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应用
2011-08-10王玉宝郝爱红
■王玉宝 郝爱红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围绕着学生研究教学,研究教法,组织教学,与学生密切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众所周知,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引导是必要的,有了教师引导,学习就有明确的方向,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要具有四个特性:一是计划性。每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必须严格执行课程标准。二是先导性。就教材而言,教师比学生先了解一步,是先知者,而学生还处于未知者状态。教师要善于引路,正确地指导学生学习与探索,不能越俎代庖,包办代替,也不能"放羊式"让学生盲目地乱闯。三是启发性。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启迪他们的创新意识,切忌照本宣科灌输式的教学。四是激励性。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点拨、指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要"导"得合时宜。当学生噤若寒蝉时导之,给他们以自信;当学生心存顾虑时导之,引他们走出困境;当学生自暴自弃时导之,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有影响教师主导作用的因素很多,集中表现两方面:
1、主观因素
(1)教师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教师掌握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深度才能在教学中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思考问题,才能善于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通过自己思考来获得知识,并发展智力。教师只有对知识越熟悉,才能在教学中突出重点、关键点,才能在讲课时详略得当,使学生学习有条理。反之,教师在教学中就会东一句、西一句,没重点,使学生不知道老师都讲了些什么,这种混乱的教学内容只能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教师掌握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广度才能旁征博引,才能把一些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并在教师指导下,融会贯通地将新知识纳入到学生的知识体系中来。
(2)教师的教学能力也直接影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教师的教学能力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可概括为四类:选择加工信息的能力,传导信息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表现调控能力。这些能力的大小和有无,直接影响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效果。教师是否具有选择加工信息的能力,决定着教师能否正确地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就是说,教师有这方面的能力,他就能选择大量与重点有关信息来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正确理解掌握重点,在此基础上非重点部分学生便可自己把握,这种教学模式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具有传导信息的能力才能保证教师将正确的教学内容有效地传给学生,不至于“茶壶煮饺子——有话说不出”或者说出的话不被学生所理解,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具有组织管理能力才能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课堂纪律混乱,而教师又无力组织管理,那他就谈不上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具有自我调控能力,才能使自己与教学过程之间保持动态平衡,才能使教师始终在知识和品德方面是学生的楷模。具有自我调控能力,才能随时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并以此为契机,不断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上来。
(3)教师的职业态度是影响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又一主观因素。
教师的职业态度包括对工作、对学生、对自己、对教师和对集体的态度,其中教师对集体的态度是核心。每个教师由于认识水平和价值观不同,因此,他对工作的态度也不同。凡是认识水平较高的教师,往往能从社会角度看待自己工作的意义,反之,就会从个人私利来看待自己工作的意义。有的教师用自己对社会的贡献的大小来衡量自己的人生的价值,而有的教师则用自己获得的多少来衡量人生的价值。由此可以看出,凡是认识水平较高,具有正确价值观的教师才能树立忠于教育事业的信念。
学校管理体制是否健全是影响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一个重要外部因素。一个学校领导如果能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中心,能把提高教师素质作为自身工作的主要任务,这将极大提高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换句话说,只有领导重视教学工作,重视教师素质提高,才能为教师既施加压力又为其发展创造条件。人在工作中如果没有压力常常会表现出一定的惰性,不思进取。而在一定压力下人们就可能表现出极大的潜力。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也需要一定的外在压力和客观条件。外在压力能变为教师对自己进步的要求,学校提供的的客观条件又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知识能力和觉悟,这种外在压力和提供的发展条件形成制度化时才能对教师的主导作用经常起作用。因此,学校把提高教师业务这种制度变成学校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将极大的提高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又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呢?
第一,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共识
教与学是一对矛盾,没有学生就无所谓教学活动,没有学生的配合,就不可能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树立起学生是学习主体、学习的主人的观念,树立起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思想,明确的认识到,教是为了学,学是教的出发点和归宿。事实证明,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是也不能单纯地集中力量猛抓他们的学习,更有效、更经济的方法而是要促进学生的情感和社会意识等方面的教育,也就是要首先调动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大胆启发,设疑诱导
教师的主导作用一般由设疑来体现,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就说明了“疑”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疑”要有重点、难点,要在点上设;“疑”,更要指导学生无“疑”。这个过程要求教师自觉的运用启发式教学原则,诱导他们去观察,去思考,去学习,从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智能。
第三,因势利导,循序渐进
当学生带着疑问步入求知的情景之中,要主动的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知识在学生身上“生根”。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的“势”,常常产生于疑问之中,产生于面临问题和解决实际困难的过程中,产生于实际操练之中。只有善于创造这种势,才可能因势利导。正像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的那样:“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设一通,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要技能技巧在受教育的人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所以,为了这个“终结”,就要使学生将获得的新知识与已学的旧知识融会贯通,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牢牢地在学生身上“生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自觉地运用循序渐进的原则。这个“序”实质就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理解、消化、吸收、运用的程度。根据这个“序”来向学生讲清基本原理或运算法则,学生便会茅塞顿开,疑难问题就容易水到渠成地解决了。实际上,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常常体现于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第四,因材施教,全面指导
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发展是有差异的,因而“导”要因材施教,全面指导,以使每个学生的能力和智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确定讲课的难易度,并进行分类指导。同时要注意全面施教,要做到既施知识之“教”,又施思想品德之“教”,从而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学生要认真的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以培养他们敏锐的洞察力;教育学生团结互助,以培养他们崇高的集体主义优良品质;教育学生勤学力行,不耻下问,以培养他们勤奋好学的学风。只有这样,才能指导他们走正确、健康的成长道路。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围绕着学生研究教学,研究教法,组织教学,与学生密切配合,这样才能对学生理解得深,把握得细,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