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痰湿淤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

2011-08-04王彩燕赵云雁郭笑冬天津滨海新区塘沽中医医院300451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年23期
关键词:中风病西医缺血性

王彩燕 赵云雁 郭笑冬 天津滨海新区塘沽中医医院 300451

缺血性脑卒中属中医“中风”范畴,为临床常见疾病,其病死率、致残率、复发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系指脑供应血管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相应血管的闭塞,并由此产生血管供应区脑功能损害和神经症状的一群临床综合征[1]。目前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以恢复脑血流循环、救治缺血半暗区、减轻继发性神经元损伤及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为主;西医治疗仍为主要方法,中医药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为此总结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情况,以期为本病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来自本院2009年8月-2011年8月针灸科病房患者,按随机双盲法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其中治疗组男29例,女16例,平均年龄(56±11)岁;对照组男27例,女18例,平均年龄(57±13)岁;两组的性别及年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1.2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证类诊断标准:痰湿淤阻证主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面色晦暗,喉中痰鸣,语声重浊;舌暗淡,苔白腻,脉弦滑。

1.3 纳入标准 (1)年龄45~75岁;(2)发病24h以内;(3)愿意接受中药及针刺治疗;(4)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8分。

1.4 排除标准 (1)CT或 MRI显示有脑出血;(2)急慢性感染、恶性肿瘤、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明显的出血倾向;(3)既往有脑卒中遗留后遗症者;(4)排除因动脉炎发病导致的脑梗死患者。

1.5 治疗方法 治疗组:中医治法:醒脑开窍针刺方法,主穴:内关,(双侧)提插泻法,人中:雀啄泻法,三阴交:(双侧)捻转补法,上穴共奏醒脑开窍,补肝肾之功。辅穴:极泉、尺泽、委中,取患侧,针刺相应穴位引起肢体抽动3次为限。偏瘫者加肩髃、曲池、外关、合谷、血海、太冲、丘墟及运动区(头针),加足三里、丰隆、阴陵泉以健脾化痰。吞咽困难者加风池、完骨、天柱,均向喉结进针2~2.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1min。语言障碍者加廉泉、金津、玉液及言语区(头针),金津、玉液点刺放血,出血量1~2ml。中药以本科自拟“中风三号方”:半夏10g、炒白术15g、天麻15g、瓜蒌30g、胆南星15g、丹参15g、赤芍10g、甘草10g、枳实10g、茯苓10g、熟军6g、黄连8g,以健脾化痰,活血通络,水煎服,早晚分服。西医治疗:奥拉西坦(哈尔滨三联药业)4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点,1次/d;肠溶阿司匹林(拜耳公司)100mg口服,1次/d;同时调整血压及血糖,必要时吸氧。14d为1个疗程。对照组:仅以“奥拉西坦”静点,“肠溶阿司匹林”口服,以及调整血压及血糖,必要时吸氧等。14d为1个疗程。

1.6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2],两组分别于入院后治疗前、治疗后第15天清晨根据神志、语言、面瘫、眼症、上肢瘫、指瘫、下肢瘫、趾瘫及其他症征情况进行评分,病类疗前评分与疗后评分百分数折算法进行疗效评价:(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疗前评分×100%;疗效评定标准:(1)基本恢复:≥81%,6分以下;(2)显著进步:≥56%,<81%;(3)进步:≥36%,<56%;(4)稍进步:≥11%,<36%;(5)无变化:<11%;(6)恶化(包括死亡):负值。

1.7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录入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病类诊断评分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病类诊断评分明显提高,P<0.05(见表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疗效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临床观察结果显示,采用以上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痰湿淤阻型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确切。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病类诊断评分比较()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病类诊断评分比较()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病类诊断评分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病类诊断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n(%)〕

3 讨论

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均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的老龄化,呈急剧上升,虽然现代医学的发展大大降低了脑卒中急性期死亡率,但对后遗的肢体、言语、吞咽功能障碍疗效不佳。缺血性卒中即中医“中风”,多是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因劳逸失度、情志不遂、饮酒饱食或外邪侵袭等触发,引起脏腑阴阳失调,血随气逆,肝阳暴张,内风旋动,夹痰夹火,横窜经脉,蒙蔽神窍,而发半身不遂诸症[3]。缺血性中风约占脑中风的70%,近年来,有关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的研究不断深入,认为痰淤互结、阻络壅窍是中风发病主要原因。《东垣十书》谓:“中风——乃气血闭而不行,此最重痰。”《医方考》曰:“中风,手足之用,日久不愈,经络中有湿痰死血也。”内风触发伏痰,横窜经络,蒙蔽清窍发为本病。

笔者采用针刺配合中药汤剂联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显著。针刺选用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此针法从理论上对“脑”与“神”使中医理论西医理论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窍闭神机”总病机,取穴以督脉、膀胱经、三阴经为主标本监治,补肝肾、醒脑,疏经通络,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中药选用我科自拟“中风三号方”,针对“痰湿淤阻型”缺血性脑卒中,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熄风;茯苓、白术健脾除湿,以绝生痰之源;加用枳实理气化痰;胆南星、瓜蒌、竹茹清热化痰;熟军、黄连通腑泻热;甘草调和诸药,和中作用。西医治疗依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年版)”,应用“奥拉西坦”及“阿司匹林”,以改善脑血流、改善微循环,预防再灌注损伤,使萎缩变性脑细胞恢复正常形态结构,加强脑保护。

综上所述,笔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痰湿淤阻型患者,临床观察显示本疗法比常规单纯西医疗法更具有尽快恢复因脑细胞缺损所致相应功能,能够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的后遗症状,对于患者恢复运动功能、减低致残率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确切可靠。

[1]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第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830.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3]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305.

猜你喜欢

中风病西医缺血性
崔金海应用调气化痰法预防缺血性中风病复发的经验探讨
白芍-甘草药对及其主要成分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两手
张竹君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西医
缺血性脑白质脱髓鞘病变的影响因素
中风病针灸穴位的演变与思考
中医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其诊治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
蒙西医结合治疗对宫颈癌术后中性粒细胞及CD4+/CD8+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