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Y-SS-I 型金属软钢阻尼器试验研究
2011-08-01薛彦涛
高 杰, 薛彦涛, 王 磊, 翟 彬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13)
随着人类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结构减震(振)控制技术作为抵御地震(强风)的一种有效方法得到了发展和应用。金属软钢阻尼器作为减震控制一种减震器的一种,因其构造简单、性能稳定、价格低廉被广泛应用。
金属的弹塑性变形是消耗地震输入能量的最有效机制之一,金属剪切型金属软钢阻尼器即利用金属材料塑性变形及塑性累计耗散地震动能量输入。日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试验研究,近些年来大量应用于中低层住宅、高层及超高层建筑中。
金属软钢阻尼器选用材料以软刚、低屈服点钢材、铅及记忆合金为主,而铅材料本身的缺陷和合金类材料价格相对昂贵等原因,使软刚和低屈服点钢材成为建筑行业金属软钢阻尼器材料的首选。日本根据金属软钢阻尼器需求专门研制了SS400、LY225和LY100型阻尼器,其中LY 100的钢材延伸率可达50%以上,累计塑性变形能力出众,但该材料无明显屈服点,对金属软钢阻尼器屈服承载力设计时需注意。
国内较成熟的的软刚即为Q225、Q235钢材,其材料性能与日本产LY225相当,上述钢材材料性能对比详见图1。
图1 钢材应力-应变曲线比较
金属软钢阻尼器相比黏滞或摩擦型阻尼器具有性能稳定、耐久性好、环境适应性强等优点,同时维护费用相对较低,并可应用于各种结构形式的建筑结构。金属软钢阻尼器的相对位移增大的同时其耗能能力也相应增大,因此,该种阻尼器更适用于较柔的结构体系。金属软钢阻尼器既可用于既有建筑的抗震加固和震损结构的补强修复,又可以用于新建建筑。研究及实践表明,金属软钢阻尼器用于抗震加固可比传统加固方式节约造价缩短工期。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JY-SS系列金属剪切型金属软钢阻尼器产品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经过深入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成熟的设计、生产技术,其形式如图2。
截止目前,已经针对传统软钢(Q225、Q235)及低屈服点钢材(Q160和Q100)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传统软钢具有价格低、产量大、易采购、易加工等多方面优势,但其自身力学性能确定其变形及疲劳性能比低屈服点钢材有所不足,但通过工艺及构造处理仍能达到较为理想状态。
图2 金属剪切型金属软钢阻尼器模型及试件
1 计算分析
金属剪切型金属软钢阻尼器恢复力分析模型可以采用理想弹塑性分析模型、双线性模型和Ramberg-Osgood模型。其中双折线型应用较多(图3),剪切型金属软钢阻尼器主要依靠剪切塑性累计耗散地震能量,其提供阻尼力计算方法主要如下:
式中,α为刚度修正系数;G为剪切弹性模量(N/mm2);AS为金属软钢阻尼器剪切面积(mm2);Hd为金属软钢阻尼器高度(mm);τy、τB分别为钢材剪切屈服力和最大剪应力(N/mm2)。
图3 金属软钢阻尼器弹塑性分析模型
剪切型金属软钢阻尼器理论分析宜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如采用ANASYS、ABAQUS、SAP2000、ETABS等通用有限元软件。计算时金属软钢阻尼器采用塑性单元,通过调整屈服力和弹性刚度等参数进而参与到结构整体计算中。
2 试验研究
作为系列试验之一,首先进行了以传统软钢为基材的位移型金属软钢阻尼器试验研究,设计三组试件(表1,表2),其中构件一高宽比1.25,芯材与加劲肋均为焊接连接;构件二高宽比0.8,芯材与加劲肋及端版焊接连接;构件三高宽比1.25,芯材与四周端板采用螺栓+摩擦材料连接。通过以上三组试验检验传统软钢金属软钢阻尼器力学性能。
表1 构件设计信息
表2 试验构件参数
试验采用低周反复加载,上下端均为固结,小震位移循环30圈,中震位移循环3圈,大震位移循环3圈。试验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金属软钢阻尼器试验台架(图4)上进行,该实验架可完成金属剪切型金属软钢阻尼器5000 kN及以下试验,试件长度最大高度可达1 m,试验滞回曲线如图5~7。
图4 金属剪切型金属软钢阻尼器试验台架及试件
图5 构件一试验滞回曲线(高宽比1.25)
图6 构件二试验滞回曲线(高宽比0.8)
图7 构件三试验滞回曲线(高宽比1.25)
图8 构件试验骨架曲线
图8为构件一~构件三骨架曲线,试验表明,三个试验件均有明显屈服点,构件屈服后屈服后承载力均略有上升。
三组试验表明,采用传统做法的构件延性能力最低,极限变形为75倍屈服位移,而采用组合构造方式的构件三最大可以达138。构件极限承载能力均可达屈服变形的2倍以上。
三组试验最终均表现为芯材撕裂破坏:
构件一,在剪切变形大于11%时芯材发生局部屈曲,进而在与端板连接处(焊接热影响区)形成撕裂破坏;
构件二,剪切变形10%时中间加劲肋焊口处开裂,但实际承载力未降低,继续加载,剪切变形大于12%时芯板发生屈曲,撕裂(焊接热影响区);
构件三,端部翼缘板首先发生开焊,最终在螺栓盖板与芯板加强处发生撕裂(局部焊接区)。
3 构件性能
(1)通过以上试验表明,利用传统软钢材料制作的金属剪切型金属软钢阻尼器具有较好的变形和抗疲劳性能,同时通过合理的翼缘及加劲肋可大幅提高其极限承载能力。
(2)采用小高宽比(<1)可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构件性能,提高极限变形能力;
(3)相同高宽比时,焊接连接对普通软钢芯材力学性能影响较大,在焊接热影响区内最终发生破坏,采用螺栓等机械形式连接可有效改善这一不足。
(4)采用螺栓+摩擦材料连接可以提高金属软钢阻尼器耗能能力,提高滞回曲线饱满程度。
[1]GB 50009-2006,建筑结构荷载规范[S].
[2]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3]欧进萍.结构振动控制-主动、半主动和智能控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周 云.摩擦耗能减震结构设计[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5]谢 强,赵 亮.屈曲约束支撑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结构抗震加固中的应用[J].地震工程与工程震动,2006,26(3):100-103.
[6]社团法人.被动减震结构:设计施工手册[M]蒋通.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