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读沈从文的短篇小说《丈夫》

2011-08-15高传峰

大家 2011年19期
关键词:老七醉鬼水保

高传峰

在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所开创的现代乡土小说是有着明显的启蒙特征的。像鲁迅的《阿Q正传》里对国民不觉悟的批判,可谓是鞭辟入里。可是这种启蒙并没有与民众真正地结合起来,事实上是处于一种相当尴尬的处境。到了1930年左右,又一批乡土作家崛起了。与五四一代作家不同,这时候的乡土作家们像老舍、萧红、沈从文等,大都来自社会底层,他们对于民间有一种天然的亲近。这样,他们在写作的时候,就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较高的姿态,而更多的是站在民间的立场上。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完全放弃了启蒙。在这些作家的作品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明显的启蒙意识。沈从文写于1929年的《丈夫》就是这样一篇小说。

一、“乡下人”与“城里人”的照面

《丈夫》写的是乡下人到城市的故事。男人在乡下种田,女人在城里卖身,这本来是一种很愚昧的行为,但在“黄庄”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非常简单,一个不亟于生养孩子的妇人,到了城市,能够每月把从城市里两个晚上所得的钱送给那留在乡下城市耐劳种田为生的丈夫,在那方面就过了好日子,名分不失,利益存在,所以许多年青的丈夫,在娶妻以后,把妻送出来,自己留在家中安分过日子,竟是极其平常的事了。”作者平静的笔调下面,勾勒出的是一群无知的乡民。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这种行为的合理性。仿佛一切都是天经地义。他们来到城市看到变了模样的女人,既欣羡又自卑,但他们渴望女人问起家里的事情,这让他们觉得挽回了一个男人的尊严。他们却不曾意识到在自己的女人离开家门的那一刻,丈夫的尊严早被丢在了一边。

在交代了黄庄的这样一种民风人情之后,小说里的主人公“丈夫”出场了。在丈夫身上,我们看到了农民身上一种天生的愚昧、软弱和自卑。丈夫在城里一共三次和城里人打交道,分别面对的是水保、醉鬼、巡官,把这三次丈夫的表现罗列在一起,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先看他与水保的交往。水保的地位并不高,可是在丈夫眼里确是尊贵的人物。水保临走时,交代给丈夫一句话,让丈夫转告自己的老婆老七晚上不要接客,因为他有事要来。刚开始的时候,丈夫还是很兴奋的。作者这样写这个年轻人的内心活动:“他还是第一次同这样尊贵的人物谈话,他不会忘记这很好的印象的……他忽然觉得愉快,感到要唱一个歌了……”直接的心理描写,真实生动地写出了一个有着自卑心态的乡下人与他认为的比他高一层次的城里人交谈后的情绪变化。这样的情绪平静下来后,在慢慢地回味中,丈夫才有了一种迟到的本能反应。“他记忆得到那嘱咐,是当到一个丈夫面前说的!……为什么要说这个?有什么理由要说这个?”后来的两次在醉鬼和巡官面前,丈夫表现得很软弱。两个醉鬼在外面叫骂,“男子听到那汹汹声气,夹了胡琴就往后舱钻去。”以致后来靠了妻子把醉鬼的手,安置到自己的大奶上,才算躲过了一劫。等到巡官来查船了。男子终于还是被揪了出来。他“看到水保,看到一个穿黑制服的大人物,吓得不能说话,不晓得有什么严重事情发生”。下面作者描写巡官的反应,“那巡官于是装成很有威风的神气开了口:‘这是什么人?’”这里的“装”字有些许的讥讽之意,也有对丈夫的一种批评,很值得玩味。

二、表层和深层主题

顺着这样一条线索,可以来分析这篇文章的主题,可以从表层和深层两个方面来探讨这篇小说的主旨。在表层含义上,丈夫尊严的觉醒是这篇文章着力要表现的地方。在他等候妻子的过程中,水保与他进行了交谈。开始的时候,他还为有这样的人物与自己交谈并做朋友感到荣幸和愉快。但水保临走时说的一句话“今天晚上不要接客,我要来”,让他朦胧地意识到了作为一个丈夫的尊严其实是受到了一种伤害。但这时这种情绪还不是很强烈。后来,两个醉鬼兵士及水保带来的巡官分别占去了他与妻子说话的机会,他在保护自己的过程中,也没有想过去反抗。在这一系列的无形打击面前,他只是内心感觉到了一种压抑,却不能清醒地意识到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这时候是一种自卑和软弱的心理占了先导,压制了他的本能反抗。从前一天晚上,到第三天要走,他是把心中的这种不快指向妻子的。这里面更多的是一种埋怨。因为丈夫去城里看妻子完全是出于对她的一种想念。所以,他精心挑选了一小坛栗子,并且预备好了在老婆(老七)枕边说的话。但是他这个愿望始终没有达成。从开始到最后要走,他与女人老七也没有说上几句话。

