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大做强浙江大企业集团

2011-08-02浙江调查总队课题组

浙江经济 2011年19期
关键词:营业比例浙江

文/浙江调查总队课题组

浙江大企业集团在“十一五”时期经营规模持续扩大,但也存在扩张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亟待做大做强大企业集团

大企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浙江“双10亿”大企业集团数量持续增加,户均资产、户均营业收入和户均创利不断提高,运营机制日趋完善,“十一五”末经营效益也较“十一五”初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为浙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截止到2010年末,浙江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集团已达114家,从数量上实现了省政府“培育100家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大企业大集团”的具体目标。

——大企业集团数量逐年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2006-2010年,浙江“双10亿”大企业集团分别有225家、266家、301家、310家和325家,数量逐年增加。2006-2010年,浙江大企业集团户均资产分别为42.70亿元、48.65亿元、50.26亿元、58.55亿元和71.62亿元,年均增长速度13.8%。2006-2010年,浙江大企业集团户均营业收入分别为49.92亿元、54.13亿元、55.61亿元、58.40亿元和69.78亿元,年均增长速度8.7%。2006-2010年,浙江大企业集团户均利润分别为2.47亿元、3.32亿元、2.65亿元、3.70亿元和4.39亿元,年均增长速度15.5%。

——经营效益较大幅度提高。“十一五”末,浙江大企业集团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产利税率和资金利润率分别为14.0%、7.3%、6.3%、6.7%、8.7%和9.6%,比“十一五”初提高 3.6、0.7、1.5、1.6、0.5 和2.8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为88.6万元/人,比“十一五”初提高49.7%;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为14.6%,比“十一五”初提高2.0个百分点。

——大企业集团对浙江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2006-2010年,浙江大企业集团年末资产总计分别为9608.61亿元 、12940.48 亿 元 、15129.43 亿 元 、18149.75亿元和23347.21亿元,相当于全省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总资产的39%-49%;营业收入分别为11231.71亿元、14399.82亿元、16738.99亿元、18102.80亿元和22747.67亿元,相当于全省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39%-45%;利润总额分别为554.67亿元、882.26亿元、796.76亿元、1147.00亿元和1431.31亿元,相当于全省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40%-50%;出口销售总额分别为1685.38亿元、1856.33亿元、2102.66亿元、1844.05亿元和2461.56亿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20%左右;上交税金分别为462.04亿元、604.80亿元、622.25亿元、732.66亿元和889.85亿元,占全省财政总收入的18%左右。

——大企业集团运营机制日趋完善。从组织机构方面看,2006-2010年,浙江大企业集团股东会、董事会成立比例均较高,均在96.8%以上;监事会成立比例虽然也较高,均在89.7%以上,但是与董事长与总经理不是由一人兼任的比例相似,随着大企业集团数量的增加,而呈现下降趋势。从总经理职权、董事会职权、监事会职权执行方面看,浙江大企业集团执行三项职权的情况均处于比较理想的状态:总经理职权执行比例均在94.9%以上,董事会职权执行比例均在95.7%以上,监事会职权执行比例均在94.4%以上。从分配方法看,除实行传统的岗位工资制外,浙江大企业集团比较注重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的比例分别达到88.0%、89.8%、90.0%、90.6%和90.5%。从人力资源管理看,2006-2010年,浙江大企业集团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比例均在99%以上;实行全员竞争上岗制度,职工能进能出的比例均在91.6以上;内部管理人员实行公开竞聘、择优录用、能上能下的比例均在92%以上。从创新方面看,2006-2010年浙江大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的比例从2006年的66.2%上升到2010年的73.9%;科研开发设施、研究经费和技术人员完全满足和基本满足的比例从2006年的28.2%上升到2010年的33.6%;技术开发人员所占比重从2006年的2.2%上升到2010年的2.8%。

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析“十一五”时期浙江大企业集团市场占有率、研究开发费用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产业结构、职工的培训和再教育等因素,浙江大企业集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市场占有率低,扩张能力不强。2007-2010年,分别有54.8%、52.8%、54.9%、51.8%的大企业集团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不到5%,浙江大企业集团国内市场占有率偏低,导致很多大企业集团在产品定价上缺少话语权,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不强,产品缺少市场竞争力。“十一五”时期,浙江大企业集团营业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8.7%,这个速度甚至低于同期全省GDP的年均增长率(11.8%)。

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近几年虽然浙江大企业集团投入的研究开发费用在逐年增长,但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偏低,与世界大企业集团相比,仍处于较低的水平。2006-2010年全省大企业集团研究开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均为0.9%。国际企业界普遍认为,研究开发经费占营业收入5%以上,企业才有竞争力,占2%仅够维持,不足1%的企业则难以生存。2006-2010年,每年仅仅只有16.0%、18.0%、20.0%、20.3%和22.3%的大企业集团基本符合国际标准(2%以上)。

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浙江大企业集团中,绝大部分是传统的制造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业企业,2006-2010年,其所占比重分别达92.4%、92.9%、93.4%、92.6%和92.3%,新兴服务业一家也没有。说明浙江大企业集团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比较缺乏,成为浙江大企业集团的产品科技含量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够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出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的一般产品多,高新产品出口较少。企业品牌意识不强,知名品牌较少。

培训教育重视不够,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在发达国家,企业对培训的投入越来越大,国际大公司的培训总预算一般占总销售收入的1%-3%,最高可达7%,平均为1.5%。而浙江大企业集团,2006-2010年职工教育费只占了营业收入的0.029% 、0.032% 、0.034% 、0.038% 和0.035%,没有一家大企业集团达到1.5%这一比例,严重影响大企业集团的持续快速发展。

做大做强大企业集团

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即向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创新体系。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依赖于政府行政法规的指导以及资金、政策支持,需要把产业转型升级与职工培训、再就业结合起来。

加大培育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物联网产业大企业集团的力度。加快提升农业产业的科技水平,促进浙江现代农业集团的快速形成和发展。突出发展竞争力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促进服务业的集团化、网络化和品牌化经营。要重点培育物联网产业链上游产品企业,适时组建产业联盟。对从事物联网产业链上游产品RFID技术和传感器业务的IT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各地要积极在物联网方面加大力度,培育出综合竞争力强的大集团,争取领先全国。

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促进科技能力提升。只有政府不断提高对企业科研经费投入比重,建立政府技术创新政策执行效果的跟踪评估系统,建立宏观技术创新战略与政策导向的信息发布系统,投入的科研经费才能“好钢用在好刀上”。

坚定“人才强企”。牢固树立“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是企业效益的创造者,是企业发展的主力军”的人才观念,建立完善人才沟通交流机制、人才激励机制、人才引进机制、人才竞争机制、人才评价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做到培养上“扬长补短”,生活上“排忧解难”,用人上“知人善任”。

深化企业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既包括思想观念创新、文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等以释放发展活力,也包括经济基础领域的革新,即技术革新、管理革新以提高竞争实力。

“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企业应根据东道国的风险与成本状况、国内外市场的供求状况、产业发展状况、自身的国际竞争力状况等综合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走出去”模式。对于“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国际、国内障碍,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企业相互配合,共同克服。只有这样,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发展壮大并实现成为世界级公司的梦想。

猜你喜欢

营业比例浙江
“太空旅馆”营业中
人体比例知多少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按事故责任比例赔付
陕西省属国企营业收入位列全国前三
浙江医改三部曲
限制支付比例只是治标
第三季度(单季)营业收入同比增(减)幅前50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