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族“梦先生”故事研究

2011-08-15

世界文学评论 2011年2期
关键词:异文蛤蟆变体

查 斌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异彩纷呈的世界里,幸运际遇无时不有,机缘巧合无处不在。虽然人类社会脚踏实地,一步一印地走到了今天,但古往今来的人们对于好运道的殷切盼望和执着迷恋却从未停止过。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地位卑微,身无长物,但某一日却阴差阳错地突然发迹“成仙”,之后更是通过一系列的歪打正着而步步高升,最终完成了一场华丽的咸鱼大翻身。这就是名号响亮的“梦先生”,关于他们的民间故事,可以说遍布阳光所能照耀到的世界每一角落。

一、广为流传的世界喜剧故事

“梦先生”型是一个广泛传承流播于世界各个民族和区域的民间喜剧故事(由于在中国汉族地区,这种类型的故事最常见的名称是《梦先生》,所以我们以此作为类型名)。在20世纪,它已为许多故事学家所重视。美国学者斯蒂·汤普森在AT《民间故事类型》中把这类喜剧故事规定为AT1641型“全知的博学者”(Doctor Know-All),并认为它“起源于东方,甚至可以说在欧亚两洲都大为盛行,也在非洲和甲迈卡(Jamaica)、乔治亚的黑人中,在路易斯安那的法裔中出现。总之,已知不同文本超过四百”,“整个《全知的博学者》故事在印度最古的文学故事集中可以找到,并常见于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笑话书中”(汤普森172-173)。

较早注意到AT1641型中国故事的是德国学者艾伯华,他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一书中把这种类型的故事归类为“190.有言必中”,并将其基本情节概括为:(1)一个人被认为能够做出正确的预言;(2)他多次尝试,但总是偶然获胜;(3)他因此获得最大的幸福与最高的荣誉(艾伯华279-281)。

该书列出了14篇异文,分析了母题变化的情况。随后,美籍华人学者丁乃通先生沿用了AT分类法,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对AT1641型的中国故事进行了基本情节单元的概括和分析,并列出了63篇故事异文。从这60多篇异文的分布情况来看,我们发现“梦先生”故事的足迹跨越大江南北,遍及长城内外,广泛流传于汉、藏、蒙、维、回、苗等众多民族地区,为中华大家庭的各族兄弟姐妹、父老乡亲所喜闻乐见。接着,刘守华先生又在其论文“‘全知全能’的幸运儿——‘梦先生’故事解析”中对这一类型的中国故事进行了富有新意的剖析。他发现这一类型故事在藏族地区大量存在,并且将汉族的《梦先生》和藏族的《猪头卦师》加以比较,指出“它们之间显然有着内在关联”(刘守华658-667)。

笔者依据部分民间文学集子,找到了该类型故事的9篇汉族异文①,拟对分布在汉族各地区的“梦先生”故事加以进一步探讨。

二、汉族“梦先生”情节类型的文化内涵

民间文学不同于作家文学,作家文学的文本一旦被作家个人写定、出版、发行,就稳固了下来,极少再发生变动。而民间文学具有口承性,它产生和接受、传承的方式是依靠老百姓的口耳相传。因此,民间文学的文本就具有了极大的灵活性。作为民间文学重要形式之一的民间故事,也同样有这种特点。对待同一类型的故事,不同区域、民族以及讲述人,或是同一讲述人在不同的时间、场合都会产生多多少少的变动,从而形成同一故事类型的不同异文。在这些异文中,提炼出它们所共有的情节单元,并加以重新构拟,就会得出该故事类型的“基本型”,这对于我们探寻该故事在一定文化区域内的原初形态、传承流布情况以及研究其文化内涵都具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笔者通过对9篇故事异文情节单元的分解,构拟出了汉族“梦先生”故事的基本型式:

Ⅰ、一个贫穷位卑的人

Ⅱ、通过一次或两次偶然事件,一举成名,被人们视为具有不凡本领的“活神仙”

Ⅲ、于是,他被官家请去寻找大印

他随口说了一句话,没想到就揪出了窃贼

窃贼请求他的宽宥,他答应或是默许了,自己也侥幸完成了任务

Ⅳ、最后,他获得了应得的荣誉和奖赏,或者他什么都没要,主动回乡过平静的日子。

根据重构出的基本型式,我们可以发现AT1641型的中国汉族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贫穷卑贱的汉子,通过一系列因缘巧合而改变了自身的地位的奇事。

