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园区空间信息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011-08-05朱光明杨淼玲王永超
朱光明 杨淼玲 王永超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大学园区成为最具时代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之一,因此大学园区空间信息及其变化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我国的大学园区是为应对高等教育扩招过程中存在的用地不足问题而发展起来,具有较强的时代背景和目的性。但是随着大学园区同城市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日益加强,大学园区的空间信息变化对城市空间的影响也不断增强。本文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长春市大学园区空间信息变化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大学园区同城市布局和建设的关系演替。在研究中发现,长春大学园区位转移及其带来的关联效应对促进城市郊区化进程、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具有较强作用。未来随着大学园区发展的成熟,将会对城市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通过城市总体规划对大学园区的建设进行合理引导也将会增强城市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大学园区;空间信息;城市发展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07.014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1)07-0062-04
The Influence of the Shifting of University Camper Area on the Urban DevelopingZhu Guangming1 Yang Miaoling2 Wang Yongchao1
(1.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 Science,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00,China;
2.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Abstract〕The arrival of knowledge economy time enables the academy area to be one of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of city space shapes.The information and shifting of university camper area therefore becomes the social focus.The university camper area is developed to response the existing problem of lacking land with a strong background and purpose.But with the increasing interaction between university camper area and urban space,the effection of university camper area information changing to urban space is also growing.The paper studied the shifting and relatedness effects of university campus area and relatedness effects,tak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university campus area in Changchun as an example.The paper analyzed effec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university camper area;particularly enhancing the suburb urbanization;upgrading the city industrial structure;improvment the urban living environment;producing a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camper area,the effection on the urban development will be much more in the future,so using the urban master planning to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amper area will enhance the power of urban development.
〔Keywords〕university camper area;area information;urban development
21世纪,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各种类型的“大学园区”在中国应运而生,成为一种新的城市空间形态。大学园区作为知识经济型社会重要载体,是一个与外部有着强大的信息、人员、成果、文化等交流的城市开放功能区。对其所在的城市和区域均产生重要影响。因而研究中国大学园区空间信息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1 大学园区的内涵
大学园区是近年来国内新兴的概念,概念体系并不完善,仍然具有不确定性。从目前国内关于大学园区的20多个名称上看,称呼不尽相同,有些称为“大学城”,也有称为“高教园区”。学者们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园区进行了各自的定义“从本质上来看大学园区是一种新型的教育资源组合方式,是在城市范围内,对教育资源的重组与开发利用”、“当前我国出现的大学园区实际上仍然是一种在城市分区层面来实现高校社会化的形式,可分为旧区调整型和新建吸纳型”[1]。鉴于上述对于大学园区的定义,可知我国对大学园区的认识与国外对大学城的界定存在很大区别。国内大学园区的出现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和较强的目的性,是一种通过城市空间扩展来应对近年来高校扩招用地不足的方式,或为了整合高校资源而拓展的一种新城市功能空间。通过分析国内20多个大学园区,可以得出鲜明的共同点,并可以给出一个笼统的概念:大学园区是大学校园密集或高等教育设施集聚的地域,即大学园区就是大学“扎堆”的地方[2]。
2011年7月第31卷第7期论大学园区空间信息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July,2011Vol.2 长春市大学园区空间信息演变
2.1 长春市大学园区空间信息概况
