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近期疗效观察
2011-08-04杨光煦刘启圣陈雄生
杨光煦 刘启圣 陈雄生
(1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南京分院骨科,江苏 南京 210015;2 长征医院骨科,上海 200003)
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颈椎病有肯定的疗效,不仅能够解除脊髓及神经根的压迫,还能增加颈椎的稳定性[1]。最近,有学者研究发现,融合节段失去了活动功能,上下方相邻节段活动增加,从而改变了生物力学环境[2],引起相邻节段的椎间关节发生退行性改变。Goffin等[3]报道应用Byran假体治疗颈椎病,避免了置换后相邻节段的代偿性应力增加,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4]。本研究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接受单节段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的颈椎病患者30例,均取得较满意疗效,值得临床推广,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接受单节段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的颈椎病患者30例,分型:神经根型10例,脊髓型14例,混合型6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36~52岁,平均43.1岁。其中脊髓型患者术前JOA评分为(7.9±1.0)。30例患者术前均行颈椎正侧位、X线片、颈椎CT及MRI检查等。辅助检查提示: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颈椎退行性变,均存在不同程度颈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改变及颈椎间盘退变。但均未发现颈椎不稳定。
1.2 手术方法
术前准备:术前3~5d行气管推移练习,从而增强对术中牵拉的耐受力;术前测量CT图像,依据颈椎间盘模块确定的放大率及测量的结果决定相应假体的大小。手术方法:患者全麻后,取仰卧位,颈部垫薄枕,保持颈中立位。C型臂X线机置于头侧透视手术椎间隙,取相应椎间隙右侧颈前横切口,透视下确定手术椎间隙后,切开纤维环,尽量清除髓核及纤维内部的髓核组织。打磨目标椎间隙前方增生的骨赘,在仪器如角度测量器等辅助下安放矢状位楔形定位器及双规打磨导向器。确定假体直径后,选取配套的磨头,精确打磨上位椎体下终板和下位椎体上终板至成形。随后拆除双轨通道,进行彻底间隙减压,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后置入相应规格假体,切口放置引流,关闭切口。引流一般24h后拔除。术后:术后颈围固定2d,根据患者情况,鼓励患者尽早进行功能锻炼。术后2w内为防止异位骨化的发生,常规给予非甾体类药物。
1.3 疗效观察
术后平均随访16个月,观察脊髓型患者术前JOA评分为、末次随访JOA评分、颈痛视觉评分、颈肩障碍疼痛指数,术后并发症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效±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术后一般情况
本组手术时间为90~110min,平均95min;出血量为85~145mL,平均115mL。
2.2 评分情况
本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平均随访16个月。脊髓型患者术前JOA评分为(7.9±1.0),末次随访JOA评分(15.6±1.1)显著高于术前、颈痛视觉评分(VAS)、颈肩障碍疼痛指数(NDI)明显少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手术前后各项评分比较(±s)
表1 手术前后各项评分比较(±s)
注:与术前比较,*P<0.05
3 6 12 16 VAS7.1±1.3 3.1±0.5* 2.8±0.5* 2.6±0.3*2.3±0.3*2.1±0.2*NDI44.6±4.615.6±4.0*11.6±4.2*9.5±4.1*9.0±4.0*8.2±3.3*项目 术前 术后1
2.3 并发症
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置换节段后凸,余未发现假体下沉、移位等。
3 讨 论
Byran人工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在减压的同时保留了置换节段的活动度,并能维持上下节段的运动,避免了相邻节段的代偿性应力增加,因此能够减少相邻节段继发性的退变[5,6]。
Byran人工间盘置换术的基本原理[1]:切除原有病变椎间盘,在椎间隙内置人人工假体,以替代原有椎间盘并发挥功能,起到保留颈椎功能单位的运动功能的目的。这要求置入的假体尽可能地保持其位置和运动轴线与原有椎间盘一致。本研究选择2010年1月到2011年1月在我院接受单节段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的颈椎病患者30例,观察其疗效,结果发现:脊髓型患者末次随访JOA评分显著高于术前JOA评分、颈痛视觉评分(VAS)、颈肩障碍疼痛指数(NDI)明显少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只有1例患者出现置换节段后凸,余未见假体下沉、移位等。总之,Byran人工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可以获得较好近期临床疗效,熟练的手术技巧及掌握适应证可以避免很多并发症的出现。
[1]林斌,冯万立,郭志民,等.Bryan人工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近期疗效及并发症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11,17(3):193-194.
[2]Eck JC,Humphreys SC,Lim TH,et a1.Biomechanical study on the effect of cervical spine fusion on adjacent level intradiscal pressure and segmental motion[J].Spine,2002,27(22):2431-2434.
[3]Golfi n J,Casey A,Kehr P,et a1.Preliminary 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the Bryan Cervical Disc Prosthesis[J].Neurosurgery,2002,51(3):840-845.
[4]Shim CS,Lee SH,Park HJ,et a1.Early clinical and radiologic outcomes of cervical arthroplasty with Bryan Cervical Disc prosthesis[J].J Spinal Disord Tech,2006,19(7):465-470.
[5]申勇,张同庆,张英泽,等.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0):1390-1394.
[6]孙宇,潘胜发,张凤山,等.颈椎人工椎问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早期临床观察[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6,16(2):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