在故事的主题上,它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变。首先是变的起因。故事中的主人公都存在着某种缺失,而这种缺失又主动或被动地寻求弥补。他们或为农夫,或为小手工业者,或为无业游民,一般都贫穷低贱,身处社会的最底层,经常被人看不起,甚至是自己的家人。如山西《梦梦先生》和海佐良《梦先生》中的“妻子”(“媳妇”)就舍不得做好吃的给丈夫。正因为这样,主人公的内心渴望自身地位得到改变,也为他后来歪打误撞当“梦先生”埋下了伏笔。其次就是变的过程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主人公往往先是被一两次意外事件渲染上了“神”的色彩,营造出了一种玄虚的氛围,然后再通过误打误撞找到官印而使众人对他的“神”确信不疑,最终才赢得了尊重或者是财富。第三,变的方式是一种“机缘巧合的误会”,这也是所有故事异文共同的核心母题。主人公碰巧看见别人走失的家畜,而开玩笑地随口说道自己会“打卦”,会“梦”,别人误认为他真的这么“神奇”。接着,他寻找官印的时候,又随口说出一句“不是张三就是李四”之类的话,而抓出了窃贼,因为那两名正巧叫“张三”和“李四”的窃贼对主人公的“神奇”早有耳闻,才会误认为他算出(或梦出)了真相而不打自招。最后,变的结果也大都是缺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弥补。主人公最终实现了大翻身,他们有的获得丰厚赏赐,满载崇高荣耀归乡,有的当上了官,做了驸马,有的虽然又回归到平静生活,但他赢得了众人的尊重。

在故事的叙述模式上,则采取了一种三段式的线性情节结构模式,即:变之前奏→变之过程→变之结果。其中,Ⅰ是变之前奏,Ⅱ和Ⅲ是变之过程,Ⅳ是变之结果。这种结构模式使得故事的线索更加明了,叙述也更为紧凑,并且整个故事是逐步推向高潮的。

此外,在叙述者的情感倾向方面,体现了一种正面的讲述立场。一方面是对主人公借好运道完成自身转变的肯定和赞美。9篇故事异文中的主人公一般本质都不坏,有的还是非常善良的,如《梦二先生》中的孟小二,《黄蛤蟆》中的“黄蛤蟆”,“他人虽丑,但心里善良,喜欢帮助别人”(《中国民间故事集成》663),因此,最后他们都得到了好的回报,使故事带上了一定的劝善色彩。值得注意的是,故事中主人公的“欺骗”(其实质是“误解”)行为都是无心的,也没有丝毫的恶意。另一方面,就是故事都普遍对丑恶进行了鞭挞。“张三李四”之流、皇帝公主、官员大臣等等,后来全部都在主人公的面前原形毕露,丑态百出,强烈的反差极具喜剧效果和讽刺力度。它们体现了汉族人民那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美好的追求和对丑恶的摒弃。

三、汉族“梦先生”的个性化叙事

“老百姓讲述故事一定意义上依赖于他们千百年来创立和形成的民间叙事传统规则,他们一方面遵循传统规约,承继故事的核心元素,一方面又超越传统法则,不断创新故事和发展故事”(林继富136)。汉族“梦先生”故事一方面都共同遵守“变之前奏→变之过程→变之结果”这种三段式的叙事范式,并通过机遇巧合的误解来完成个人转变这个核心母题。另一方面在这种民间叙事传统规约之下,汉族“梦先生”故事又各自朝着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同时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使得中国汉族的1641型故事丰富多彩,千姿百态。这主要体现在故事类型变体的衍生和更为细小的个性化叙事上。

(一)类型变体的划分

笔者所搜集到的9篇汉族“梦先生”故事,虽然都属于同一类型,即AT1641。但如果我们通过情节单元的进一步比对,就会发现它们又可分出两个类型变体:一个是“梦梦先生”(之所以不用“梦先生”,是为了避免与总的类型名混淆),一个是“黄蛤蟆”。笔者将这两个类型变体分别命名为AT1641α和AT1641β。前者有《梦二先生》、《梦梦先生》、《姚发算卦》、《梦先生(陕西版)》、《懒汉占卜》、《梦先生(海佐良版)》6篇,后者有《皇帝和赖虾蟆》、《黄蜞蟆》、《黄蛤蟆》3篇。