长春作为全国闻名的文化城市,吸引了吉林省一半以上的高等院校聚集在此,专业教师与在校学生数量也占到吉林省的一半以上,特别在大学的高等教育上,长春市的硕士和博士授予点更是高达全省的90%以上。2009年,吉林省在学研究生总数的97%是在长春市高校就读,长春市具有17所正规国家普通本科高校,在全国各城市正规高校数量的排比中,排名第9位。长春作为吉林省的省会,依靠其特有的地位使得其凝聚力要远远高出省内的其他各城市,因此在大学园区的建设中更易于规模效应的产生。
长春市早期的高等院校均位于城市核心区(朝阳区和南关区)边缘或者城市的外围,各高校除了公用校区外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外并没有其他的较强的联系。从空间布局形态来看,高校的布局多以校区自然集中为主。1978年之后,市区内的高校数量大幅增加,新增高校主要以点状形式分布于市区边缘或内部,形成高校自然集中与点状分布并存的空间布局特点。但各高校之间仍没有较强的联系,加之复杂混乱的外部园区环境,大学园区均以随意组合的完整高校模式存在,没有形成完整的空间系统。
20世纪90年代之后,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其用地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因此原本位于城市核心区外围的一些高等院校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从外围进入了核心,使得其可利用地越来越小,发展受到限制。例如,长春税务学院等院校因其所处在环境混杂的城市中心区,喧闹的外部环境不利于高等院校的发展和城市的需求。针对这种情况,长春市1991年在城市西南部成立了长春高新技术开发区,优惠的建设条件、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及强力的政策支持,使得开发区吸引了大量高等院校进驻或者在开发区附近较好的地段建校。1998年,吉林大学在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北和城市西南部南环城公以里建设了新校区,之后把本部也移到该校区,成为长春市西南部大学园区中实力最强的高等院校,为其他院校的选址起到了示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更多的高等院校在南部开发区建立自己的校园。
2000年后,长春高等教育事业也随着全国发展浪潮迎来其繁荣期,不但专业设置有所增加,招生人数也猛增达到历年最大,但限于高校园区面积狭小,加之国家59平方米/生用地标准,很多高校都面临着用地不足的困境。同时,随着高校办学体制的改革,民办大学以及民办独立学院得到政策支持,数量和规模空前增大,市场因素开始介入高校的建设管理。伴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大学园区的建设在城市建设中所占比重明显加大,在政府支持、规划引导和地价制约的共同作用下,原本位于城市核心区的大学和科研机构陆续向城市郊区迁移。从发展的阶段来看,2000年大学园区在净月潭旅游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已初步建成,长春市郊区已经形成了多所大学共同构成的大学园区。(图1)
2.2 长春市大学园区区位信息特征
从大学园区与城市其他功能区的关系分析看,大学园区的区位信息特征明显,具有如下的空间布局特征:
(1)分别处于长春东南方的净月大学园区与西南方的高新大学园区,均位于城市的外部圈层范围内,对外交通都是主要依靠一条快速路与该市的核心区相联系。
(2)大学园区普遍位于环城公路附近即城市主干道的末端,并且至少有一条快速路与之相连,以确保其交通的便捷性。
(3)大学园区由依托毗邻城市内部的传统工业区发展到依托城市外围开发区,如:净月大学园区依托净月经济开发区,而高新大学园区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园区布局模式发生明显改变。
(4)净月大学园区和高新大学园区均位于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的城市外围区域,在高校的管理体制改革后,后勤部门的社会化能够消化一部分城市富裕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市郊区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此外,伴随着校区的迁移,学校数万名师生也从城市核心区迁入开发区,使该区域人口激增,餐饮、娱乐、购物等需求明显增大,带动了开发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居住和就业等相关活动给开发区带来经济活力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缓解了主城区人口过多的压力[3-4]。图1 2009年长春市大学园区空间信息图
(5)长春大学园区的选址与城市空间发展的主导方向相一致,分别位于南部新城的东侧和西侧,符合长春市东展南拓,双心三翼,北优西控,培育长春南部副都心,建构“大长春”格局的城市空间发展规划。在政府的政策和大学、科研机构科技力量的双重支持下,主城区的产业纷纷也向外围地区迁移,城市产业空间结构得到优化,城市的活力也得到增强。
(6)大学园区所处的土地级别属于长春市土地级差六、七级,有利于发挥大学园区的资源优势,以便带动该区产业的兴起及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 大学园区空间区位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长春是以单中心空间结构为主的城市,在这种单中心结构的作用下,长春具有明显的城市功能圈层结构:第一圈层即中心圈层承担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功能;第二圈层分布着大量的居住用地,以居住功能为主;第三圈层则为五大工业园区(北部工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南工业区、汽车厂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第四圈层为基础设施用地(火葬场馆、污水处理厂、机场变电站和绕城高速)[5]。
结合长春市空间结构的实际情况和城市发展的规律,考虑到区域经济联系、城市本身经济发展的动力、市民心里取向等因素的影响,《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4-2020)》中提出了长春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东展南拓,北优西控。在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上提出了构建南部副都心,形成双心三翼空间模式,构建“大长春”发展格局。长春市近年新建的净月大学园区和高新大学园区分别位于城市东南和西南的城乡结合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长春市城市化的外延过程,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3.1 促进郊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多样化和结构的复杂化大学园区向郊区迁移的同时带动了郊区市政工程、道路交通、绿化、给排水和电力通讯等相关设施的建设,带动了郊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打破了农业土地的权属界限,割断了农区内连续的土地,增大了农用地的破碎度,以至原来的农业区划,基本农田,土地利用分区消失殆尽。由于大学的迁入所带来的一系列活动使得郊区的土地区位发生变化,繁华度、中心距、通达性等因素得到优化,使之更符合开发商的用地需求,因而郊区地价上涨[6]。总体看来,郊区土地表现为结构的复杂化和利用类型的多样化。
