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新闻摄影创新中遇到的阻力及解决方法

2011-08-10王建勇

群文天地 2011年10期
关键词:摄影记者受众摄影

■王建勇

新闻摄影要想在众多新闻媒体的竞争中赢得读者,争取自己的主动权,就应该改变自己固有的模式化面孔,寻求创新、自成章法,展现摄影的独特魅力。很多人苦于身不能生双翅,目不能变金睛,不能“一拍惊人”,那么对于新闻摄影创新方法的探讨与研究在此便成为目前需要解决的最为迫切与必要的问题。

新闻摄影的创新,能带来新的成果和进步。但创新与“传统”又必然会发生矛盾。新闻摄影的创新过程实质上是与“守旧”作斗争并战而胜之的过程,所以这种创新常常会受到来自社会或自然等多方面的压力。

一个优秀的摄影记者应该是个全才,融新闻记者、摄影家、艺术家、学者多重身份于一身,不仅要对世界风云、民间琐事有灵敏的嗅觉,还要对文学、绘画、雕塑、建筑、诗歌、电影等艺术形式有一定的掌握和运用,此外还需要丰富的学识与深厚的修养作为创作的情感积淀。可见新闻摄影的创新很大程度上是在摄影之外。发现日常生活中不寻常的题材,触摸社会细微处的时代脉搏,匠心独具的选取场景,悦目传神的表现人物,这是对摄影记者素质的综合要求。而这种综合要求从根本上讲是对摄影记者学养的要求,学养是指一个人在各方面知识容量、思想水平、生活阅历、品德修养的综合反映。

大千世界,人生百态,缤纷万象,其中既有轰轰烈烈的重大事件,又有日常生活中的区区小事和寻常百姓。什么样的题材才是应该拍摄的?新闻摄影是一种新闻表现媒介,它的一切运作应当首先服从于新闻性,遵循新闻的基本规律,强调新闻观念,对客观事实的取舍由新闻价值的大小决定。因此新闻价值无疑是决定新闻摄影题材选择的最关键因素。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所包含的“适应各种社会需要的素质总和”,它的主要构成应当包括真实性、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和人情味。

随着时代变迁及受众观看水平的提高,新闻摄影作品的简单传达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受众需求,摄影记者的模式化选材已造成受众的疲劳化体验。“马修·布拉第所拍摄的战场上血肉横飞的恐怖景象的照片,并未使人们参加内战的热情有丝毫减退。而关押在安德森维尔的骨瘦如柴的犯人的照片,却激起了北方民众对南方的强烈义愤之情。”想要摄影作品更大程度的实现预期效果,就需要在保证不偏离新闻摄影基本观念的同时,给作品注入更多的创新思维,以求用更为精准独到的选材方式去展现新闻事件更深远的价值和意义,传达出某种诉求。摄影记者的创新选材,往往能够较为恰当的抓取到事件新闻价值最突出的本质瞬间,这就使得新闻摄影作品的信息传递功能得到显著增强,能够为受众展现出立体化、全景式的信息,让受众清晰、准确并深刻的感受到摄影记者想要传递的信息、表达的立意及包含的情感。

一、新闻摄影新旧价值观念碰撞与摩擦中的选择

由于系统观念的束缚和模式思维的禁锢,突破内部思想构架的过程就必然会经历坎坷,这是事物价值实现自然选择的必经过程。传统新闻摄影价值观念对于新闻事件的表述、新闻价值的传达是浅层的,对于美的追求与新闻价值是脱节的,对于所记录影像真实性的考究及新闻事件本质瞬间的把握是不甚严谨的。新闻摄影创新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所重视的是:在体现摄影作品深层社会价值的同时融入更多的艺术美感,以强化影像的表意功能,引导受众在享受美感的同时自觉唤起潜藏社会意识,从而获得更多的生命感悟。

新闻摄影的创新思想不是能轻而易举就被接受的。作为摄影者,在创新的过程会遇到来自摄影界传统技法与经验套路的牵绊,过分讲求技术效果与相关题材惯有拍摄角度的选评方法,使一些拥有别致构图的创意画面未得到应有重视;但在新闻价值新鲜性的要求下,显然是具有创意的画面具备了更大优势。作为观者,在接受创新作品的过程中会遇到奠定已久的视觉惯性与审美标准的干扰,此外受其自身素质与观赏水平的限制,未结合拍摄环境(社会背景、文化氛围、时代特色等)融入适当情感的观赏,使具有创新意识的新闻摄影因“立意不够了然”而背上“过于追求几何形态组合”创作的黑锅;但随新闻价值在新闻摄影中意义的提升,还是选择了颇显深度的表达方式以更好地实现新闻价值。