AT1641α与AT1641β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后者的主人公拥有一个怪异的名字或绰号,最常见的是“黄蛤蟆”、“赖虾蟆”之类。但这个小细节并不只是角色名称上的差异,更为重要的是,它涉及后文故事情节的安排与发展。在情节单元Ⅲ中,AT1641β比AT1641α多出了一个极富特色和深意的趣味片段,笔者称其为“猜物”。它叙述的是主人公被皇姑(或公主)刁难,让他猜盒子里(手中)藏的东西,他随口说了一句话。这句话一般是“我黄蛤蟆今天难逃一死”之类。“黄蛤蟆”是他的奇怪名字或外号,可偏巧,被猜的事物恰恰是一只被闷死的黄蛤蟆。这个情节与寻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同样是建立在言语误会和理解偏差的基础之上的,并且所取得的效果也同样极具戏剧性和喜剧性。但它的特别之处就在于造成其言语误解的并非他人的名字,而是主人公自己的奇特外号。AT1641β变体其实和国外的1641型故事颇为相似。我们看斯蒂·汤普森在《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中的描述:

一个具有怪名字的农夫名克拉布(蟹)[或克里克特(蟋蟀)、或拉特(老鼠)],他买了博士穿的一套衣服自己穿上,前去冒充“全知的博学者”。皇帝同意考核一下这位智者的能力,命他查缉盗贼。克拉布首先要求得到一席盛筵,在第一个侍者进入餐厅时,他对他的妻子品评说,“那是第一个”(双关语,第一个菜或第一个贼。——译者)。就这样,第二个侍者、第三个侍者端菜进入餐厅时也说“第二个、第三个”。这些侍者都认为他们已被侦知,坦白交待了偷窃行为。对他的本领的第二个考验是,叫他说出覆盖着的盘子装的是给他吃的什么菜,端盘子来时,他明白,他要被考倒了,他绝望地喊道:“可怜的克拉布!”可巧盘中正是满满一盘蟹。给他的第三个考验是找一匹丢失的马,正好以前他隐藏了这匹马,所以便不难找到。(172-173)

除了部分情节的排列顺序有略微差别外,我们发现,AT1641β变体和汤普森所描述的“全知博学者”故事具有着高度的相似性。

而在AT1641α变体中,主人公没有“黄蛤蟆”“黄蜞蟆”之类的怪异外号,因此,“猜物”这个情节片段也自然无法安插了。这很有可能是故事讲述人对故事进行自我编排的个性化展现。是否与区域文化相关,笔者排除了这个可能性,因为在陕西省,我们就同时搜集到了“梦梦先生”(《姚发算卦》)和“黄蛤蟆”(《黄蛤蟆》)两种类型变体。目前,我们只能这样猜测:AT1641α“梦梦先生”是AT1641β“黄蛤蟆”的删节版,或者后者是前者的增补版。它们同属于一个故事类型,则是毋庸置疑的。

(二)类型变体之外

汉族的9篇“梦先生”故事异文,分属于AT1641α“梦梦先生”和AT1641β“黄蛤蟆”两个类型变体。这两个变体之间有着各自的个性化叙事,同样,如果我们把9篇异文当成9个各自存在的独立单元,那么,它们同样是拥有自己的个性化叙事的。不同的母题素,大相径庭的叙述语言,相异的叙事节奏等等,构成了这些故事异文的千差万别,丰富多彩。

不同的地理因素和区域文化,使得故事中的部分母题素打上了地方文化的烙印,体现出了独特的民俗风情。比如来自东北地区的《梦二先生》,主人公孟小二通过一次偶然的机遇,拾到一张没人要的半截年画,“画上有一棵大白菜,菜叶上站着一个蝈蝈儿”,后来他逐渐发现了其中的秘密,“每逢下雨天的时候,蝈蝈儿就在叶子下面避雨,到天晴时候便爬上去晒太阳”(熊塞声27)。从此,他因能知晓天气变化而出了名,命运发生了大转折。在这个情节单元中,年画、蝈蝈儿、大白菜等母题素都是中国北方所特有的事物。故事借这些独特的母题素构造了一个具有一丝奇幻色彩的情节单元。这是在南方“梦先生”故事中所没有的。

叙述语言方面,千差万别的个人风格为这个故事的喜剧性添砖加瓦。例如,在陕西老农傅显仁讲述的《梦先生》中,当主人公得知皇帝召见他去寻找玉玺时,他的心情是被这样描述的:“梦先生一听,吓得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一句话来,暗自叫苦:‘这下完了,咋能让皇上知道了。’这时的梦先生,心里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没有了好主意。最后一想,反正是豁出去了,头割了碗大个疤!看他皇上爷又能把我咋”(《中国民间故事集成》662)。平实的口语加上贴切的歇后语,使得主人公的心情和性格活灵活现于听者眼前。四川人徐志烈讲述的《黄蜞蟆》,公主为难黄其发,让他“算一下我这盒盒头装的啥子”。黄其发登时绝望之极,念叨出几句话准备等死:“掐时是从牵猪起,县官的鹦哥在花园里,皇上的玉印在屋脊上,黄蜞蟆死在盒盒里!”(《中国民间故事集成》623)没想到,公主拿来的盒子里装的正是一只死掉的黄蜞蟆,他又歪打正着地当上了驸马爷。富有儿歌特色的那段话语不仅改变了故事中主人公的命运,使得故事结局极具戏剧性,而且让故事外的听众发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会心一笑。

