自缢,又无法逃脱冤孽,生来要纠正这时代的错乱的王子,为了查明鬼魂所说的事实真相,权宜之计,乃是装疯卖傻,先保住性命,再做打算了。

三、《圣经》启示下对哈姆雷特王子形象的理解

追溯中世纪英国的历史,《圣经》虽早已存在,却还没有一本英国各阶层可读到的版本。1604年,英王詹姆士一世下令,由四十余位教授、《圣经》学者、牧师和语言学家共同将《圣经》从拉丁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翻译成中古英文。自从这本拥有永久皇家版权的钦定版《圣经》出版后,普通的英国人都能读到《圣经》。当时伊丽莎白时期,基督教作为国教,其思想是深入人心的,“上帝的道路高过人的道路,上帝的意念高过人的意念”(718)。对于杀人及对杀人者的报应已经在《圣经》中记录得相当详尽和清晰了。如果人自行判断和计划报仇,那么冤冤相报何时了呢?因为上帝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179)。那样,整个社会的制度和秩序就会混乱不堪。上帝要世人顺服他的律法,服从他的审判和命令,因为他是最高权力的主宰,是整个宇宙的大君王。

莎士比亚的悲剧之所以称为悲剧之正典,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描写的人物都是君王将相。根据《圣经》,这权柄是出于上帝的。“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上帝的,凡掌权的都是上帝所命的”(180)。能够把他们在困境中的内心善与恶的冲突、较量和争战,公正不阿、不偏不倚、惟妙惟肖地搬上舞台,展现给芸芸众生,以为示范,本身就是英雄豪迈的壮举,增添了悲剧的魅力,发挥了悲剧对灵魂的净化升华作用。

哈姆雷特作为一国的王子,受到最好的教育,他深谙这些道理和上帝的法则,他是一个似乎软弱却又刚强、似乎放荡却又高贵、似乎懦弱却又勇敢、似乎愚笨却又智慧的王子。单纯的表面的替父报仇为他内心正义和邪恶的较量所取代,他思索人生,在复仇和良心面前苦苦思索,上下求索,进退两难。但是,熟悉上帝法则的王子如何能够知法犯法呢?所以,如果单纯按照中国传统的理念和价值观认为:杀人者偿命,为父报仇,天经地义,而哈姆雷特为何如此优柔寡断,迟疑不决呢?《圣经》之伦理道德早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就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不容忽视,莎翁本人是持定上帝爱人思想的人文主义文学巨匠。王子无法果敢立刻去杀叔报父仇,刻骨铭心的《圣经》伦理道德在他心中徘徊,此原因之一,其二是因为《圣经》中上帝教导人生的路程当在爱中行。哈姆雷特本性善良,使他无法杀人,即使是杀自己的杀父仇人也难。

“我们应当彼此相爱,这就是你们从起初所听见的命令。不可像该隐,他是属那恶者,杀了他的兄弟。为什么杀了他呢?因自己的行为是恶的,兄弟的行为是善的……我们因为爱弟兄,就晓得是已经出死入生了。没有爱心的,仍住在死中。凡恨他弟兄的,就是杀人的。你们晓得凡杀人的,没有永生存在他里面。主为我们舍命,我们从此就知道何为爱,我们也当为弟兄舍命”(270)。

所以,不论是出于何种原因,哈姆雷特王子替父报仇的手段是杀死叔叔克劳狄斯,内心冲突是是否杀人,再加上责任重大,过于他所能够承受的,他甚至于想要自己了断,生与死在他心中内战,他是何等的痛苦。而至高上帝的法则是杀杀人者遭报七倍,或是七十七倍,落在永生上帝的手中是何等的可怕啊?上帝要人敬畏他,等候他:因为记着说:“主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所以,你的仇敌若饿了,就给他吃;若渴了,就给他喝。因为你这样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你们不可为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180)。在上帝面前,哈姆雷特深信杀人都是出于那恶者魔鬼和撒但的引诱,如果凌晨的鬼魂是个恶鬼来引诱他犯罪,使他被父亲去世的悲哀丧失理性和良知,仇恨他的叔叔,滥杀无辜,那么纯洁善良的哈姆雷特岂不是经不起上帝的审判,要下地狱去面临第二次的死亡、悲悲戚戚地下到阴间去了却一生了吗?“亲爱的啊,一切的灵,你们不可都信,总要试验,那些灵是出于上帝的不是,因为世上有许多假先知已经出来了”(180)。