二、避免对创新思想的盲从及模版化应用

在新闻摄影创新的道路上,对其他优秀创新思想的引入和学习是积极且正确的,众多的创新思想的给养,使摄影记者能够打破僵局,以崭新的视角与方式,去思考、去观察、去体悟。但随着某种创新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可,众多摄影记者的创新手法则越来越明显的被限制在了已有创新思想的框架之内,这使得新闻摄影创新的步伐遭遇了冰封。

摄影大师卡蒂埃·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思想在中国广为流传与备受赞颂之时,“抓拍”曾一度成为摄影界必须遵守的金科玉律,它被认为是新闻摄影的一种象征而被要求必须使用于对画面的表现之中。就这样原本含意丰富的“决定性瞬间”理论便沦为了刻板的规章与强制的条令,“抓拍”的精髓也随之在摄影记者机械化的思想中渐渐沦落,直至面目全非。真正的艺术创作本应是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可部分摄影记者为达成创新,只是单纯的按照既有思想规范与固有套路去拍摄,在对新思想的运用中,并未意识到赋予作品自己的个性化思考及情感解读的重要性。所以这样的创新只能算作是对优秀创新思想的形式化追求,是摄影者懒惰的生搬硬套与浅层的机械式模仿,久而久之,摄影记者自身所具备的创作思想与个人艺术情感,也将会一点点葬送在模版化应用习惯的懒惰之中。

要想重新恢复创新的发展,新闻摄影迫切需要的是它独立品格的成熟与发展。作为摄影记者首先必须建立健全的人格,“要么服从,要么迎合”的帮闲意识和奴性行为必须彻底改变,然后才有可能构筑自己特有的摄影价值观,也只有这样才能汲取优秀摄影思想中的精髓,在对其灵活的驾驭中充分发挥创作才智表达自己的艺术情感。

三、理性看待新闻摄影的赛事与奖项

摄影技术的快速革新以及数码技术的广泛传播与应用,使得摄影记者在追求新闻摄影赛事与奖项的道路上似乎找了一条“捷径”——利用后期的数码修改手段去弥补前期创作中的种种不足。利用经过技术修改的照片参赛,虽然这种做法的本意是寻求完美,而从结果上也确实达到了“好看”,但还是改变不了照片“可怕”的本性,因为这种行为已从根本上彻底背离新闻摄影美的真实性这一首要原则,这无论对评为还是对受众来说都是一种欺骗行为,无异于虚假新闻报道,是对新闻摄影记者职业道德的一种严重违背。此外还存在一种与这种急功近利的追求截然相反的情况,就使摄影记者在屡次参加赛事、争夺奖项得不偿失时,往往会对新闻摄影比赛报以淡漠甚至蔑视的消极心态,苛责评委的公正性或盲目否认赛事的评比规则与存在意义。这是一种过于偏激的做法,因为某一新闻摄影比赛的存在必然有它的合理性及重要性,只有正确认识了比赛才能找到合适的创新出路,在比赛中实现突破。

拍摄前摄影记者对于新闻作品后期价值的预想是无可厚非的,但对于作品参赛所能得到奖项的过多预想是没有太大积极意义的。艺术创作是一种无功利的情感抒发方式,如果创作过程中加入了太强烈的意图性,就势必会影响艺术情感抒发的纯粹性,从而使作品的艺术价值大打折扣。摄影记者应让新闻摄影创新回归到艺术本身,以不惊庭前花开花落、无意天空云卷云舒的从容心态去面对比赛。

[1]盛希贵.新闻摄影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刘源.论新闻摄影的本质[J].江苏社会科学,1996(4).

[3]李光亮.新闻摄影与自然主义[M].辽宁气象,1997.

[4]窦海军.理解卡蒂埃-布勒松[J].中国摄影在线,2006(04).

猜你喜欢

摄影记者受众摄影
新媒体传播以及受众参与式文化发展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受众需求视野下对电台编辑工作的优化措施探究
与人为善的喜鹊
郑治国:穿越新中国核弹爆炸中心的摄影记者
相隔40年的中国:变与不变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
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