在叙事节奏上,9篇异文也各不相同。尽管它们都有四个大的情节单元,都遵循“变之前奏→变之过程→变之结果”这个线性结构模式,但它们的叙述进程却各有轻重急缓。最完整的《皇帝和赖虾蟆》,具有10个更小的情节片段。开始主人公贫贱出场,通过“寻鸡”一举成名,又经过“寻鹦哥”名声更加响亮,进而被皇帝召见寻找玉印,步步高升当驸马,最后歪打误撞退敌兵。可谓是层层渲染,步步推进。尤其是最后当驸马退敌兵的情节,又明显融合了AT1641C1“皮匠驸马”(丁乃通309)型故事的部分内容。而最简单的《姚发算卦》只有6个小情节片段,虽然没有《皇帝和赖虾蟆》的极尽渲染之所能,但也算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汉族的个性化叙事,是在大的民间叙事传统规则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传统规则就像一个强大的磁场,无形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所有母题或情节单元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都必须始终紧紧围绕着这个中心进行。刘魁立先生在其论文“民间叙事的生命树——浙江当代‘狗耕田’故事情节类型的形态结构分析”一文中,认为“狗耕田”故事的形态结构就像一棵大树,情节基干和中心母题是树干,而其他的类型变体、母题元素等则是旁枝,“树干上有树芽,树芽长成枝,枝上再生枝,于是我们就有了一棵鲜活茂盛的树”(刘魁立68)。借用先生的观点,我们发现,中国汉族“梦先生”故事也如同这样一棵茂盛的大树,民间叙事传统规则是大树的基干,在基干上,又分出了“梦梦先生”和“黄蛤蟆”类型变体这两节支干,而在这两节支干上,又各自发芽长叶,开花结果,体现了更加个性化的叙事特征。同时,它们之间又相互纵横交错、你来我往,共同编织出了一片浓郁的树荫。

民间故事不仅是一个民族用来作为自己的娱乐和审美表现的现行艺术形式,也是这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的生动写照。“梦先生”作为一个世界型的著名故事,产生于印度,又在中国生根发芽,历经千百年而逐渐枝繁叶茂。它身体里所流淌着的智慧血液,积淀着伟大中华民族的文化与文明。“梦先生”故事是世界的,也是中国的,并且在中国更加仪态万千,大放异彩。

但无论是中华民族还是世界上的其他民族,“梦先生”都能在世世代代的口耳相传中满载着老百姓的美好愿望而不断向上生长。它不仅给普通民众的单调生活带来愉悦和激情,慰借人们的心灵;更以它富有哲理的文化意味不知不觉地启迪人们的智慧、陶冶人们的性情。“梦先生”以及其他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的著名民间故事,它们永远是一份供全人类享有的文化珍宝。

注解【Notes】

①9篇故事异文分别为:熊塞声整理:《马郎·梦二先生》(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26—31;《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山西卷·梦梦先生》(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9年):753—754;《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吉林卷·姚发算卦》(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2年):920—922;《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陕西卷·梦先生》(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6年):661—663。海佐良:“梦先生”,《故事大王》4(2002):65—67;《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懒汉占卜》(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8年):749—751;钟博约整理:《蓝鸟·皇帝和赖虾》(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1956年):23—31;《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四川卷·黄蜞蟆》(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8年):621—622;《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陕西卷·黄蛤蟆》(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6年):663—664。

艾伯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王燕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郑建威等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林继富:“故事传统与个性叙事——多人一次讲述一个故事的传承考察”,《民族文学研究》3(2007):134-140。

刘魁立:“民间叙事的生命树——浙江当代“狗耕田”故事情节类型的形态结构分析“,《民族艺术》1(2001):63-77。

刘守华主编:《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斯蒂·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郑海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

猜你喜欢

异文蛤蟆变体
基于DDPG算法的变体飞行器自主变形决策
谈《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的一处异文——读红零札
安大简《诗经·召南·小星》异文考辨
蛤蟆的油
蛤蟆蛤蟆跳嗒嗒
非仿射参数依赖LPV模型的变体飞行器H∞控制
《太上洞渊神咒经》异文考辨
躲猫猫
耀变体喷流高能电子谱的形成机制
中国传统文学的换形变体——论“诗化小说”的兴起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