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时期的情思 当代人的解读——我喜爱的巴赫
2011-08-15马玉萍
□马玉萍
谈起我喜爱的钢琴家,无疑让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德国作曲家巴赫。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壮、广阔、内在,理性,幽静,典雅,但又不失浪漫的情怀。印象很深的是在近期热播的很多韩剧中,有很多背景音乐都是巴赫《十二平均律》音乐片段。我想韩剧能把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融入现代人的爱情剧中,是很神奇的。巴洛克时期离我们有几百年,但是能把现代人的细腻的感情表现的淋淋尽致。这是很有情愫的音乐世界。音乐不分国度,不分种族,没有语言的限制,让人们用心灵感受的语言。让人遐想,让人安慰。下面我就用笨拙的语言与不精美的写作功底,在1000字简练的语言来阐述一下这位大师—巴赫和他的《十二平均律》。
巴赫的这套作品是以创作实践来证明十二平均律的的优越性和实用价值的划时代作品。同时,他的音乐始终没有脱离德国的音乐传统。《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在“纯音乐”领域留下的重要遗产之一。作为一部具有德意志精神的作品,《平均律钢琴曲集》体现出了那种严谨的德国式思维,更突出了巴赫的爱国情怀。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前奏曲和赋格曲的创作使我们钢琴学习者得到了很广泛的练习和提高。也让我们做出了很多的研究。在“平均律”中使我认识最深刻的就是二十四首前奏曲。“前奏曲”是巴赫钢琴作品中除了各种舞曲之外最多见到的标题之一。当然谁都知道这个标题并无具体所指。从字面上来看,这应该是一种表示演奏时态的标题,例如“葬礼曲”或“摇篮曲”之类,从它的起源来看也的确如此。在早期的音乐专业中是没有独立器乐曲的,它们随歌而行,甚至是一些前奏和间奏。
在十六世纪,“前奏”被视为欧洲音乐风尚所袭来的一种即兴演奏,这种即兴演奏的曲子常常为管风琴或其他乐器的主要乐曲的先声。这种即兴的前奏常是急速的过渡音型,或迅速的乐句,以模仿的手法做成,这样的曲子在技巧上有相当大的难度,也因它的困难程度,就成为弹奏者炫示自己技巧的“工具”,又因为要着重技巧的表现,对于这种即兴曲的曲式,就放的较自由,这样的曲子也被称为展枝曲。从这里可以看出前奏曲尤其是古式前奏曲,是与展枝曲有相同的渊源,所以在巴赫的前奏曲中,也常会出现这种体裁,也由它的形式不同,加入了各种性格。
到了巴赫时代,这些前奏渐渐变为前奏曲,“前奏曲”已有多种形态,甚至于种种没有“后文”的,自说自话的“前言”,虽然很短,有时几小节,形式也很简单,充其量也只是几个和弦,或者几个琶音,但它毕竟是意味着独立了。
因此被称之为“前奏曲”。发展到这个地步,前奏曲已是名符其实的了。巴赫借用它的实体、性质,写出来各种的前奏曲,发射出不同色彩与高超的意境。巴赫用着理性思维,又富有音乐性的创作,这个伟大自由的作曲家,“音乐之父”在其身上,更是理所当然的。
这套《平均律钢琴曲集》的诞生,不仅证实了自由调律法的可行性,使得各调性之间能够自由转调,并且在形式、风格上也显得多彩多样。作品结构的深刻性和复杂性比大多数其他作曲家那些更易理解的作品具有更加无穷的魅力。所以巴赫在我学习钢琴的生涯中有着深刻的记忆,是我最崇敬、最欣赏的作曲家。
巴洛克时期音乐,现代人的解读,这就是我在上完马克思文艺学理论课中的一些粗浅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与探讨。
1、《巴赫平均律钢琴曲研究》,作者:蔡中文 全音乐谱出版社
2、《我爱巴赫—巴赫钢琴弹奏导读》,作者:林华 上海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