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成长小说图式结构的原型探究

2011-08-15

世界文学评论 2011年2期
关键词:原型流浪小说

刘 丹

体裁这一概念起源于文学研究,但近年来在应用语言学中受到重视,语言学家们对学术语篇、商务语篇、法律语篇等进行了体裁结构的深入研究,尤其对这些语篇的图式结构(Structure Schemata)予以了关注。其实,文学作品虽然以作家的个人风格见长,但不同类别的小说也有其自身的图式结构。本文将重点探讨美国成长小说的渊源、图式结构和原型。

一、美国成长小说的发展

成长主题的产生大概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从青少年到成年的转变过程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不论是在以捕猎为生的蛮荒时代,还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每个年轻人都面临着走出无忧无虑的孩提时代去承接责任的考验。所以,成长主题出现在不同的艺术领域内,文学作为传承时代精神的载体,当然对这一重要主题进行了深刻的挖掘,从古至今各个时期都有经典的描绘成长的文学作品出现,小说的产生更加速了成长主题的发展。

(一)成长小说的定义

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对成长小说有过专门研究。他在《教育小说及其在现实主义历史中的意义》一文中,对成长小说的特点、分类和人物形象作了系统阐述,认为成长小说“主人公的形象不是静态的统一体,而是动态的统一体。主人公本身的性格在这一小说的公式中成了变数,主人公本身的变化具有了情节意义”(巴赫金230)。所以,成长小说就是以叙述人物成长过程为主体的小说,就是讲述人物成长经历的小说。它通过对一个人或几个人成长经历的叙事,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因此,成长小说应该限制在主人公从对成人世界的无知状态进入知之状态的叙事,也就是说,主人公迈出了走向成熟的关键一步,这种小说才能够看作是成长小说。

(二)美国成长小说的特点

中国文学评论界普遍认为德国教育发展小说是成长小说的创作源头,谈到成长小说,也都统统冠以Bildungsroman的称谓,但通过对这一类型小说的研究,不难发现它只是成长小说的一个分支,有它自己的特色,却不能以偏概全地代替所有成长小说的特点。要想研究美国成长小说,就不能混淆德国教育发展小说(Bildungsroman)和美国成长小说(American initiation novel)两个概念。

德国教育发展小说(Bildungsroman)是德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现象之一。“roman”是“长篇小说”的意思,“bildung”是中世纪神学“人神同形”讨论中的一个关键概念,即“按上帝的形象塑造”。人们开始相信自然的力量和人类的力量可以参与“塑造”,“bildung”后来逐渐演变成为“教育”,“修养”,“发展”的含义,强调对人的德性和理性的塑造。

作为成长小说的一个分支,美国成长小说在发展过程中既吸取了传统成长小说的特点,也有其自身与众不同、自成一派的风格。美国成长小说(American Initiation Novel)中“Initi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开始”,“入会”,“进入”。如上文所说,德国教育发展小说注重主观思辨,在小说中,“个人和社会的矛盾尚未激化成为敌对状态,主人公在生活中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他通过个性的成熟化和丰富化成为社会的合作者的过程”(易光140)。所以主人公是逐渐成熟起来的。而根据芮渝萍的观点,“美国成长小说继承了德国教育发展小说的一些特点,也继承了流浪传奇小说和探寻小说的一些特点,主人公几乎都是‘在路上’,‘在路途中’,获得了人生的启迪和成长”(芮渝萍45)。所以,美国成长小说是名副其实的流浪者的成长故事,美国成长小说的主人公几乎总是在路途中,在行动中,在与外界的接触中产生顿悟。他们往往缺乏细致的思辨,其原因是他们尚且年幼。但他们的顿悟是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

二、美国成长小说的图式结构

美国成长小说能够作为一种小说类型独立存在,只有传统成长小说的共性显然是行不通的,其特性才是更为重要的。纵观美国文学中一些典型的,受到普遍公认的成长小说,如麦尔维尔的《白鲸》,霍桑的《我的亲戚,长官莫里琉克斯》和《年轻的布朗先生》,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斯蒂芬·克莱恩的《红色英勇勋章》,德莱塞的《嘉丽妹妹》以及后期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和埃里森的《看不见的人》,它们在结构上都表现出一个突出的特征,即在情节上大多演绎如下结构:诱惑——出走流浪——迷茫困惑——顿悟。