3.2 带动周边地区房地产业的发展
净月大学园区和高新大学园区选址在土地价格低廉、人气不足、基础设施较差的城市东南和西南的郊区地带,为了大学园区的顺利修建并营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开发区政府投入巨资修建大量的市政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配套社会服务设施。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和良好的环境促使该地区地价升值,提高了该区域的土地产出率。同时由于大学园区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如:自然环境优美,没有工业污染,学习环境优越,学术氛围浓郁,高素质人才密集,文化资源丰富等,使得大学园区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周围地区的环境及区位优势,抬升了该区域的地价及投资价值。高新开发区内的房地产业开发较早,与城市核心区相距不远,加之便利的交通,使得该区域房价不断创新高,民宅均价以达到3 500元以上。净月开发区建设的较晚,而且与核心区相距较远,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公交线路较少,很多道路都在建设之中,因此民宅的价位相对较低。但随着城市的大规模建设,以及高校迁入所带来的集聚效应,致使该区域的民宅均价由原来的800元涨到目前的4 000元以上,目前房地产业发展火热的情况下,净月开发区房地产的潜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7]。
3.3 为开发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
净月旅游开发区不但拥有长影世纪城电影主题公园,还有“亚洲最大人工林”之称的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示范园区、国际标准高尔夫球场等旅游休闲娱乐场所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需求。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大学园区人文环境交相呼应,相得益彰。一方面,大学园区良好的环境和声誉提高了开发区的知名度,有利于旅游产品的宣传,并使得长春市的旅游业向知识化、生态化和国际化发展。另一方面,大学园区内师生众多,带来巨大的“人气”,而“人气”则是旅游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园区源源不断的师生不但为开发区会展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高素质人才,而且还成为了旅游景点的稳定客源,两者相互结合,互利互惠。
3.4 促进郊区物质流的发展
净月开发区和高新开发区由于地处城市外缘,市政基础设施不健全,因此,大学园区的首要任务就是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2002年以来,高新园区修建了学海街等5条区域内部道路与城市主干路相连。同时也拓宽园区内的主干路,直接与城市快速路相连,增设了213等多条公交线路往返于市区于大学园区之间,极大增加了园区的交通便捷性。净月开发区的基础较薄弱,近年来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整修了新城大街等多条道路,以便与城市的主干路相连接,同时大学园区内也修建了博硕路等多条道路与主干路相连,开设了160、120、115等3条公交线路以满足日常出行的需求。再加上连接火车站和净月开发区的长春轻轨3号线,使得净月与市区的连接更加畅通,提高了区域可达性。所以说,大学园区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外围区域与核心区的联系,使物质流动通道进一步顺畅。
3.5 推动长春市人口结构升级
大学是高层次人才聚积的地方,长春市大学园区的建设,不但迅速扩大了长春市的人才总量,而且将从根本上提升长春市的人口素质,改变长春市的人口结构。2008年,长春市在校大学生45万多人,教职工数超过4万人,大学师生与市区总人口(360万)的比率超过13%,师生比例接近1∶10。随着高校招生数的不断扩大,大学师生在全市人口中所占比例持续增大,长春市的人口结构将有一个根本的变化。
3.6 提升长春市新城区形象
净月和高新大学园区内的各类高校涵盖了:工程技术、教育、体育、文体、艺术等多个领域,它们为长春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教育资源、科技资源、人力资源保障。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文化活动与文化消费,这不仅大大提高了长春市教育、医疗卫生、科技、体育等社会性事业的发展水平,同时也促进了新城区品位和文化内涵的提升[9]。如净月大学园区的各文科类高校为净月经济开发区的会展业和旅游业提供了大量高素质人才;高新大学园区的各理工类大学则为科技园区提供大量科技人才和技术服务。近年来,到长春市参观访问的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络绎不绝,各种学术活动频繁举行,各类文体活动不断,极大提升了长春市的知名度,为长春的发展带来长远收益。
综上所述,长春市大学园区空间结构变化及园区建设不仅仅在于解决由于“扩招”带来的城市用地困难问题,还在于通过大学园区空间信息及其变化带来的关联效应,促进城市郊区化进程,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提高城市在信息时代的竞争力,最终实现城市长远发展目标[10]。
参考文献
[1]肖玲.大学城建设对广州城市发展的促进分析[J].地理科学,2003,23(4):499.
[2]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112-120.
[3]胡英盛.大学园区商业服务功能的相关理论与分析[J].科技信息,2009,19:100.
[4]吴力武.大学城社区资源共享模式管理探究——以广州大学城文献信息资源为例[J].现代情报,2008,(10):114-115.
[5]李德华,等.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6:50-65.
[6]毛蒋兴,闫小培.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与城市交通模式关系研究[J].规划广角,2002,17(690:69-72.
[7]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219-226.
[8]苏伟忠,杨英宝.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83-90.
[9]李鹏,王亚男.延伸与证明——新兴大学园区的文化身份与城市印象[J].中国集体经济,2009,(4):131-132.
[10]万媛媛.我国大学园区的功能分析[J].学术探索,2004,(10):121-12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