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双频指数指导下2种不同麻醉方法用于乳房肿块切除术的比较
2011-08-01巢齐放
巢齐放,蒋 平
(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麻醉科,江苏常州,213002)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手术和麻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手术更完美,麻醉更舒适。七氟烷与丙泊酚具有诱导迅速平稳、深度易于调控以及苏醒快等优点,较适合于小手术的麻醉[1-2]。作者对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下七氟烷、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与丙泊酚、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在乳房肿块切除手术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择期行乳房良性肿块切除术的女性患者80例,ASAⅠ~Ⅱ级,术前无精神症状,无心肺功能障碍,无高血压病史,年龄 20~73岁,体重43.5~65.5 Kg。按麻醉方法分为2组,每组40例:A组为七氟烷、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平均年龄(28.5±5.6)岁,平均体重(53.4±6.6)Kg;B组为丙泊酚、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平均年龄(27.6±6.8)岁,平均体重(54.2±4.9)Kg。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2组患者常规术前禁食,术前半小时肌注苯巴比妥钠0.1 g+阿托品0.5 mg,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心率(HR)、血压(NBP)、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开通外周静脉后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 mg、盐酸昂丹司琼注射液8 mg。A组以面罩吸入纯氧6 L/min及4%七氟烷,同时静脉缓慢推注芬太尼2 μ g/kg进行麻醉诱导,待BIS在40左右开始手术,术中调节氧流量2 L/min、七氟烷浓度 1%~3%,维持 BIS在40~60之间,SPO2>95%。B组以面罩吸入纯氧6 L/min,静脉缓慢注射丙泊酚1.5 mg/kg及芬太尼2 μ g/kg进行麻醉诱导,待BIS在 40左右开始手术,术中调节丙泊酚泵注速度2~4 mg/(kg·h),维持BIS在40~60之间,SPO2>95%。若术中出现低血压及慢心率分别以麻黄碱、阿托品处理,若出现呼吸暂停及SPO2<95%,给予辅助通气。
1.3 观察指标
记录麻醉前、手术开始即刻、术中、术后HR、NBP、SPO2、RR 的变化;记录入睡时间(给药到BIS维持到40左右的时间)、睁眼时间(停药到呼之睁眼时间);记录患者麻醉开始时的不适感(静脉注射痛)、术中发生肢动反应、术中知晓、呼吸暂停需辅助通气的例数及术后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入睡时间、睁眼时间比较
手术时间为A组(21.4±8.5)min、B组(23.3±5.6)min,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的入睡时间分别为(123.2±6.6)s和(115.4±8.5)s,睁眼时间分别(5.3±1.2)min和(4.8±1.5)min,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HR、NBP、SPO2、RR比较
A组HR、SPO2、RR麻醉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 组麻醉期间HR、SPO2、RR较麻醉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NBP较麻醉前后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 组麻醉期间 HR、NBP、SPO2、RR 较麻醉前后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麻醉期间B组HR、SPO2、RR较A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3 不良反应
2组均未发生术中知晓。在麻醉开始时静脉注射痛、术后头晕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P<0.05或P<0.01),体动反应、呼吸暂停发生率A组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恶心、呕吐方面A组高于B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 1 各时段 HR、NBP、SPO2、RR的变化(±s)
表 1 各时段 HR、NBP、SPO2、RR的变化(±s)
与本组麻醉前后比较,**P<0.01;与A组比较,##P<0.01。
指标 组别 麻醉前 手术开始即刻 术中 术后HR(r/min) A组 80.3±11.6 81.4±10.1 81.8±13.2 83.5±14.7 B 组 79.4±13.1 65.9±12.9**## 67.3±12.6**## 81.2±16.2 NBP(mmHg) A组 97.8±14.2 82.3±12.9** 83.4±11.1** 101.2±12.6 B组 103.2±12.7 81.7±14.2** 82.4±10.5** 105.3±13.1 SPO2(%) A组 99.2±1.6 98.1±2.2 98.4±2.1 99.1±2.3 B 组 99.1±1.8 93.2±5.7**## 94.1±4.6**## 99.3±1.7 RR(r/min) A组 16.3±4.2 15.7±3.1 15.8±4.7 16.1±3.2 B 组 16.7±3.8 13.2±3.6**## 13.3±3.4**## 15.9±4.3