(一)诱惑——逃避现实的动因

诱惑是美国成长小说中的初始元素,主人公的成长总要经历从天真到知之的过程,诱惑就是成长的导火索。在多数美国成长小说中,诱惑指的是外界事物对主人公的吸引,从而导致他去冒险,在《白鲸》中,食人生番部落酋长的儿子魁魁格对外面世界产生无限的向往和憧憬,这种诱惑使他义无反顾地登上了一艘路过的捕鲸船,开始了他认识世界的过程;在《我的亲戚,长官莫里琉克斯》中,罗宾受到的诱惑是得到继承人的位置从而出人头地,所以他独自一人从乡村到城市找他叔叔;在《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中,诱惑哈克的是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所以他决定沿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在《红色英勇勋章》中,主人公亨利·弗莱明把战争想象得既浪漫又神秘,所以在他眼中,战场有着不可抵御的诱惑力;《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也不例外,认为学校中的一切令他窒息,在未知的情况下,外界已然是一种诱惑,虽然前途叵测,依然好过坐以待毙……不一而足,美国成长小说中的主人公都受到形形色色的诱惑,开始了他们寻求成长的旅途。

(二)出走流浪——大千世界中的流浪者

出走是几乎所有美国成长小说主人公的必经之路,在这一方面,美国成长小说汲取了传统流浪汉小说的营养,“成长小说中的主人公多半是这种或那种形式的流浪汉”(孙胜忠264)。这些成长小说中的主人公们往往不安于波澜不惊的生活,他们更喜欢在大千世界里流浪,但是他们的流浪与狭义的流浪汉小说中的主人公不同,后者大多出身卑贱或身世不明,他们生活在社会的下层,迫于生计,必须挣扎奋斗,他们关注的是物质层面,如食物,钱财,栖身之所等等。他们常常作为他人的仆从或附庸,任人为奴同时不择手段以获得生存的权利。而美国成长小说中的主人公则更关注精神层面,他们之所以流浪并不是为了生计,而是要逃避精神上的空虚或是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是自我放逐,是精神上的流浪者。《哈克贝里·芬恩历险记》中的哈克与吉姆沿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逃避追捕,一路上经历颇丰。如果不出去流浪,哈克是根本无法接触到外外面的世界,也就无法与吉姆患难见真情,结成深厚的友谊。所以,流浪是美国成长小说主人公的主要存在形式。后来的美国成长小说中都有流浪者的身影。《看不见的人》中的匿名主人公同样经历了一系列的流浪历程:被迫离开大学到纽约谋生,他去做油漆工、烧锅炉、遭人陷害受伤后进了医院,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展示了演讲才能被吸收进了兄弟会,发表演说,结果又因过于积极遭到周围人的排斥和追剿,最后到处逃亡,冒充他人,直到潜入地下,他在社会上的流浪之旅才告一段落。在流浪中观察世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正是美国成长小说所信奉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对学校的教育失望透顶,只有通过在社会上的流浪,他才能接受真正的教育,从而长大成人,所以,他不可避免地要做一个流浪者。

(三)迷茫困惑

美国成长小说中的主人公在流浪的过程中经受生活的考验,见识到前所未闻的人和事,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疑惑越来越多,成长正是通过对这些疑惑的冥想与认识获得的。在《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中所描述的社会中哈克所承受的压力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否出卖吉姆是一路上一直迷惑他的一个问题。而在《看不见的人》中,主人公确实更真切地体会到了种族歧视带给他的屈辱,并最终认清了自己属于“看不见的人”,处在一种比被歧视更加糟糕的状态。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同样有各种各样的困惑,在学校中,他周围的一切使他困惑,而流浪的经历带给他的是更多的迷茫和困惑,他同其他美国成长小说的主人公一样,茫然不知所措。

(四)顿悟

乔伊斯在《一位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明确提出了“顿悟说”。乔伊斯这样描绘他的顿悟时刻:“最普通的物体的灵魂似乎在向我们灵光四射,此时的物体给我们带来了顿悟。”①“顿悟说”源自于宗教,乔伊斯将之引入文学,主张通过艺术对生活的细节进行加工,从而使平常的事物焕发出神性,引发主人公的精神感悟,进而使读者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产生豁然开朗的效果。乔伊斯之后的许多作家在表现人物成长的过程中都使用了顿悟,顿悟也成为了美国成长小说结构成分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顿悟对主人公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可以说是成长小说的点睛之笔,往往是小说的高潮所在。

三、美国成长小说图式结构的原型

美国成长小说的“诱惑——出走流浪——迷茫困惑——顿悟”图式结构打造了许多的经典作品,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一结构所体现出来的原型特征。“原型”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 C.G.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提出的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荣格将“原型”与“原始意象”相等同,认为:“每一个意象中都凝聚着一些人类心理和人类命运的因素,渗透着我们祖先历史中大致按照同样的方式无数次重复产生的快乐与悲伤的残留物”。②根据荣格的看法,这些意象,也就是原型,组成了“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不是个人所有的,而是“一种以记忆的意象所特有的形式——也就是附着于大脑的组织结构而从原始时代流传下来的潜能”,③所以荣格假想“集体无意识”的存在是通过遗传获得的,是无意识的深层结构,它是先天的、普遍一致的,是一切民族、一切时代共同的。荣格认为艺术作品中原型意象的出现呼应了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存在,“谁讲到了原始意象谁就道出了一千个人的声音,可以使人心醉神迷,为之倾倒”。④

