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苦参注射液防治血液病化疗后不良反应疗效观察
2011-08-07刘忠梅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杭州310009
刘忠梅 成 志 俞 娉 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杭州 310009
化疗相关毒副反应是临床关注的问题。笔者在化疗治疗恶性血液病中加用复方苦参注射液,观察其改善化疗患者中医症候,以及对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8月—2011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血液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34~75岁,中位年龄54岁;初治18例,复治22例;其中急性髓性白血病1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6例,淋巴瘤16例,多发性骨髓瘤4例。对照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36~79岁,中位年龄57岁;初治16例,复治24例;其中急性髓性白血病1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例,淋巴瘤17例,多发性骨髓瘤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血液病类型及既往诊治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均经骨髓常规、骨髓活检、免疫分型、染色体等诊断为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入院时查肝肾功能正常,电解质正常。
2 治疗方法
化疗方案两组相同。急性髓性白血病采用去甲氧罗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IA)物的化疗方案,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采用长春新碱+强的松为基础联合蒽环类药物的化疗方案,淋巴瘤采用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CHOP)、美罗华联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RCHOP)方案化疗。多发性骨髓瘤采用马法兰+强的松(MP)、长春新碱+表阿霉素+地塞米松(VAD)方案化疗。两组患者并常规应用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止吐。观察组患者化疗期间及间歇期加用复方苦参注射液15mL静脉滴注,1天1次,连用15天。对照组单纯化疗。
观察指标:①两组化疗后胃肠道症状、口腔黏膜炎发生情况、肝肾功能、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血小板计数变化等。②两组患者神疲乏力、面色不华、心悸、失眠、自汗盗汗、纳呆食少等症状情况。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数据以(±s)表示,采用 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3 治疗结果
3.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观察组恶心和呕吐7例(17.5%),对照组13例(3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口腔黏膜炎5例(12.5%),对照组9例(2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 两组肝肾功能损害情况 观察组血ALT异常1例,无肾功能损害;对照组血ALT异常1例,血Scr升高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3 两组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最低值比较 观察组化疗后白细胞、血小板计数的最低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化疗后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最低值比较(±s)
表1 两组化疗后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最低值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 别观察组对照组n/例40 40白细胞/(×109/L)血红蛋白/(g/L)血小板/(×109/L)1.2±0.7△ 78.0±10.0 45.0±28.0△0.7±0.5 70.0±8.0 31.0±19.0
3.4 中医症候改善情况 观察组有神疲乏力者16例(40%),对照组神疲乏力26例(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面色不华22例(55%),对照组34例(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纳呆、食少 16例(40%),对照组30例(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化疗后中医症候比较
4 讨论
中医认为,化疗药物具有热毒之性,可耗气伤阴,使人体正气受损,脾胃运化功能失常,以致气阴两伤,气血亏虚,从而产生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等一系列毒副反应及神疲乏力、面色不华、失眠、自汗盗汗等临床症状。复方苦参注射液系中药苦参、白土苓精制而成(苦参和白土苓比例为7:3),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散结止痛等功效,能够减轻化疗药物的热毒之性,减少化疗药物产生的毒副反应。其作用机制为升高T淋巴细胞亚群中CD4+细胞,抑制CD8+细胞,纠正CD4/CD8比例,改善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1]。苦参可抑制K562、HL-60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对正常人造血祖细胞无明显的细胞毒作用[2]。本组结果显示,复方苦参注射液能减少化疗药物引起的恶心、呕吐等肠胃道不良反应及口腔黏膜炎,减少患者神疲乏力、面色不华、纳呆食少等症状的发生,减轻骨髓抑制,防止出血和感染,提高患者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改善生活质量。
[1]陈耀华,尹时生,田喜顺,等.复方苦参对恶性肿瘤T细胞亚群的影响[J].肿瘤研究与临床,1999,6(3):191.
[2]谭孟群,罗志勇,王绮如,等.苦参抗白血病作用及其机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0,25(5):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