表2 2组不良反应的比较(例)
3 讨 论
乳房肿块切除术是一种常见的短小手术,既往多在局部浸润麻醉或肋间神经阻滞麻醉下进行,麻醉效果不确切,且患者处于清醒状态,精神紧张,对麻醉满意度差。理想的麻醉应使患者维持于无意识状态,使麻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与有害刺激所致的觉醒之间达到平衡[3]。七氟烷血气系数低,具有诱导迅速、苏醒快、麻醉深度易于调节的特点[4],而丙泊酚具有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苏醒迅速完全的优势[5]。2者均可作为此类短小手术麻醉的理想选择。
BIS监护仪是全球认定的麻醉深度监护仪,常规麻醉深度为BIS 40~60之间[6]。在BIS指导下进行手术麻醉可有效地预计镇静、催眠程度和意识恢复程度,指导麻醉药物用量,防止和减少术中知晓、体动反应、呼吸暂停的发生。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在麻醉开始2 min左右入睡,麻醉结束5 min左右清醒,无1例术中知晓,体动反应、呼吸暂停的发生相比以往的报道也有明显下降,完全达到了安全、有效、快速的目的。
另有研究表明阿片类药物对脑电波并无直接影响,因此不会直接影响BIS值的大小。体动反应的发生大多与术中麻醉较浅、镇痛不完善有关,而呼吸暂停的发生多与麻醉较深有关。由于丙泊酚和七氟烷无镇痛或轻微镇痛作用,本研究中芬太尼的复合使用明显降低了术中因疼痛而引起的体动反应,还可防止因单一药物麻醉剂量过大而产生更多的毒副作用,使麻醉更有效,更平稳。本研究还发现B组的体动反应和呼吸暂停发生率均高于A组,机制在于丙泊酚具有较强的亲脂性,给药后的再分布,引起其血药浓度迅速下降,与七氟烷相比较不易调节其麻醉深度。有学者认为丙泊酚注射痛可能与其脂溶性溶剂激活激肽系统所致,亦有学者证实提前使用阿片类药物可缓解丙泊酚注射痛[7-8]。本研究中芬太尼的加入有效缓解了B组的静脉注射痛(其中7例发生了静脉注射痛,占17.5%)。
本研究中2组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均较低。原因可能有3方面:①丙泊酚可能通过对GABA受体作用,降低延髓最后区的5-羟色胺浓度,从而产生镇吐。②麻醉前地塞米松、枢丹的使用[9-10]。③手术时间短,麻醉药物用量较少。
研究中还发现 B组有明显的循环、呼吸抑制,HR、NBP、SPO2、RR 均有明显下降,A 组对循环、呼吸影响较轻,除 NBP有降低外HR、SPO2、RR几乎无变化。丙泊酚对循环抑制主要是通过血管扩张及心肌抑制造成血压下降(可达25%~40%),通过抑制压力反射、减弱心脏对阿托品的反应不同程度地会出现心率减慢。对呼吸抑制主要表现在:呼吸变浅、变慢,潮气量、分钟通气量和血氧饱和度均有所下降。七氟烷随麻醉加深可致呼吸抑制,使潮气量减少、功能余气量下降、呼吸频率增加。对循环抑制主要表现在动脉压的下降(15%左右)与心功能抑制、心排量减少及阻力血管扩张有关。
[1] 过 伟,胡毅平,吴硕雄.术中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监测对老年患者七氟烷麻醉术后恢复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9):116.
[2] 赵毅哲.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临床[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4):563.
[3] 陈桂娟,刘清娟.脑电双频指数指导七氟烷静吸复合用于老年患者麻醉[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30):46.
[4] 李 莹,提文利.新型吸入麻醉剂七氟烷综述[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22):186.
[5] 刘兴均,张全云,丁月东.丙泊酚联合帕瑞昔布钠在无痛人流术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15):153.
[6] Rinaldi S,Consales G,De Gaudio A R.State entropy and bispectral index correlation with end tidal sevoflurane concentrations[J].Minerva Anestesiol,2007,73(1-2):39.
[7] Lee J R,Jung C W,Lee Y H.Reduction of pain during induction with target-controlled propofol and remifentanil[J].Br J Anaesth,2007,99(6):876.
[8] Gupta A,Stierer T,Zuckerman R,et al.Comparison of recovery profile after ambulatory anesthesia with propofol,isoflurane,sevoflurane and desflurane:a systematic review[J].Anesth Analg,2004,98(3):632.
[9] Kim G H,Ahn H J,Kim H S,et al.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after endoscopic thyroidectomy:total intravenous vs.balanced anesthesia[J].Korean J Anesthesiol,2011,60(6):416.
[10] Schnabel A,Eberhart L H,Muellenbach R,et al.Efficacy of perphenazine to prevent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a quantitative systematic review[J].Eur J Anaesthesiol,2010,27(12):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