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青翠竹井冈山

2011-08-15孟高洁

江河文学 2011年3期
关键词:翠竹曾几何时先辈

■孟高洁

“空山鸟语兮,人与白云栖;潺潺清泉濯我心,潭深鱼儿戏;风吹山林兮,月照花影移。”远离城市的喧嚣,卸下沉积的压力,我踏上了中国革命的红色圣地——井冈山。在蓝天白云清山绿水美景间,在热情洋溢青春飞扬同伴中,我找回了内心真实的自我。在这里,我拥抱翠绿湿润的自然,呼吸沁人心田的空气,追忆往昔峥嵘的岁月,品味旧貌换新颜的风采。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在飞驰的汽车上,我们远远地就感受到了“天下第一山”的召唤。井冈山,在中国的红色革命遇到挫折时,以宽大的胸襟迎接了毛泽东,开创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用伟大的精神吸引着八方宾客,感召着中国当代千千万万名共产党员。汽车沿着蜿蜒的公路盘旋而上,我们沿着革命先辈们的战斗足迹登上山顶。极目远眺,山峦叠嶂,林海茫茫,气象万千。崇山峻岭间似乎再次回响起冲锋的号角,飞流瀑布间仿佛再次出现了斗争的身影,古松翠柏间犹如再次闪现了挥舞的红色旗帜......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井冈山是竹的世界,竹的海洋。曾几何时,青青翠竹化身为点点星星之火,点燃宽广无垠的燎原;曾几何时,青青翠竹化身为天然的掩体,庇护着英勇杀敌的红军战士;曾几何时,青青翠竹化身为锋利的刀剑,成为红军手中有力的武器;曾几何时,青青翠竹化身为挑粮的扁担,作为军民运输粮食弹药的工具。

在古代,翠竹是高雅清幽的象征;在战争年代,翠竹赋予了革命斗争的意义;在当代,翠竹更是代表了一种信仰,一种精神。

“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不与梅花争艳,不与松柏争青,邀明月清风作伴,凌霜傲雨,挺拔依旧,朴素平凡。在物欲横流的大千世界中,在追名逐利的现代社会里,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如翠竹般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呢?几乎每个人都在努力追求所谓的各种成功。过度追求成功往往让人容易迷失方向,内心的灵魂往往赶不上匆忙的脚步。何时我们才会放慢脚步,等一等我们的内心和灵魂,静下心来好好思考呢?与革命先辈思考如何拯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黎民百姓,建立美好希望的新中国的信仰相比,我们的个人追求显得多么地渺小。伟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有敏锐的目光,放眼世界,胸怀天下,能够感受到社会脉搏的跳动。我们崇拜伟人,并非是要成为他,和他一样伟大。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社会历史状况不同,面临的机遇不同,所以不可能单纯地复制和模仿他所走过的历程。我们需要做的是学习他的胸怀,他的气魄,他的思考,他的信念,他的精神。虽然伟人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方面起着促进作用,但是历史最终还是普天之下的百姓共同缔造的。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们需要的是踏实做人,认真做事,坚定目标一步步地走下去,因为,每个人前进一小步将推动社会前进一大步。正如根根翠竹汇成片片林海,造就了井冈山的郁郁葱葱。这就是信仰平凡的伟大!

寂静的夜里,清风微拂,竹影婆娑。在北斗星下的八角楼中,在昏暗的烛光下,一代伟人毛泽东挥笔写下了举世闻名的革命篇章——《井冈山的斗争》。历史的天空,斗转星移。依旧闪耀的北斗星,见证了一代伟人的历史足迹,诉说着几辈人的感人事迹。当我们感叹先辈们为我们留下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时,我们不禁扪心自问:百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会为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而感慨么?我们会为后来者留下和我们先辈们留给我们一样的伟大精神么?看着在讲台上精神矍铄,慷慨激昂的毛秉华老先生,我想象着50年后,或许我们也会有人和他一样,坐在某个讲台上,面对着我们的后来人,声情并茂地讲述着二十世纪我们的祖辈和父辈如何在建国初期艰苦的条件下,如何集中全国所有力量修建葛洲坝,如何成功地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三次长江截流,如何铸就了世界第一的三峡大坝。井冈山有“天下第一山”的美名,三峡有“天下第一坝”的声誉。古有愚公移山,今有葛洲筑坝。这就是我们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葛洲坝人的“创世界品牌,铸世纪丰碑”的豪迈正是新时代的“井冈山翠竹精神”!那就是奋发向上的精神!

井冈山的青青翠竹为什么如此郁郁葱葱?那是因为它生长的每一寸红色土地上都浸润着无数先烈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时代前进的号角已吹响,让我们怀着火一样的热情,整装待发。因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猜你喜欢

翠竹曾几何时先辈
不忘先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得时代风气之先 扬先辈轶文宏旨——深切怀念师兄魏廷格
重访乌云山
翠竹
高季笙
曾几何时
精致
“曾几何时”:常被误用的词
“曾几何时”的误用令人忧
“先辈”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