在文章的最后一节,也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故事发展到了高潮。丈夫的真正觉醒也是在这临别的一刻。左手和右手都被妻子塞满了钱。这钱是自己的老婆前一天晚上卖身所得。文中这样描写男子的反应:“男子摇摇头,把票子撒到地下去,两只大而粗的手掌捂着脸孔,像小孩子那样莫名其妙地哭了。”这一段描写让所有的读者震撼。是在这个时候,男人才真正体会到了丈夫的尊严,也真正意识到这种尊严曾经怎样被别人践踏。他进一步体会到了低下地位的痛楚。作为反抗,他和他的妻子转回乡下去了。这种反抗尽管无声,更是无力,却让我们感动。

有必要提及的是文中的妻子老七。虽然到了城市,却没有沾染一点城市的气息,完整地保有着乡下女人的朴实善良。在丈夫来到的时候,老七事实上承担着双重身份:妻子和卖身女人。而这两种身份又是相互冲突的。丈夫的到来其实是让她处于一种尴尬的两难境地。但是,没有办法,丈夫必须做出让步。在城市里,她首先是一个卖身的女人。这时候,一方面她要尽量地去迎合客人,另一方面又要来安慰失意的丈夫。在这个过程中,妻子是无奈的。她也尽了她最大的力量去安慰体贴自己的丈夫。也正因为如此,最后丈夫在泪水中倾吐了自己所有的郁闷。在丈夫觉醒的过程中,妻子的这种爱护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在深层含义上,小说写的是农村与城市的冲突。农民开始向往城市,就意味着城市文明向乡村的渗透。这种渗透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作者显然很不乐观。这是沈从文在文学作品中一向的态度。文中这样描写从黄庄到城市的妇人:“做了生意,慢慢地变成为城市里人,慢慢的与乡村离远,慢慢地学会了一些只有城市里才需要的恶德,于是妇人就毁了。”这句话鲜明地表明了作者的倾向。

这篇小说创作的时候,沈从文在上海。钱理群在考察沈从文与上海文化的时候这样说:“他在上海所体验到的这样一种都市文明的撞击所产生的对人的生命的危机感,使他联想起了乡土的恐惧感。”作者显然有意把自己身上的感受投射在他笔下的人物身上。在这里生活的社会底层的人们都完整地保有着乡下人的朴实美好。

三、小说的弹性

这篇小说在艺术上也特色鲜明。最大的成就在于小说的弹性。作者描述的是人物在情节变化当中内心的细微变化。这种微妙的心理流程图很难用语言来表述明白的。作者的成功之处就在于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把它们展现了出来。这就使得这篇小说在不长的篇幅里,包含了非常大的容量。看这一段描写:女人把赌气要走的丈夫拉回来以后,两人都在舱里:她于是有意的在把衣服解换时,露出极风情的红绫胸褡。男子觑着。不说话,有说不出的东西,在血里窜着涌着。两个人没有说话,但我们却分明听到了这种无声的交流。女人渴望得到谅解,男人还在赌气,但内心压抑的欲望却重又被激起。

1934年,沈从文的《边城》,成为沈从文的代表作。这是一部有着优美牧歌情调的小说,继承并发扬了废名开创的田园小说。又因为后来沈从文自己有过“建希腊小庙供奉人性”的说法,引导了人们从美好人性的角度去谈他的文学理想。但是在《丈夫》这样的小说里,我们看到的是沈从文对现实的深切关注。也许我们从启蒙的角度去给沈从文定位更全面合适一点。《丈夫》、《萧萧》、《三三》等这样的小说显然是对五四乡土文学启蒙传统的继承。把沈从文《边城》这样有着永久人类关怀的小说也拿过来,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沈从文的启蒙继承并且超越了五四。与沈从文同时代的苏雪林曾经指出沈从文作品中的理想:“借文字的力量,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射到老态龙钟,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里去,使他兴奋起来,年青起来,好在20世纪舞台上与别个民族争生存权利。”这其实已经指出了沈从文作品中的启蒙特征。沈从文的超越就在于他的理想还有着对我们这个民族未来生存方式的终极关怀。这是沈从文的伟大之处。可惜我们似乎没有看到他的这种超越,我们也忽视了他的继承。

猜你喜欢

老七醉鬼水保
扎根基层不动摇 倾情奉献为水保
野蛮时代终结,动保行业要自律,水保协会年会透露出哪些重大信息?
水保工程的质量监督与管理
酒友
醉鬼遇到醉鬼
撒酒疯
撒酒疯
撒酒疯
小品《乡路遥远》
黑白世界(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