(一)神话中的成长主题原型

现代西方文学理论批评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N.弗莱在《文学的原型》中探讨了神话和原型的关系:

神话是一种核心性的传播力量,它使仪式具有原型意义,使神谕成为原型叙述。因此,神话“就是”原型,虽然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在提到叙述时说神话,在提到意义时说原型。⑤

在神话中成长主题的原型普遍存在,成长小说的鼻祖,欧洲文学的三大源头荷马史诗、古希腊戏剧和《圣经》无疑验证了这一点。荷马史诗用大量篇幅描述了一些英雄的成长故事,虽然这些英雄中有的是神的后代,有的有神相助,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也经历了千辛万苦,才能完成命运赋予他们的神圣使命。古希腊悲剧中的俄底浦斯王就是神话中成长原型的典型代表。俄底浦斯王虽然带有与生俱来的神性,但他的成长过程却是一出悲剧。圣经中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也向我们昭示了成长的艰难,是一个成长的原型。亚当和夏娃原本住在四季如春、衣食无忧的伊甸园,他们过着自然而幸福的生活。然而,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他们遇到了诱惑。他们屈从于诱惑,受到上帝的惩罚。但是,他们因此而获得了成长的契机,走出伊甸园去开创属于人类自己的生活,为后世的成长小说提供了原型。由此可见,成长主题早已在人类早期的英雄神话中得到隐喻。

(二)成长仪式作为原型

美国成长小说所展示出来的“诱惑——流浪——迷茫——顿悟”这一基本情节模式也以古代民间信仰中意义重大的成人仪式为原型。美国成长小说(American Initiation Novel)中的Initiation一词来源于人类学,取之“开始”,“入会”,“进入”之意,指青少年(Adolescence)经历了生活的一系列磨练和考验之后,获得了独立应对社会和生活的知识、能力和信心,从而进入人生的一个新阶段——成年(Adulthood)。这种磨练或考验往往具有仪式性质,如男孩子要经受割礼、拔牙、纹身等肉体上的痛苦,懂得人生在世的艰难和需要承担的责任,变得更加强大、坚韧,更能适应他所生存的社会。这种“成人礼”作为“我们祖先历史中大致按照同样的方式无数次重复产生的快乐与悲伤的残留物”,已经成为一个原型,存在于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中,等待艺术最化腐朽为神奇的一击。

(三)人类成长的基本模式作为原型

同时,美国成长小说的这一结构模式也是以人类成长的基本模式为原型的,儿童在经历了父母为之创造的童话般的童年时期后,不可避免地要进入青春期,他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并且不满足于这种备受呵护却流于平淡的生活,大千世界的诱惑使他不顾一切地挣脱家庭的束缚,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社会中,在社会流浪的过程中,等待他的往往不是鲜花和坦途,而是荆棘密布,他势必要经受一系列的考验,感受生存的压力,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他会感到迷茫无措,其中有的人在迷茫中堕落、毁灭,有的人在迷茫中顿悟,觉醒。后者逐渐摆脱了童年的天真,认识到儿童世界的虚幻性和成人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这一过程中,青少年获得了成长,获得了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的新认识。

美国成长小说正是用小说艺术诠释了从古至今人类反复经历的的成长历程,其“诱惑——出走流浪——迷茫困惑——顿悟”的情节发展模式,谱成了一曲流浪者的成长之歌,呼应了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原型特征,从而激起读者的共鸣,保持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成为一种值得研究的小说类型。

注解【Notes】

①② 引自 James Joyce,Stephen Hero(London:Jonathan Cape,1944)218.此处转引自殷企平等《英国小说批评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18。

③④ 引自C.G.荣格:“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朱国屏叶舒宪译,《神话——原型批评》,叶舒宪主编(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99-101。

⑤ 引自叶舒宪主编:“前言”,《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15。

巴赫金:《小说理论》,白春仁 晓河译。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芮俞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孙胜忠:“成长的悖论:觉醒与困惑”,《美国文学研究论丛3》,虞建华主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263-277。

易光:“‘觉今是而昨非’之后:近年‘成长小说’漫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4(2002):139-144。

猜你喜欢

原型流浪小说
包裹的一切
流浪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流浪的歌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流浪猫鲍勃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遇见一只流浪猫
原型理论分析“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