整部戏剧中,哈姆雷特和克劳狄斯,以及王子内心的自我冲突和冲突的自我,成为一条主线。如果鬼魂是个善鬼,所说是真,即其真是其父的魂灵,那么,王子能否替天行道,自己报仇,弑弑父者呢?这是王子心中的冲突所在。“他正在祷告,我现在恰好可以动手了;我现在就下手,这样他就可以上天堂去了,这样,我也要遭报了。这事还得考虑一下。一个恶棍杀了我的父亲,为此,我,父亲的独子,却就把这个恶棍送上了天。岂可如此?这简直是受雇于他,而非报仇了!”(莎士比亚179)

从现任的国王克劳狄斯,哈姆雷特的叔叔兼继父的视角来看问题,如果他知道王子佯疯,并知道他是真正的杀人凶手,再加上他篡夺王位,娶其亲母;并且,假使哈姆雷特王子指出他娶他哥哥的妻子是不合乎律法的,正如施洗约翰曾对希律说:“你娶这个妇人是不合理的”(18)。一样,那么,这个继子哈姆雷特不仅仅是头号危险人物,而且还真正成为揭他短嘲讽藐视他的不共戴天的仇人。再加上克劳狄斯杀人、嫉妒、凶残的本性,必恨恶哈姆雷特,并且非要置他于死地不可。“我不喜欢他,并且由他这样疯闹下去于我们也不利。所以,你们准备去,我随后就下令委任你们和他一同到英格兰去;为我的国王的地位着想,也不能容忍由他的疯狂随时可以产生的这样近身的危险”(莎士比亚173)。把他送往英国,是因他惧怕百姓,暂时不采取行动的权宜之计,而最终杀死哈姆雷特,斩草除根是势在必行的。哈姆雷特在查知真相之后,先下手为强,杀掉克劳狄斯,保障生命安全的唯一出路。但是,这位王子生性善良,迟迟没有按照鬼魂所说的去施行复仇计划,仔细斟酌、查明实情才下结论动手,这才是酿成悲剧的真正原因。最后一幕,舞台上决剑的哈姆雷特是正义勇敢的化身,但是,没有利用权势和计谋,哈姆雷特成为克劳迪斯阴谋的牺牲,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哈姆雷特在丧父和复仇的重担和重压之下,既没有违背上帝的旨意,也没有犯罪滥杀无辜,这是他的英勇和良善之所在。

《圣经》文本表明了不可杀人的哲学观,因为上帝,也只有上帝才是最终的审判者。《哈姆雷特》与《圣经》的互文交叉,形象地揭示出了哈姆雷特的人生困境。从《圣经》关于不可杀人的哲学观之新角度重新审视哈姆雷特所面临的困境,不难发现哈姆雷特无比善良、敢于面对邪恶,但是他熟悉上帝的法则,内心敬畏上帝对杀人者的惩罚,并甘受其约束,从而无法杀人以施行复仇。他并不是传统意义上所认为的性格懦弱、踌躇不果的王子。他内心冲突的不是替父报仇的杀人行动,而是行为之后的报应、所要面临的审判及死后的梦境。被自我束缚了的哈姆雷特最终冲破了思前想后的顾虑,终于站出来,作为一个时代的英雄,为纠正这个时代的错误而生,站在决斗场上,以改天换地为己任,想要纠正这个时代的错误,与邪恶较量,成为了正义与勇敢的化身,将自己完全的交托给了全能的上帝,突破了自我的束缚。

注解【Notes】

①雨果·维克多:《威廉·莎士比亚》,陈世忠译(北京:团结出版社,2001年)255。

②《圣经》(中文和合本)(南京: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2003年)638。本文所引《圣经》内容皆出自本书,下面仅注明页码。

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哈姆雷特》,梁实秋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68年。

猜你喜欢

哈姆雷特圣经杀人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表演哈姆雷特的经历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绑架杀人潜逃24年终落网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圣经》经文中国化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可怕的杀人风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